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句,是一种基于比拟修辞手法,用来表示两物或者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句子,一般由本体、喻体、比拟动词三部分构成,有时还可加入比拟助词。
比拟句的界定
比拟句是一种基于比拟修辞手法,用来表示两物或者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句子。具体说来,比拟句就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在本体和
喻体之间建立某种相似性的话语结构,它是
客观世界事物的相似性在语言中的一种映射。
在构建比拟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明确两种关系:一种是施拟者和受拟者之间的关系,前者关乎比拟的构建,后者关乎比拟的解读;另一种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两者既不能
同质,但又必须在内在属性或客观特征方面呈现出某种相似性。
比拟的构建一般要经历
编码—
映射—
解码这三个阶段。比拟的
编码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要有构建比拟的需求,即解决为什么要构建比拟的问题;
其次,当施拟者做好了比拟的认知准备后,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喻体。这是一个择优筛选的过程,主要是通过
类似联想和
对比联想来选择合适的
喻体。在完成编码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本体和喻体所属的两个
认知空间中完成
投射。
这种投射都必须建立在以下两种相似性的基础上:
一种是物理相似性,即基于外在形态、动作形式、事物关系等物质属性的相似性,如由白嫩的皮肤
联想到凝固的脂肪;
另一种是心理相似性,即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理所产生的主观属性之间的相似性,如由行路之艰难联想到读书之辛苦。
比拟的作用要得以发挥,最后还需要受拟者的认知参与,只有在受拟者正确理解、鉴赏施拟者发出的信息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后,比拟的构建方告完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拟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属两个不同的
语义范畴,两者之间的语义关联通常无法通过
字面意义去建立,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挖掘其潜在意义。例如,在「往来生死,如门之开合」这句话中,本体「往来生死」和喻体「门开合」显然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只有揣摩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人们才会在人的生死和门的开合之间建立起某种联想来。
因此,
界定比拟句是一项较为繁难的工作,应该立足
句子的
句法、
语义和
语用三个层面,综合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比拟句产生的认知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原理,一般就两种事物或两件事情进行比较,重在说明和描写彼此的相似度。
其二,比拟句在句法上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无明显标记且需要靠读者
意会的只能视为修辞上的比拟用法。
其三,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没有一个具体客观的量化标准,往往需要借助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因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就内部构成而言,比拟句一般需由本体、喻体、比拟动词三部分构成,有时还可加入比拟助词。早期的比拟句通常以本体、喻体和比拟动词作为构成的三要素。
分类标准
自晚唐五代以后,随着比拟助词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增多,比拟助词(又称
比况助词)逐渐成为近代比拟句的必要项。因此,给比拟句进行分类可以从比拟动词、比拟助词和句法形式等要素着手。
考之汉语史,比拟句先后出现过四种
句法结构类型:(A)(本体)+比拟动词+喻体;(B)(本体)+比拟动词+喻体+比拟助词;(C)(本体)+喻体+比拟助词;(D)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各举二例如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荀子·王霸》)
有坚牢树神,走至殿前唱喏,状如豹雷相似。(《敦煌变文校注·庐山远公话》)
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朱子语类》卷十一)
大人才见两僧,生佛一般礼拜。(《祖堂集》卷十四)
两边街上看的人,鳞次峰排一般。(《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三回)
若是儿家女家有争差,有碗来大紫金瓜,我其实怕他。(元据时期·
张国宾《薛仁贵荣归故里》第四折)
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水浒传》第四十九回)
在确定了比拟句的句法结构之后,需要对句子的比拟意义进行推断和解析。根据句子的
语义模式,比拟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出现比拟属性的句子,一类为同时出现本体、喻体和比拟属性的句子。各举二例如下:
手如
柔荑,肤如
凝脂,领如
蝤蛴,齿如
瓠犀。(《诗经·卫风·硕人》)
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左传·襄公十九年》)
只一句道的我肉战身摇,伤心痛似热油浇。(元据时期·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二折)
十指纤纤如削玉,双眉隐隐似刀裁。(《敦煌变文校注·维摩洁经讲经文(五)》)
比拟和
