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儁(朝鲜语:이준,1860年—1907年),名字中的“儁”读音为 jùn,与“俊”同义,朝鲜半岛著名的爱国烈士,“海牙密使事件”的中心人物。字舜七,号一醒,又号青霞、海史、海玉,曾用名性在、汝天、璿在,本贯全州,是朝鲜太祖李成桂之兄李元桂的十八世孙。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儁出身
全州李氏,是
朝鲜王室的远房亲戚,系朝鲜太祖
李成桂之兄
李元桂的18世孙。父亲是李秉瓘。1860年1月10日(旧历
咸丰九年
己未十二月十八日),李儁出生于
咸镜道北青。他早年学习
汉学,于1887年参加
科举考试,并在
乡试中举,当时名为“璿在”。他曾去首都
汉城(今
韩国首尔)等地游历,谒见
大院君、
崔益铉等名人,并一度做了大臣
金炳始的门客,金炳始曾为其赋诗道:“山风撼屋客衣寒,为客何如涉世难。梦里浮生都是客,惟将樽酒好相看。”后因与金炳始之子金容圭不睦而离开了金家。
李儁为人刚直豪爽,正气凛然,热衷新事物。史载他“为人强劲,富于冒险,有
百折不挠之气”。
甲午更张以后,李儁留心近代文明,于1895年入学法官养成所,毕业后进入法部,任汉城裁判所检事试补。1896年2月11日“
俄馆播迁”之时,法部大臣
张博被
朝鲜高宗列为“逆贼五大臣”之一而下令逮捕,张博闻讯逃走后,李儁害怕自己受到牵连,也
翻墙躲进
日本公使馆并亡命日本。他到日本后,进入东京专门学校(
早稻田大学的前身)学习
法律,1898年毕业后,随
朴泳孝的心腹
李圭完、黄铁等潜回韩国。
社会活动
李儁回国时,正赶上如火如荼的
独立协会运动。李儁积极投身这次运动,他加入了独立协会,多次在
万民共同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要求伸张
民权。独立协会被镇压以后,李儁遭到政府的迫害,“自是被嫌疑目,囚放无常”。然而他依然不屈不挠,与原
独立协会运动参与者
李商在、
闵泳焕、
李相卨、
李东辉、
梁起铎等人秘密结社,并于1902年暗中成立了“
改革党”,试图推进国家政治的改革。
1904年,
日俄战争爆发,起初李儁支持日本,号召民众给日军捐款,甚至为此被韩国政府逮捕,被“笞八十”后释放;但不久后又转向反日,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日本要求
大韩帝国政府将
朝鲜半岛的荒地开垦权转移给日本人,使李儁看清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还有可能是因为反日的
闵泳焕、
李容翊等人的影响,特别是同为
李元桂后裔的李容翊,他从日本回国后便以其掌握的皇室秘密资金资助李儁的反日活动。李儁在1904年6月加入了反对日本荒地开垦权要求的“保安会”,8月又同
李相卨等人组织了“大韩协同会”,他任副会长。当时亲日组织“
一进会”出笼,李儁对此十分反感,于1904年12月3日组建了“
共进会”与之对抗。1905年1月,李儁又被逮捕,并以“凌逼政府、执辱大官”的罪名被流放到
黄海道铁岛。一个月后在
闵泳焕的周旋下被释放。1905年5月,他又组建了“
宪政研究会”,在
政治改革的名义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还让其夫人李一贞在
汉城安岘开设“女人商店”,引导
妇女解放,被誉为“大韩妇女商业之
嚆矢”。在从事启蒙的过程中,李儁逐渐接触
基督教,特别是在流放
铁岛期间更是阅读《
圣经》度日,由此他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加入了汉城尚洞监理教会。
