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城市密集区之一,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广大腹地的出海口,沿黄7大城市群中处于成熟阶段的城市群,同时山东又是我国距离韩国、朝鲜、日本地理位置较近的省份之一,山东地处我国环渤海区域,山东省位于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发达,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
基本概念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我国
华东地区重要的
城市密集区之一,是中国
黄河中下游广大腹地的
出海口,是10个
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同时山东又是我国距离
韩国、
朝鲜、
日本地理位置最近的省份,山东地处我国环渤海区域,山东省位于我国参与东北亚
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发达,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
济南、
青岛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
总体规划
山东半岛城市群
总体规划由
北京大学和山东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5年5月12日通过了
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2017年2月14日,
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到203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
综合竞争力将保持全国先进位次,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6亿左右,城镇人口8000万左右,全面建成发展活力足、一体化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化
国家级城市群。
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城市群覆盖山东全省所有下辖市,北邻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东与日朝韩隔海相望,西引黄河流域。《规划》立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现有基础和
发展潜力,明确“四大定位”:
一是深化对外开放,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互联互通,建设成为
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黄河流域龙头城市群、我国北方和华东重要开放门户;二是强化与京津冀和
长三角城市群多通道联系,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
城市功能,建设成为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三是以“山东蓝黄”两区和山东青岛
西海岸新区为依托,培育壮大山东省海洋优势
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山东蓝色经济示范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四是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成为中国
环渤海地区重要
增长极。
总体格局
《
规划》构建了“两圈四区、
网络发展”的总体格局,两圈四区即
济南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山东省省级都市区。济南都市圈重点突出山东省会城市优势,强化与周边山东省的
淄博、泰安、莱芜、
德州、
聊城等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向中西部拓展腹地的枢纽区域;山东青岛都市圈重点发展
蓝色经济,协同山东
潍坊等城市一体发展,建设陆海统筹、具有较强
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山东省积极培育发展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山东省都市区,推动区域设施共建、市场共育、服务共享、环境共保;加快提升沿海城镇发展带,山东省优化培育济青聊、京沪、滨临、烟青、德东、
鲁南等发展轴线,构筑“一带多轴”网络体系。
产业架构
为三核先导六大
产业集聚区。规划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围绕山东
胶济铁路沿线和山东沿海
产业带沿线,山东省形成“T”型架构的德州、济南、青岛、山东烟台-山东威海“三核先导”和六大产业集聚区:即山东东营—山东
淄博的石化和医药产业带、山东济南的
电子信息产业带、山东青岛—山东
日照的家电制造产业带、山东烟台—山东威海的汽车制造产业带、山东潍坊——山东
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带、山东日照—山东青岛—山东威海—山东烟台的海洋产业带。
规划提出
是
山东公路交通向西主要通过青银、青红、日东、威乌等
高速公路与山东西南部
经济腹地发生联系,使之成为各主要
港口扩展腹地的主要通道;向北、向南主要通过京沪、京福、山东东营-香港、津汕、同三等高速公路与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华北等地区进行联系,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直接连通,构建山东1小时
交通圈,即从中心城市到各县(区)的单向平均行车时间为1小时以内。铁路方面近期通过冀鲁两省间的邯(郸)济(南)线西延,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西、陕西一部分纳入山东青岛的腹地范围,远期以干线形式向西经山西
长治、山西
临汾、陕西
延安、
宁夏吴忠与
兰新线相接,使之成为与
陇海铁路平行的干线铁路;修建从河南
兰考到山东
菏泽的铁路,从山东菏泽把
陇海线客、
货流接入山东路网;建设黄大烟铁路及山东滨州-山东
德州铁路,加强山东半岛与山东
环渤海其他地区及山东
鲁西北的联系。
胶东经济圈
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
青岛、
威海、
潍坊、
日照、
烟台等市(以下简称“胶东五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设国际知名的
胶东经济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胶东经济圈位于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面向日韩,有着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这份指导意见表示,胶东经济圈应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为引导,打造“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新平台;建立以“一单制”为核心的
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完善山东省
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建设
东联日韩、西接
欧亚大陆的国际大通道;支持青岛市和
烟台市打造海上合作战略支点、
威海市打造中韩物流枢纽、潍坊市打造国际动力城、
日照市打造
中亚航贸
服务中心。
省会经济圈
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
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促进
济南、
淄博、
泰安、
聊城、
德州、
滨州、
东营等7市一体化发展。
意见提出要提升济南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加快提升省会
城市首位度。同时,突出其他各市的“十强”产业,其中
淄博市重点发展新型
功能材料、先进
结构材料、化学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陶琉