比较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都隶属于对事物间的关系加以陈述的语义范畴,有时甚至可以寓于同一种句式结构之中。狭义的比拟和比较应是同位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李崇兴和丁勇在《元代汉语的比拟式》一文中主张从三个方面来区分
比较句和比拟式:
第一,比较在同类事物之间进行,比拟在不同类事物之间进行;
第二,比较是在参与比较的两项中做出异同高下的权衡与仲裁,比拟是以甲喻乙;
第三,比较主要是述实,比拟主要是想象。
不过,理论上的明晰并不意味着实际运用中的
泾渭分明。比如,中古问世的「胜」字句既可用于表示差比,又可用于表示比拟句,应该视为一种本体和喻体有程度差异的比拟句。例如:
志意顺从同信佛,美言参问胜烧香。(《敦煌变文校注·二十四孝押座文》)
这酒似及时雨露从天降,宽洪海量胜汪洋。(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一折)
吃了些
酦醅醇糯,胜如玉液琼浆。(元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一折)
我与你磕头礼拜,你放了我孩儿胜如做万僧斋。(元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第二折)
可惜在章台,出落做下品,但能勾改嫁从良,胜强似弃旧迎新。(《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
比拟动词句
常规比拟动词句
所谓常规比拟动词句,指的是那些使用频率高、产生时间早、在汉语发展过程中
经久不衰的比拟句式,包括「如」字句、「若」字句和「似」字句等。
「如」字句大致萌生于商周时期,本体和喻体以名词性成分为主,动词性成分比较少见。例如:
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尚书·牧誓》)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尚书·舜典》)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九四,晋如鼫鼠,贞厉。(《周易·晋卦》)
春秋战国时期,「如」字句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本体和喻体的构成成分趋于多元化,可以由
名词性短语、
谓词性短语、
主谓短语和
兼语短语等充任。例如:
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距敌。(《庄子·盗跖》)
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左传·襄公十九年》)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
委地。(《庄子·养生主》)
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左传·哀公六年》)
另外,此时的「如」字句的整体结构也趋于复杂,本体与喻体在数量上已不限于一对一的关系。例如:
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左传·襄公十四年》)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苟子·富国》)
中古时期,「如」字句的用法出现了两点新变化:一是增添了新兴的比拟助词「无有异」、「无差别」、「相类」等,二是频繁使用复合式的比拟动词「如似」、「喻如」等。例如:
其像端正姝好如佛无有异。(东汉·
支娄迦谶译《
道行般若经》卷十)
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南朝·
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共相怨害喻》)
种种枝棭其影无有异,其影如一影相类。(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二)
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世说新语·文学》)
背而不信,喻如下田没溺不生。(东汉·
昙果、康孟详译《
中本起经》卷下)
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极大;作如似毗舍阁鬼。(南朝·求那毗地译《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晚唐五代时期,新兴的比拟助词「相似」、「一般」、「许」和「样」开始出现并频繁用于「如」宇句中。例如:
处处垂慈不偶然,还如男女一般看。(《
敦煌变文校注·
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我若将一法如微尘许与汝受持,则不得绝。(《祖堂集》卷十三)
若更见一法,如丝发许,不是此个事。(《祖堂集》卷十三)
这一时期的「如」字句还出现了「本体+如+喻体+形容词/动词」和「本体+形容词+如+喻体」两种新兴的句式,内中的形容词或动词属于新增成分,旨在说明本体与喻体相似点。例如:
发绀旋螺文,眉如初月翠。(《敦煌变文校注·金刚丑女因缘》)
山多蜥蜴,皆如手臂大。(《朱子语类》卷一)
杂色莲花,大如车轮。(《敦煌变文校注·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二)》)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祖堂集》卷十五)
元据时期、明代、清据时期,利用差比句式来表比拟的句子逐渐增多。与前期相比,此期的「如」字句多出现在前后对举的
复句中,并且「如」经常与「若」、「似」、「比」、「胜」、「赛」等同现。例如:
我如今耳净胜如聋,眼明浑似瞎。(元据时期·狄君厚《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三折)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
红馥馥一点朱唇,脸赛天桃,十指如嫩笋。(《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红楼梦》第五回)
此外,句子的比拟助词除了继续沿用「相似」和「一般」外,还出现了「价」、「一样」等新词。例如:
这袄子是故衣,只值二升米,你将去如珍珠一般,休要作贱了。(元据时期·无名氏《小张屠焚儿救母》楔子)
杨志、史进追杀败军,正如砍瓜截瓠相似。(《水浒传》第七十七回)
你是我的切邻,就如副东一样。(《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六回)
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水浒传》第四十八回)