1905年11月17日,挟战胜
俄国之威的
日本强迫
韩国政府签订了《日韩保护协约》(
乙巳条约),剥夺了
大韩帝国的
外交权,将韩国变为日本的
保护国。在此前后,李儁等爱国志士奔走呼号,企图挽回
国家主权。当时李儁主张依靠
美国,他在1905年9月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女儿访韩之际,向负责接待
罗斯福女儿的
闵泳焕大力建议趁机成立韩美攻守同盟。其后,李儁又受闵泳焕委托,前往日本和中国上海,向
朴泳孝等亡命日本的人士仔细询问日本政情,并在上海联络韩国
皇城基督教青年会副会长
美国人讫法(Homer B. Hulbert)等人,寻求国际援助。《
乙巳条约》签订后,
闵泳焕自杀,尚在国外的李儁亦悲痛欲绝,他赶回国内,联合全德基等基督徒发起上疏运动,反对缔结条约。此后李儁投身教育事业,参加
爱国启蒙运动。1906年4月,他担任了国民教育会的会长,设立了普光学校,采取教育救国的方针。1907年又积极响应
国债报偿运动,在
汉城建立了国债报偿联合会议所。李儁还在当年4月加入了
安昌浩等人组建的秘密结社“新民会”,是抗日救国活动的积极分子。由于李儁长期的社会活动,在韩国知识界颇有威望,因此日本人为了笼络他,就授给他平理院检事一职。但是李儁为人刚正不阿,所以很快就因为忤逆上级而于1907年3月被罢免。1907年4月20日,他在大韩自强会上发表了题为“生存之竞争”的演讲,两天后就踏上密使之途,一去不复返。
海牙密使
早在1906年初,李儁就从《
大韩每日申报》的编辑
梁起铎那里听说1907年将在
荷兰海牙举办万国和平会议的消息,他非常兴奋,认为这是挽回
国家主权的大好良机。他在新民会会员
李会荣、宫中女官朴
尚宫等人的帮助下与高宗皇帝
李熙秘密在宫中见面,请求高宗以他为
大韩帝国特使出使万国和平会议,得到了高宗皇帝的许可。高宗授予李儁以及前
议政府参赞
李相卨、前驻俄公使秘书
李玮钟委任状以及高宗给万国和平会议的亲笔信,让他们三人秘密前往
荷兰海牙,向各国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宣布
乙巳保护条约无效,希望藉此得到
欧美国家的同情和援助以收复
主权。
1907年4月22日(一说21日),李儁携带高宗的亲笔信和委任状从
汉城出发,乘火车来到
釜山,又经海路抵达
俄国的
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在这里与李相卨会合后又乘
火车沿
西伯利亚大铁路抵达
俄罗斯帝国首都
圣彼得堡,与前驻俄公使
李范晋之子李玮钟会合,一同前往荷兰海牙。6月25日,李儁等3人到达了海牙,将高宗的亲笔信及授予他们的委任状出示给会议主席、俄国代表涅利多夫(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Нели́до)伯爵,企图获得正式列席权。涅利多夫把韩国代表问题推诿给主办国荷兰,于是他们又去找荷兰政府,荷兰人以各国均已承认《日韩保护协约》、韩国无外交权为由拒绝他们列席会议。
此时日本人已经知道韩国密使抵达海牙,对此十分震怒,日本外相
林董及韩国统监
伊藤博文电令日本驻荷公使都筑馨六阻扰李儁等人,同时英国代表也与日本串通一气,在各国代表间活动,千方百计阻止李儁等人列席会议。李儁等人几番拜访荷兰外长和各国代表,均无结果。于是李儁等人又准备唤起
国际舆论,以此抗议日本的蛮横行为。他们在旅馆外插上韩国
太极旗,并写成了一份揭露日本罪行、宣称
乙巳条约无效的控告词,在海牙
