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鳎是鲽形目鳎科条鳎属鱼类,又名带纹条鳎、花手绢、花牛舌、花鳎目鱼、花鞋底。体舌状;背鳍、臀鳍和尾鳍全相连接;无眼侧胸鳍呈退化状;两眼均在头的右侧;有眼侧具深褐色横带;体两侧均被小栉鳞;眼间隔被鳞,宽度稍小于眼径;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仅无眼侧两颌有绒毛状齿带。
生活方式
鳎鱼,鳎科(Soleidae),嘴小、鼻吻多少突出嘴外,腹鳍缩小或退化,
胸鳍和
尾鳍也时常如此,
鳃孔很小,两只小眼位置很近,这一科包括几种最美味的鱼(如
欧洲产的鳎Soleasolea)。
条鳎大多停栖於
珊瑚礁外缘的沙地上,将鱼体埋於沙泥中,露出两眼观察四周,略能改变体色,泳速慢。肉食性,以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条鳎体呈舌状,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100克左右。眼特小、眼间隔平坦,两眼均在头的右侧。体两侧均被小栉鳞,头前部的鳞变形为绒毛状感觉突。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颌不发达,牙细小,仅无眼一侧两颌有绒毛状齿带。有眼一侧(背面)呈淡黄褐色,并具深褐色横带花纹,上下均延伸至
背鳍和
臀鳍;无眼一侧胸鳍退化,体呈乳白色,尾端背面有艳黄色纵点花纹6~7条。背鳍、臀鳍和尾鳍全相连接。侧线明显,呈直线状。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一带均产之,尤以东海产量最多。
鳎亚目鱼类状似鞋底、长舌,虽说其貌不扬,但营养价值和鲜美度,可与鲆、鲽相媲美。鳎肉质白细平实、性味甘平,
民间流传“鳎食”平安之说,大概与取其谐音有关。,
产地产期
属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泥沙底质海域。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一带均产之,尤以东海产量最多。
形态特征
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几个科比目鱼的统称,但在更严格的意义上,专指鳎科(Soleidae)鱼类。鳎科约有30多属,100多种,见於
温带和
热带海域。从欧洲到
澳大利亚和
日本的种类均为海产,而很多
美洲种类
则生活於淡水中。同许多其他比目鱼一样,体扁而稍长,两眼小,均位於头的右侧。欧洲鳎(Soleasolea)是有
商业价值的食用鱼,长约50公分(20吋);体褐色,具深色斑块,胸鳍有一黑点;分布於东
大西洋与
地中海的河口到近岸水域。
北美的常见种是
三鳍鳎(Trinectesmaculatus),见於从新
英格兰到
中美洲的大西洋近岸浅水,也常见於深入内陆同大河川相连的淡水水域中;体圆形,长度很少超过25公分。
种类介绍
鳎目鱼是鲽形目的一科,约有3属103种,中国已知约32种,舌鳎体侧扁,呈长舌状,眼常位头左侧,尾舌骨纵窄板状,有伪间髓棘,奇鳍完全相连,无胸鳍,腹鳍1个且连臀鳍,生殖突常连臀鳍左侧,肾脉棘短横板状,卵有小油球50~100个。主要为热带底层海鱼。
鳎目鱼主要产自黄渤海区,中国的东海以及朝鲜,日本沿海也有一定的分布,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鱼类。因此类鱼种本身繁殖能力非常弱,所以比较稀少珍贵。
硬骨鱼纲鲽形目是鱼类中的大家族了,它分为
鲆、
鲽、
鳎三个亚目,也有称为三个大科的。鳎亚目分为鳎和舌鳎两个科。鳎与鲆、鲽的共同点是,在仔鱼阶段,两眼都对称地长在头部左右两侧,经过大约20天的变态发育,一侧的眼睛开始向另一侧转移,但转移的方向截然不同。鳎科类与鲽科类一致,左侧的眼越过头的上缘,搬到右侧,靠近右眼便停止。舌鳎科与鲆科类相同,右侧的眼搬到左边,与左眼相对。变态后的鳎与舌鳎科鱼类,与鲆、鲽类一样,已无法再适应漂浮的生活,便下沉海底生存,有眼色深的一侧向上横卧,并根据底栖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
鳎身体呈鞋底状或舌状,两眼均在右侧,吻部有时钩状下弯,口小,前位或下位,前鳃盖骨边缘不游离,有的种类背、臀、尾鳍相连,主要分布在热带和
亚热带,已知中国有18种,带纹条鳎分布可达黄渤海。