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
泰安市重点发展建材新材料、精品旅游等产业集群。
德州市重点发展康养体育、现代
高效农业、
硅材料等产业集群。
鲁南经济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加快
鲁南经济圈临沂、
枣庄、
济宁、
菏泽等4市(以下简称“4市”)一体化发展,建设
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
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实现
突破菏泽、振兴鲁南,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经省委研究同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半岛城市群
凝眸山东半岛城市群:全球视野的
战略定位。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
国际经济竞争的
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山东半岛正是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群。搞好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最具
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是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增强山东全省竞争力、实现山东的跨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随着《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山东省部论证,人们时有所闻却难知其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规划图,终于有了较为详尽的版本。
然而,在山东区域发展的蓝图中,“山东半岛城市群”一词被赋予的,既不是
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
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由山东省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山东淄博8座城市组成的山东省城市带”。在山东半岛沿海和山东胶济铁路沿线,山东这8座城市被穿成一条颇具规模的山东城市链,与此同时,紧附在这条山东城市链上的各类经济区和相当一批知
名企业,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山东省制造产业带。这是山东省城镇最密集、生产力也最活跃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山东的优势。
发展规律
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和世界
产业集聚的规律看,海岸和铁路沿线一直就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而中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的
周一星教授更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指出,“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
外向型经济的
发展水平也表现出自南向北依次递减的特征。继珠三角、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率先得到发展后,按照
规律性的判断,中国环渤海地区可能成为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
发展机遇
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已经开始,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山东缩小与中国更发达地区差距的机会。山东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接近日、韩两个
亚洲发达国家的位置,也是日韩两国的传统投资区。依托山东沿海优势,承接
国际资本,加快发展山东,这是天赐良机。立足
东亚是山东半岛地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
锁定半岛
作出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
战略决策,是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决策层对一系列重大机遇的及时把握。进入新世纪,随着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
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中国成为新一轮外资集聚的热点地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京津冀地区
经济增长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竞争和中国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性集团化的
新阶段。除此之外,
辽东半岛要借国家重振东北雄风之机,打造中国
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在
中国西部的四川成都和重庆之间,在
中国东部的福建
福州和福建
厦门之间,在中国中部的湖南
长株潭之间……放眼神州,相当一批新兴的
城市带正在迅速成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2002年7月,在山东全省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时任山东省省长的张高丽同志提出,要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编制。2006年3月,山东省十届
人大一次会议又正式将其写入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韩寓群山东省省长强调:山东省沿海和山东
胶济铁路沿线的山东济南、山东青岛、山东烟台等8城市,要形成山东省
现代产业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
综合服务功能完备、
科技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山东城市群。6月份召开的山东省委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是增强山东全省竞争力、实现山东
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山东
省委书记张高丽要求:“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加快山东区域
一体化进程。”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决策层如此关注山东半岛城市群,显然是因为山东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蕴涵其中。
区位优势
经济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山东区域核心的竞争力。在山东的经济版图上,“山东半岛城市群”无疑是最大的“闪光点”。2002年,这一地区以占山东全省46.6%的陆地面积和42.9%的人口,创造了占山东全省2/3左右的
GDP,
人均GDP一直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山东半岛城市群共有30个设市城市、651个
建制镇,分别占山东全省的62.5%、51.9%,
城市化水平“九五”以来一直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片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山东济南、山东青岛和山东