「若」字句的使用始于《尚书》,而同期的《周易》和《诗经》中未见相关用例。
「若」字句在《尚书》中一共出现了28例,并且数量远超书中的「如」字句。与
「如」字句不同的是,「若」字句的本体和喻体几乎全由
谓词性短语或小句充当。例如:
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尚书·说命下》)
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尚书·大诰》)
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尚书·五子之歌》)
在常规比拟式中,本体一般置于比拟动词和喻体之前。而《尚书》「若」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的位置比较灵活,本体既可出现在喻体之前,亦可出现在喻体之后。例如:
天亦惟用
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尚书·大诰》)
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
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尚书·大诰》)
若颠木之有
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
厎绥四方。(《尚书·盘庚上》)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尚书·盘庚上》)
《尚书》中还存在多个「若」字结构连用构成
博喻的现象。例如: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尚书·说命上》)
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麴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春秋战国时期,「若」字句在结构上逐渐趋同于「如」字句,本体统一置于喻体之前。同时,充当本、喻体的成分也开始多元化,可以是词、
短语或小句。例如: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向。(《荀子·王霸》)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孟子·梁惠王下》)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此期「若」字句的比拟动词还出现了两点新变化:
第一,动词「若」的用法开始向「如」、「犹」靠拢,出现了「若」与「如」或「犹」并用的情况;
第二,动词「若」与同类动词「辟」经常连用,形成了「
辟若」、「辟之若」等组合。例如: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向。(《荀子·王霸》)
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庄子·达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辟之若中木枝叶必类本。(《苟子·富国》)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荀子·议兵》)
进入汉魏六朝后,「若」字句的「若」之前常常可以添加
副词,并且呈现出彼此融合的迹象。例如:
毋不敬,俨若思。(《礼记·曲礼上》)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魏晋·
阮籍《咏怀》)
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世说新语·文学》)
祜来哭,见长和哀容举止,宛若成人。(《世说新语·赏誉》)
值得注意的是,此期的「若」字句出现了「比拟主体+本体+如+喻体」的新格局,而比拟本体往往是比拟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属性或动作。例如:
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世说新语·方正》)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世说新语·容止》)
「若」字句发展到中古,还出现了比拟和差比同寓一体的句式。至于语义偏重于哪一种则需根据具体
语境来加以判定。例如:
志坚若地,德重若山,真人无垢,寂然归灭。(东汉·昙果、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下)
崇牛数十步后,迅若飞禽,恺牛绝走不能及。(《世说新语·汰侈》)
另外,「若」字句还出现了使用比拟助词「然」和「者」的现象。例如:
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外篇·达生》)
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孟子·尽心上》)
言之,貌若甚戚者。(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后母卒,有大蛇径至丧所,以头击柩,若哀泣者,少间而去。(明·张岱《夜航船》卷十七)
近代往后,「若」字句衰落,不仅不能跟同期的「如」字句和「似」字句抗衡,本身数量也呈递减之势。例如:
与之相应,「若」字句的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大体延续着上中古时期的句法格局。例如:
无道将军是项羽,步卒精神若狼虎。(《敦煌变文校注·汉将王陵变》)
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祖堂集》卷十四)
蔼乎若春阳之温,泛乎若醴酒之醇。(《朱子语类》卷六)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红楼梦》第十三回)
「若」字句在近代出现的主要变化发生在比拟动词「若」身上:
一是「若」前加
副词的现象更加普遍,出现了「皆若」、「又若」、「恍若」等组合;
二是「若」更加频繁地与其他比拟动词连用,出现了「喻若」、「仿若」、「犹若」、「若似」等组合。例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宋·梅尧臣《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十二》)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信心不退,坚牢而喻若金刚法宝,润泽利益,而何殊甘露。(《敦煌变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其生自然胎裳,右袒仿若缁服。(《祖堂集》卷五)