万国宫散发给各国代表及旁听民众,甚至在与万国和平会议同时同地举行的国际协会上向各国记者和万国和平会议代表的随行人员登坛演说,得到了当地新闻的大幅报道,许多人士纷纷要求万国和平会议通过同意韩国代表列席的决议。日本人怒不可遏,而列强代表也为日本张目,反对李儁等人列席。李儁忧愤交加,于1907年7月14日在旅馆中病逝。
去世以后
“
海牙密使事件”发生以后,
伊藤博文以此为借口逼高宗皇帝退位,扶植皇太子
李坧登基,是为纯宗。纯宗刚即位,就在伊藤博文的指使下颁布诏书,称:“
李相卨、
李玮钟、李儁辈赋何凶性,包何阴谋,潜投海外,伪称密使,恣行炫惑,几使邦交乖损。究厥所为,合置重辟,其令法部照律严勘。”1907年8月8日,被日本控制的
大韩帝国政府将李相卨缺席判处
死刑,李儁、李玮钟判
无期徒刑。
1962年,
大韩民国追叙李儁
建国勋章。1963年,李儁的遗骸从
海牙运回
韩国安葬。
死因争议
关于李儁之死,当时
日本和
韩国的说法截然不同。日本称其死于
丹毒病,其说法来自奉命探察3名韩国密使的日本记者高石真五郎。高石真五郎在1907年7月13日奉都筑馨六的命令接近韩国密使,企图拍下他们的委任状,以便确认其身份,遭到拒绝,但意外得知李儁因脸上长有肿疮(
丹毒)而呆在房间,其后在1907年7月17日当地的《海牙新闻(Haagsche Courant)》报道李儁虽接受手术切除肿疮,但为时已晚,最终于7月14日病死。7月17日下午,
日本外务省次官珍田舍巳电告韩国统监
伊藤博文称:“韩人李儁切除脸上之肿物,结果罹患丹毒,于前日死亡,今早埋葬,会葬者只有旅馆佣人和同行韩人,虽有自杀之风传,但相信前记之事实将会逐渐大白于世。”而韩国的报道则是李儁剖腹自杀。1907年7月18日《
大韩每日申报》最早报道了李儁死去的消息,称:“昨日据
东京电报,该氏(李儁)不胜忠愤之志气,因以自决,于万国使臣之前一洒热血,惊动万国。”次日韩国《
皇城新闻》也刊登消息说:“三名密使中的李儁不胜愤激,以剖割自己的腹部自决。”其后李儁自杀殉国的消息传遍韩国,情节也被不断渲染,
韩国人普遍相信这种说法,其悲壮的结局成为
韩国独立运动和
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几乎到了谈及韩国独立无不引用李儁殉国的程度。
不过,当时也有一些韩国人记载李儁系忧愤交加而病亡。
张志渊所撰文章《李儁传》就是如此描述,
朴殷植《
韩国痛史》亦言“李儁愤剧顿死”。值得注意的是此二人与李儁等密使的人脉关系,所以他们的证言是比较有分量的。此外,海牙和平会议的中国代表
陆征祥致清政府的报告中也说三位密使的结局是“一人适病故,二人遂他去”,病故者无疑是李儁。1956年,大韩民国文教部国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专门小组对李儁死因展开调查,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各界人士证词的详细调查研究以后,得出结论是:李儁割腹自杀的说法是为了引起民族公愤而被虚构出来的,是《
大韩每日申报》的编辑
梁起铎和
申采浩经过商量以后炮制的“
假新闻”。据金光熙的回忆,他当时流亡
海参崴,见到了
李相卨,问及李儁死因时答复说是因肿气而殒命,后来到了满洲,见到了梁起铎,问他过去新闻是否误报了李儁之死,梁起铎坦承是他与申采浩及《大韩每日申报》的英国老板
裴说商量后,为了将民族气概宣扬万方而把李儁先生的愤死修改为自杀。后来公布的当事人的记录更验证了李儁是病死而非自杀,如讫法在1907年7月15日的日记中明确说李儁是病死的;李相卨日记(
李玮钟所藏、张志渊摘抄)中则写道:“李儁忧愤郁悒,致减饮食,因以得病,七月十四日不幸自靖”。故对李儁的死因,无论韩国国史教科书还是李儁烈士纪念馆,都采取了“愤死”的说法。