烟台3个年GDP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巨人”,还集中了山东14个全国经济
百强县中的12个,聚集着经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批准的50家经济开发区和山东9家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包括海尔、
海信、青啤、
轻骑、浪潮、重汽、山东
胜利油田、山东
齐鲁石化在内的一大批“巨人”型企业。半岛8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山东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74.9%。山东省建设厅长
杨焕彩指出,广东的发展得益于
珠江三角洲的率先开放,江苏的崛起在于江苏
苏锡常的超常规发展。而
珠三角、长三角都是城市密集、
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周边的带动力特别强。山东半岛城市群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脊。推出“山东半岛城市群”正是源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山东8个城市形成合力联合出击,发挥整体优势。
诱人前景
过去,
山东半岛地区一直被看成中国
环渤海经济区的一个
次区域,如今,把山东半岛城市群研究的视野纳入山东环黄海
经济圈,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传栋如是说。他认为,把京津冀、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大相对独立的由城市群落连结而成的经济带同归于中国环渤海经济区内,这是一个根植于
计划经济时代和内海思维的概念,在中国经济与
世界经济快速对接的时代,已显得极不合拍。在包括中国环黄海地带和韩朝日等国的环黄海经济区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黄河经济带与环黄海经济区的日韩等
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
桥头堡之一,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出海门户。“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不仅将带领山东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车道,还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的有力竞争者。”一位
业内人士勾勒出一个十分诱人的前景。在中国沿海六大经济圈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山东省
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列中国第四位。
发展优势
经济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外资进入集中,开发区密集,制造业聚集,
自然资源和历史
人文景观丰富;区位优势也明显:紧靠日朝韩,水陆空交通便捷,港口集中。这些优势如同一张张“通行证”,为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提供了绝好条件。当然,优势要转化为胜势,必须靠适当的发展战略、体制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结构优化来保证。
发展劣势
中科院地理所的
胡序威教授提醒我们,山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成为
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
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但在
长三角和
京津冀的南北“夹击”下,也存在成为中国经济“洼地”的可能。他特别强调,“如今,发展
区域经济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必要措施。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好机会,如果不注意中国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
民营资本创造好的
软环境,就必定会被边缘化,处于劣势地位”。
烟台大学区域发展与山东
城市化体系研究所所长孙矩教授认为,这样的机遇对
山东半岛区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人员、物资、信息、资金顺畅流动的平台还远远称不上平整;与中国其他城市群的
中心城市相比,山东济南、山东青岛的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山东省腹地也有待拓展;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协调利益、调整标准、放宽权限、统一规则,建设良好的制度平台,变经济加法为乘法,是对山东地方政府的一次挑战。也许可以这样看,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是山东省发展的
试验田,它将为山东提前实现“
两个率先”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推动山东全省乃至整个中国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轨道交通
2011年7月15日发布:山东半岛城市群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规划范围以山东省的
济南、
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山东省的的
淄博、
东营、
烟台、
潍坊、
济宁、
泰安、
威海、
日照、
莱芜、
滨州、
德州、
聊城等14市。其中5年内新开工建设山东济南-山东东营、山东济南-山东
长清、山东
济南-山东青岛机场、山东
济南机场-山东滨州等4条
城际铁路,建设里程182公里。
规划期限自2011年至2020年,新建城际铁路865公里,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山东
青岛-山东
荣成城际铁路300公里。近5年将
重点建设山东
济南市区-山东西营线,支持山东省沿线地区的旅游
资源开发和
产业发展,
线路全长31公里;建设山东省济南市区-山东长清线,发挥山东济南对山东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线路全长22公里;建设山东省济南市区-山东省遥墙机场线,开辟山东济南机场快速客运通道,并与山东济南市区至山东
泰安方向的城际线相衔接,线路全长30公里;建设山东省遥墙机场-山东
东营线,加强山东省东营市与山东省济南市以及山东省遥墙机场的联系,形成山东滨州、山东东营与山东
济南都市圈联系的重要通道,支持山东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线路全长99公里。
山东省“
四纵四横”
铁路规划建设里程超过过去100年铁路建设之总和,已开工建设的16个铁路项目
建设规模超过了中国建国以来山东省铁路建设之总和,
京沪高速铁路、山东
东平铁路(山东省
新泰市
东都镇-山东省
临沂市
平邑县)和山东
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
京九铁路山东段电气化改造、山东菏
兖日铁路扩能改造等5个铁路项目已建成,完成新建、改建铁路里程1355公里。山东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这些铁路都具备开行
城际列车的条件,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和城际铁路规划的建设实施,山东省境内城际铁路和兼顾发挥城际功能的铁路里程到2020年将达到4660公里,将在山东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较为发达完善的城际铁路客运网络,为加快山东省
城市化进程,推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山东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带动山东全省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