大师犹若摭石间之美玉,拾蚌中之真珠。(《祖堂集》卷十七)
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到了近代,「若」字句的比拟助词也有所更新,出现了「
无殊」、「
不异」、「
相似」和「
一般」等新词。例如:
信如水清珠,能清于浊水者,喻若一池净水,彻底澄清,观瞻而镜面无殊,体莹而琉璃不异,自然清净,岂有灰尘。(《敦煌变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然后一个道士向殿角头砧碌碌擂动法鼓,有若春雷相似。(《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九回)
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红楼梦》第六回)
受「如」字句和「似」字句的辐射影响,此期的「若」字句可在喻体前后添加
形容词,以补充说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这种句子往往兼表比拟和差比。例如:
潘文灿若披锦,无处不善。(《世说新语·文学》)
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似」字句的产生略晚于「如」字句和「若」字句,较早用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之中,基本格局大致与「如」字句、「若」字句相仿,句中的比拟助词也限于「然」和「者」。就用量而言,「似」字句要明显少于同期的「如」字句。下表的数据可资说明:
此时的「似」字句多以简式存在,充当本体和喻体的成分可以是单个词或短语。例如: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庄子·齐物论第二》)
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
裾拘必循其理,似义。(《苟子·宥坐》)
「似」字句的
喻体往往不限于一个,可以多个连用来构成
博喻。例如:
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白,似洼者,似污者。(《庄子·齐物论》)
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莞管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荀子·乐论》)
另外,此期的比拟动词「似」几乎一直单用,偶尔可见「有似」这样的组合。例如: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荀子·乐论》)
「似」字句中的比拟助词仅限于「者」,用例也极为少见。例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论语·乡党》)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论语·乡党》)
汉魂六朝时期,「似」字句并未获得多大的发展,不仅数量有限(《史记》的「列传」和「世家」有8例,东汉的几部佛经中有8例,《世说新语》中有11例。),而且句法形式一仍其旧。不过,比拟动词「似」还是出现了一点新变化,可以经常跟一些
副词或
动词连用,构成「正似」、「有似」、「似若」等组合。例如:
见彼车马五色严丽,正似天帝出游观时。(东汉·昙果、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
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城而人恶之,愿先生勿复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于是酒中乐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另外,句中的比拟助词除了继承前期的「者」外,还添加了一个新词「
无异」。例如:
令人视之,其上履也,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史记·滑稽列传》)
欲令速解化王从者仪式,若王瓶沙,顾视从者,似己无异。(东汉·昙果、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上)
从唐宋开始,「以」字句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首先是句子的使用率上升,导致用例数量激增。据统计,《
敦煌变文校注》中有438例,《
祖堂集》中有117例,《
朱子语类》(前20卷)中有50例。这一状况表明,在上中古处于弱势的「似」字句在近代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强势的比拟句。
其次,此期的「似」宇句尽管仍然沿用了「本体+似+喻体」式,但
句法结构明显趋于复杂,本体和喻体多由复杂短语和小句充任。例如:
无私若杲日当天,不染似白莲出水。(《敦煌变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四)》)
万万层层光瑞彩,似一林宝树放花开。(《敦煌变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一)》)
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朱子语类》卷一)
再次,比拟动词「似」的复合形式频频翻新,出现了「直似」、「好似」、「恍似」、「俨似」、「恰便似」、「恰好似」、「浑一似」、「好一似」、「仿佛似」等多种形式。例如:
昏昏不觉一生了,斯类尘沙比不少。直似潭中吞钩鱼,何异空中荡罗鸟。(《祖堂集》卷四)
也同圭宝泥中没,好以明珠水里沉。(《敦煌变文校注·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四)》)
他每见弦管声中巡玉辇,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元据时期·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
自从这人北渡,浑一似梦南柯。(元据时期·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庭》第三折)
恍似嫦娥离月殿,犹如神女到筵前。(《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