尽管李儁自杀说被澄清为杜撰,但其对于当时争取
民族独立的韩国人影响至巨,难以抹杀,一直延续到今天。
亲属成员
李儁有两任夫人,第一任是新安
朱氏,生1子1女;第二任是毕业于梨花学堂(今
梨花女子大学)的李一贞,生1女。其中他的儿子李镛(李钟乘)后来流亡
中国,参加了大韩义勇军、高丽革命军,后来信仰
共产主义,加入
高丽共产党,在
苏联学习。1925年随苏联军事顾问团来到中国
广东,参加
大革命。1927年
中国国民党“
清党”以后追随
中国共产党参加
广州起义,后来转移到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后来又长期在
东北抗日联军参与战斗,1945年归国,1948年成为
金日成内阁的城市建设相,后历任司法相、无任所相等职务。1954年去世。
主要作品
李儁遗著有《韩国魂复活论》,这是他在秘密出发去
海牙的前夕所写,并在临行时交给其夫人李一贞保管,大约半个世纪后被发现。该文用
汉文写成,鼓吹
民族主义,试图唤醒“韩国魂”,同时强调以“大义名分”来建构韩国对内对外的秩序,带有浓厚的东洋和平思想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反映了
爱国启蒙运动时期韩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
历史评价
李儁是
朝鲜和
韩国著名的殉国英雄之一。在
朝鲜半岛,人们长期以来相信他是自杀殉国而死的,加上他一生孜孜不倦为独立富强奔走及英雄豪杰的风度,因而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崇敬。韩国近代著名人士
张志渊对他这样评价道:“韩文公(
韩愈)云:燕赵古称多
慷慨悲歌之士。关北(指李儁的故乡
咸镜道),韩之燕赵也。其人多豪放不羁,好以气节尚人,儁其尤著者。设遇国家无事之日,必能发脱颖锐,况在当日欤?然
海牙事出而祸机益迫,不旋踵而又有今日,儁其不暝目于
泉台也哉!”
学者宋相焘对李儁殉国评价道:“人臣之为
行人,而能尽其职者,乃不辱其君命也。然则李儁等奉使
海牙,不能参会而徒杀身,是亦谓之善使耶?于乎初
日本与群贼强夺其外交,勒约其保护,肆然公布曰:此皆韩让之、韩准之,以欺天下。制我皇上,且如婴儿,其穷凶极恶,无所不至,此环东土臣民之所
切齿腐心者,而无一人声讨暴白,以泄其忿恚。唯儁远使
海牙,剚腹溅血,使世界各国皆知其我之痛冤,皆知其彼之勒胁。若儁者,真万古之忠,岂以不参会为辱命耶?”
大韩民国首任总统
李承晚为李儁题字“百世清风”,
韩国独立运动之父
金九为其题字“万古流芳”,
韩国首任副总统
李始荣题字“超类高风、遗芳千秋”。韩国总统
朴正熙题字“殉国大节”。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袖
金日成盛赞道:“李儁在
帝国主义列强代表们的面前切腹自尽,显示了朝鲜民族真诚的独立精神”,并曾亲自创作
话剧《
血喷万国会》以纪念他。尽管李儁自杀殉国的说法已被证实为虚构的,但
韩国人仍习惯称其为“李儁烈士”。
李儁在
中国也颇有影响。
清朝直隶总督
袁世凯为李儁题诗曰:“剖胸溅血示心真,壮节便惊天下人。万里魂归迷故国,天家泪洒哭忠臣。岂缘妻子难暝目,为报君王不有身。大义堂堂悬日月,泉台应结
夷齐邻。”亦有以李儁为题材的
川剧《海牙剖腹记》。
影视形象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84年拍摄电影《
没有回来的密使》,由
申相玉导演,讲述李儁出使
海牙并自杀殉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