舌鳎两眼均在头部左侧,体长侧扁呈舌状,口小,颌不发达,吻部一般均向下后方延长成钩状突,包覆下颌,牙细小呈绒毛状,眼小,背臀鳍完全与尾鳍相连,有眼侧有侧线2~3条,无眼侧通常无侧线或1~2条。中国常见的宽体舌鳎,俗称牛舌、鳎目,而
半滑舌鳎在黄
渤海分布较广,产量较多。
据鱼类学家研究发现,分布于
印度洋、
太平洋海区的豹鳎,其背、臀鳍基小孔内的鳍线所分泌的液体,具有毒 性,即使凶猛的鲨鱼见了也要退避三舍。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短吻舌鳎(“鞋底鱼”)Cynoglossus abbreviatus
双线舌鳎Cynoglossus bilineatus,
黑尾舌鳎Cynoglossus melampetalus
卵鳎
体卵圆形,极侧扁;两眼均位右侧,眼间隔处具鳞片。前鼻管单一短小,达下眼前缘。口小,口裂弧形,口裂达下眼前下方;
吻短钝;眼侧齿不发达,盲侧具细齿状;
腭骨无齿。鳃膜与峡部分离。两侧被栉鳞,侧线被圆鳞。背鳍与臀鳍被鳞,分枝或不分枝,不与尾鳍相连;鳃膜不与胸鳍鳍条相连;左右腹鳍约对称;尾鳍圆形。眼侧体橄榄褐色,且散具小黑点,沿背缘有5个黑圆斑,沿腹缘则有4个,沿侧线则有7-8个;胸鳍外缘2/3为深黑色。栖息于沿岸较浅的泥沙底质海域。以底栖性甲壳类为食。
美味菜肴
剁椒鳎米鱼
做法:
1.鱼解冻,去内脏、去鳞,洗净,用料酒、盐、胡椒粉腌半小时
2.鱼装盘,抹上剁椒和姜末,水烧开,上锅蒸
3.蒸五六分钟后取出,撒上葱花、花椒粉,将花生油烧烫浇葱花上即可
酱渍鳎目鱼
主料:鳎目鱼500克
辅料:
淀粉(蚕豆)5克,
猪肉(肥瘦)50克,
香菇(干)13克
调料:花生油50克,
黄酒15克,
甜面酱25克,
葱油50克,
醋15克,
大蒜(白皮)8克,酱油50克,
大葱8克 做法:
1.将鳎目鱼刮去鳞,洗净背上黑皮,在脊背上打成斜刀,抹上甜面酱腌渍入味;
2.水发香菇切丝;
3.葱、姜、蒜均切成末,备用;
4.肥瘦肉洗净,切成丝;
5.炒锅内加花生油,中火烧至六成热,将鱼段放入锅里煎,待两面呈金黄色时取出;
6.锅内留油25克中火烧至六成热,用葱、姜、蒜末一烹,加入肥瘦肉丝煸炒,随即加入清汤300毫升、醋、黄酒、酱油、冬菇,再放入鱼段一起烧炖;
7.待汤汁剩下约1/3时,将鱼捞出摆在盘内;
8.随后将锅内原汤用湿淀粉勾芡,淋上葱油搅匀,浇在鱼身上即成。
条鳎卵子形态
1.条鳎卵子也是圆球形、分离的浮性卵,在盐度为30殉左右时的静止海水中,活卵都浮在水面上。活卵的胚盘(动物极)在卵子的最下方,这个时候油球则集中在上部(植物极)。
2.卵膜上有较大的六角形网杖,各个边椽均有隆起,呈蜂窝状,对角距为0.17一0.20毫米。
卵径变化范围在1.42一1.69毫米之间,主要为1.50一1.60毫米;也是产卵初期的较大,以后越来越小。
3.油球透明无色,数目变化极大,少则10个,多则60个,但以20一30个的最为普遍;因此油球径的变化也极大。油球都分散在植物极附近,或植物半径。
4.卵黄均匀,无色透明。卵黄周隙窄小。如果机械地把活焦卵卿动任何角度的方向,卵黄在卵膜内能搏回到原有的位置,即胚盘保持在卵子的最下方。
5.早期卵子没有色素扣胞,当胚环外包超过1/2以后,胚盾、胚环和卵黄囊上开始出现相点状的黄、黑两种色素,但以胚盾两侧及附近的卵黄囊上较为明显。外包达2/3,黄、黑色素较前增加很多。原口接近关阴时,色素的分布与前略有不同,黄色素主要分布在胚体两侧,而黑色素则以胚体背部为主,整个卵黄囊上的黄、黑色素较前增大,分布均匀。原口关朗胚体形成时,色素更为增多,以胚体两侧最为密集。胚体环镜卵黄囊2/3时,黄色素扣胞增大;同时,背、臀鳍褶上也出现黄、黑色素。
6.当外胚环包超过1/2以后,胚盾后半部开始出现2对肌节,视囊也已形成,神理管前端膨大。外包达2/3时,胚盾上已有6对肌节,视囊增大,柯氏泡出现,神握管前端显著膨大。原口接近关阴时,肌节8对,柯氏泡已消失,祝囊清晰,油球大多集中在原口附近。原口关阴胚体形成时,有肌节12对,胸鳍芽开始出现。在尾芽占体长1/5时,肌节27一28对,胸鳍芽位于4一9肌节处;神握管前端已分化成前、中、后脑;胚体已能蠕动,心脏也能作不连擅的跳动。胚体环镜卵黄囊2/3时,祝囊、听囊、脑室等较前更为明显,脑鳍芽亦增大,背、臀鳍褶随着尾部的发育而更加清楚。
7.胚体环镜卵黄囊4/5时,已接近孵化。孵化前胚体常作扭动,尤其尾部更甚,最后头部突破卵膜而出。孵化时,一般有10多个网款成片状破裂,形成了孵化孔。
8.卵子发育的速度受水温的影响,水温较高时发育较快;从外包1/2到仔焦孵出所需时简,在18℃左右时需37.5小时。20℃左右时为31.5小时。胶州湾内采到条鳎卵子的表层水温在16一25℃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