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严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哥,你仔细瞧,恰相好似蹲着个镇宅狮子一般。(《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五回)
巽了一口法水去,忽阶下卷起一阵狂风,仿佛似有神将现于面前一般。(《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第五回)
另外,近代「似」字句还顺应了比拟句的发展趋势,大量使用比拟助词,除了沿用「无异」、「无殊」、「一样」外,更普遍运用「般」、「价」、「一般」、「相似」和「也似」等新兴助词。例如:
是时慈母闻唤数声,抬身强强起来,状似破车无异。(《敦煌变文校注·目连缘起》)
其魔女者,一个个如花
菡萏,一人人似玉无殊。(《敦煌变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五)》)
若是做了帐子,糊了
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红楼梦》第四十回)
每日在长连床上,恰似漆村里土地相似!(《祖堂集》卷七)
我似儿戏般先收了魏,笑谈间并吞了吴。(元据时期·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二折)
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水浒传》第四十八回)
真个似
布机也似
针线,缝的又好又密…(《金瓶梅词话》第三回)
此期「似」字句的另一重要变化是出现了很多「比拟主体+本体+似+喻体」式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既可以表示比拟,也可以表示平比。例如:
此水东流急似轮,水中砂细细如尘。(《敦煌变文校注·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
铁钻长交利锋刃,馋牙快似如锥钻。(《敦煌变文校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圣迷黑似漆,凡迷明如日。(《祖堂集》卷九)
只一句道的我肉战身摇,伤心痛似热油浇。(元据时期·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二折)
云气重如倒悬东大海,雨势大似翻合洞庭湖。(元据时期·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第一折)
比侯门深似海,我怎敢酒量大如川。(元据时期·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那》第四折)
谁料郎心轻似絮,那知妾意乱如丝。(《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三回)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盛行的「似+喻体+本体」式在元据时期、明代、清据时期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式——「喻体+似+本体」式。例如:
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水浒传》第十六回)
盘旋似怪风侵骨冷,凛冽如杀气透肌寒。(《金瓶梅词话》第九回)
你如今耸双肩病得似秋崖瘦,兀自回首凝眸,离恨悠悠。(元据时期·范子安《陈季卿悟道竹叶舟》第三折)
「比」字句开始表示比拟的用例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结构形式简单,一般表现为「本体+比+喻体」的格局。例如:
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荀子·大略》)
从上古到唐宋,比拟类「比」字句不仅发展缓慢,而且数量上要远远少于比较类「比」字句。例如:
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东汉·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一)
公说甚善,但此理不比磨镜之法。(《
朱子语类》卷十七)
在整个中古阶段,「比」字句更多用作
比较句。比如,《世说新语》中就频繁使用「以X比Y」来表示
比较。例如:
时论以颍比
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议郎、祭酒者也。(《世说新语·品藻》)
郗嘉宾得人以己比苻坚,大喜。(《世说新语·企羡》)
元据时期、明代、清据时期,「比」字句开始获得较大发展,不仅形式趋于多样化,而且经常使用比拟助词(限于「
一般」)。例如:
人生幻化比芳菲,人愁老花怕春归。(元据时期·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三折)
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
提辖,比得
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
恁地逞能!(《水浒传》第十六回)
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水浒传》第十八回)
那妇人见了,却比半夜里拾金宝的一般欢喜。(《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近代的「比」字句中,「比」经常与其他比拟动词连用,这样就为自身的比拟用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例如:
文武双全,将相双权,銮驾齐肩。比侯门深似海,我怎敢酒量大如川。(元据时期·
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四折)
如银河滚下飞虹瀑,似玉龙喷出梨花落,比白云满地无人扫。(元据时期·
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第一折)
此期的「比」字句还经常与表示处置的「把/将」字句套用在一起,其中的「把/将」主要用来介引比拟本体或喻体。例如:
人间千古事,子是松下一盘棋,富贵把浮云可比。(元据时期·马致远《泰华山陈抟高卧》第三折)
据着他廉孝忠直节义刚,白身里便合拜头厅相。怎把山鸡比凤凰,不信是飞在梧桐上。(元据时期·
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泰》第四折)
山上有个强人,平生只好杀人,世人把他比做丧门神,姓鲍名旭。(《水浒传》第六十七回)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红楼梦》第七十回)
另外,否定式的「比」字句也在此期得到广泛运用。由于
语义上不能自足,此类句往往需要辅以后续句或前行句。例如:
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元据时期·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第四折)
那鞭不比衡钢枪槊,双眸剑凿。(元据时期·
尚仲贤《尉迟恭三夺粱》第二折)
不比趁雕轮绣毂,游月巷云衢;又不比荔枝千里赴皇都,止不过上天街御路。(元据时期·
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二折)
月底素华同弄色,风前轻片半含香,不比柳花狂。(《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七回)
近代最具争议的「比」字句是「X比YW」句,其中X、Y分别代表
比拟或比较的前后项,W为比拟或比较的属性。在实际语境中,此类句既可表示差比,也可表示比拟。各举二例如下:
俺每虽是门户中出身,跷起脚儿,比外边良人家不成的货儿高好些。(《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那贼将见乔道清迎上来,再把剑望南砍去,那火比前番更是炽焰。(《水浒传》一。八回)
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红楼梦》第六回)
人家凤凰蛋似的,好容易养了一个女儿,比花朵儿还轻巧。(《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差比类「比」字句和比拟类「比」字句尽管并非
泾渭分明,但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分:
其一,比较类「比」字句多是就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进行比较,重在叙实;而比拟类「比」字句多是就不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一般用于形象的
联想和说明,重在写虚。
其二,比较类「比」字句多用
副词「更」来表示比较,比拟类「比」字句多用「还」来表示比拟。
其三,比较类「比」字句中,属性形容词通常处于语义链的中间位置;比拟类「比」宇句中,属性形容词通常处于语义链的两极位置,全句在语用上带有强烈的夸张意味。
此期还有少数以差比格式来表示比拟语义的用例,句中的动词「比」一般置于
形容词之后。例如:
指头嫩似莲塘藕,腰肢弱比章台柳。(《水浒传》第九十八回)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非常规比拟动词句
所谓非常规比拟动词句,指的是那些使用时段不长、使用频率偏低和使用范围较窄的比拟句式,如「犹」字句、「譬」字句、「像」字句和「比」字句。
「犹」字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犹」字句大致采用「本体+犹+喻体」的句法格局,其中的本体和喻体多由复杂的
谓词性成分或小句充任。例如:
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左传·隐公四年》)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基于特定的音义关系,比拟动词「犹」有时可作「由」,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例如: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以齐王,由反手地。(《孟子·公孙丑上》)
在实际语境中,「犹」字句的一个本体往往可以拥有多个
喻体以构成所谓的
博喻。例如:
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左传·昭公八年》)
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荀子·乐论第二十》)
值得一提的是,此期的「犹」字句还存在两种较为特殊的比拟强化句式——「是+犹+喻体」式和「本体+譬之/辟之+犹+喻体」式。前者是用
代词「是」来
复指本体来达到
强调的
目的,后者则通过动词结构「譬之/辟之」来
突出喻体而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孟子·离娄上》)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荀子·王霸》)
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辟之犹以锥刀堕太山地,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试。(《荀子·议兵》)
汉魏六朝时期,「犹」字句的本体和喻体一改
谓词性成分占优的局面,
体词性成分开始大量进入该句式。例如: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臣犹吴牛,见月而喘。(《世说新语·言语》)
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
脍截耳!(《世说新语·方正》)
魏晋往后,比拟动词「犹」很少单用,大多以复合形式出现,如「犹如(由如)」、「犹同(由同)」、「犹若」等。例如:
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山羌偷官库衣喻》)
客行由同海泛舟,博(薄)暮皈巢畏日晚。(《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
五荫(阴)苦者,人生在世,由如昼夜。(《敦煌变文校注·庐山远公话》)
飞腾千里,恰似鱼鳞;万卒行行,犹如雁翅。(《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
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祖堂集》卷十四)
砂石打地,犹如满天骤雨即时来。(《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一回)
云髻堆鸦,犹若轻烟密雾。(《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九回)
带比拟助词的「犹」字句大致在唐宋之际问世,由此催生了「本体+犹(由)+喻体+比拟助词」句式。其中的比拟助词多为「无异」、「相似」和「一般」。例如:
承前所修,于欲不染。相见犹如兄弟姊妹无异也。(《敦煌变文校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
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敦煌变文校注·舜子变》)
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犹如云开日出相似。(《祖堂集》卷十四)
一面扯开衫儿观看,白馥馥犹如莹玉一般。(《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九回)
但溺尿,尿管中犹如刀子犁的一般。(《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九回)
在此梳妆歇息,糊的犹如雪洞般干净,悬挂的书画、琴棋萧洒。(《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八回)
近代往后,随着使用率的降低,「犹」字句基本陷于停滞并逐渐从活的语言中退出。
「
譬」或作「
辟」,也是汉语中较早使用的一个比拟动词。「譬」字句最早见于《诗经》,整个句子表现为「(本体)+譬+喻体」的格局。例如: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诗经·小雅·
小弁》)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诗经·小雅·小弁》)
春秋战国时期,「譬」字句的用例虽有所增加(据统计,《左传》中有9例,《庄子》有8例,《论语》中有5例,《孟子》中有3例,《荀子》中有27例),但总体数量仍远远少于同期的高频比拟句。此期的「譬」字句仍保持「(本体)+譬+喻体」的基本形式,本体和喻体多由复杂的
谓词性成分充当。
不过,动词「譬」在句中极少独立使用,更多是以
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复合形式出现,诸如「譬之」、「譬诸」、「譬若」、「譬之如」、「譬之犹」等。例如:
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若
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
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庄子·庚桑楚》)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苟子·劝学》)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苟子·议兵》)
此期的「譬」字句还出现了一种相对复杂的句式——「本体+譬之+是+犹+喻体」式。该句式在点明本体的前提下,先用「譬之」提示下文,再用
代词「是」
复指本体,并紧跟上另一个比拟动词「犹」,最后则是喻体。例如:
故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荀子·儒效》)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殇颈也,愚莫大焉。(《苟子·强国》)
汉魏六朝时期,「譬」仍未取得独立使用的地位,主要借助新型的复合形式「譬喻」、「譬无异于」来构成比拟句。例如:
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史记·日者列传》)
复受一身,生死无量,譬喻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东汉·
竺大力、康孟详译《
修行本起经》卷上)
唐宋时期,「譬」字句在继承前期用法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新发展。比如,《
朱子语类》出于说理通俗化的需求,就使用了两种新型的「譬」字句:一种是「本体+以+喻体+譬之+喻体」句,另一种是「本体+譬+喻体+比拟助词」句。此时的「譬」字句已具有了明显的
句群甚至
语篇衔接功能。例如:
自是他那物事驳杂,如何得齐!且以扑钱譬之:纯者常少,不纯者常多,自是他那气驳杂,或前或后,所以不能得他恰好,如何得均平!(《朱子语类》卷四)
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门户之人,克己则是拒盗,致知却是去推察自家与外来底事。(《朱子语类》卷九)
性,譬如这扇子相似;诚,譬则这扇子做得好。(《朱子语类》卷六)
凡学须要先明得一个心,然后方可学。譬如烧火相似,必先吹发了火,然后加薪,则火明矣。(《朱子语类》卷十二)
尝谓命,譬如朝廷诰敕;心,譬如官人一般,差去做官;性,譬如职事一般,郡守便有郡守职事,县令便有县令职事。(《朱子语类》卷四)
大凡为学,须是四方八面都理会教通晓,仍更理会向里来。譬如吃果子一般:先去其皮壳,然后食其肉,又更和那中间核子都咬破,始得。若不咬破,又恐里头别有多滋味在。(《朱子语类》卷十八)
元据时期、明代、清据时期,随着「譬」逐渐被其他比拟动词取代,「譬」字句明显走向衰落,不仅用例稀少,并且仿古意味较浓。例如:
以类感类,必然之理。譬犹病夫至此,腹心之疾已久,元气内消,风邪外入,四肢百骸,无非受病,虽
卢扁莫之能救,焉能久乎?(《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
都是前生修来的福,享荣华,受富贵。譬如五谷,你春天不种下,到那有秋之时,怎望收成?(《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
专待子孙掌管,养得来时,须要十分保护。譬如种五谷的,初长时,也得时时灌溉,才望个秋收。(《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三回)
「譬」字句的没落与比拟动词「譬」本身始终未获得独立的使用地位不无关联。
动词「像」又作「象」,同样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用例极少,仅散见于诸子著作之中。此时的「像」尚是一个普通的
实义动词,基本不表示比拟关系。例如:
见乃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周易·系辞下》)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宣公三年》)
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苟子·强国》)
汉魏六朝时期,「像」比拟用法出现,但用例极少。在「像」字句中,本体和喻体的形式均较简单,一般由
具体名词或
名词性短语充当。例如:
垂条扶於,落英幡纚,纷容萧蔘,旖旎从风,浏莅芔吸,盖象金石之声、管籥之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面光如满月,色像花初开。(东汉·
竺大力、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
唐宋时期,「像」字句依然十分稀少,句子的本体和喻体同样由
具体名词充当。与前期「像」字句不同的是,此期「像」字句中出现了表示相似点的
性质形容词。例如:
看(胸)前万字颇黎色,项后圆光像月轮,欲知百宝千花上,恰似天边五色云。(《敦煌变文校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且如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朱子语类》卷四)
元据时期。明代、清据时期,「像」字句开始大量使用,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使用频率最高的比拟动词。此期的「像」宇句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大量使用比拟助词。比拟助词除了「一般」之外,还有「似的」、「也是」、「也似的」等。例如:
后面便是打死的老虎,好像锦布袋一般,四个人还抬不动。(《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凭朱栏俯看金鱼,却像锦被也是一片浮在水面。(《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四回)
我见那水眼淫妇,矮着个靶子,像个半头砖儿也是的,把那水济济眼挤着,七八拿杓儿舀。(《金瓶梅词活》第七十八回)
今又没个好大夫,我想到他这病上,我心里倒像针扎似的。(《红楼梦》第十回)
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像到了天宫里的一样。(《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除了独立成句外,「像」字
短语还可以在句中充当
谓语、
定语、
状语和
补语。例如:
怪贼囚,也像老婆般拿红绳絷着头儿,梳的鬓这虚笼笼的!(《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
这个道童的鸟眼,恰像贼一般看人!(《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只见应伯爵在上坐着,把帽儿歪挺着,醉的只像线儿提的。(《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
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此期的比拟动词「像」除了单用,还出现了「好像」、「就像」、「却像」等复合形式。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代。例如:
三个光头好像师父、师兄并师弟,只是绕钹缘何在里床?(《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七回)
你看他嘴头子,就像淮洪一般。(《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
这汉是谁?恰像土地庙里对判官立地的小鬼。(《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你可问他,倒像屋里有老虎吃他呢。(《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除了以上三类比拟句外,历代还产生过几种使用时间更为短暂、使用频率更为低下、句法结构更为单一的比拟动词句,诸如「类」字句、「胜」字句、「仿佛」句和「如同」句。各举二例如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荀子·君道》)
卿类社树,远望之,峨峨拂青天。(《世说新语·排调》)
志意顺从同信佛,美言参问胜烧香。(《敦煌变文校注·
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
这酒以及时雨露从天降,宽洪海量胜汪洋。(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一折)
醉卧如同死虾蟆,来往人看拍手笑。(《敦煌变文校注·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二)》)
荒田闻我语,如同不系舟。(《祖堂集》卷七)
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商王;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陈后主。(《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一回)
忽阶下卷起一阵狂风,仿佛似有神将现于面前一般。(《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比拟助词句
比拟句除了比拟动词句外,还存在着一部分不需要比拟动词,只出现比拟助词的句子。
按照汉语词类产生的历史进程,
助词是
动词和
形容词虚化的产物,在汉语的
虚词系统中属于晚生者。比拟助词在助词中又是相对晚出的小类,因此比拟助词句的问世要大大落后于比拟动词句,大致属于中古以后的产物。
比拟句的历史也证实,比拟助词主要是从晚唐五代开始渗入比拟句的。李思明《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体系》(1998)曾将晚唐以来的比拟助词分为「般」系和「似」系两大类:
「般」系包括「一般」、「般」、「一样」、「许」、「价」、「来」等词;
「似」系包括「相似」、「也相似」、「地似」、「似」、「也似的」、「也似价」等词。
与比拟动词句不同的是,比拟助词句只存在两种句法形式:(A)(本体)+喻体+比拟助词;(B)喻体+比拟助词+(本体)。
「般」系比拟助词句
「般」系比拟助词常用的有五个:「一般(般)」、「一样(样)」、「许」、「价」、「来」。这五个比拟助词的使用频率高低不一:「一般(般)」和「一样(样)」的用例较多,属于
高频词;而「许」、「价」、「来」的用例在文献中较为稀少,属于
低频词。
「
一般」本是
形容词,进入比拟结构后逐渐虚化为比拟助词。「一般」用作比拟助词的用例当不迟于在晚唐五代,随后得以大量使用,成为比拟句中用量最多的比拟助词。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早期的「一般」句主要表现为「(本体)+喻体+一般」格局,「一般」常在句中充当
谓语,句子的
喻体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全句可以视为「(本体)+比拟动词+喻体+一般」的省略句。例如:
凡因讲论法师,便似乐官一般,每事须有调置曲词。(《敦煌变文校注·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从前已过人间事,隐影思量梦一般。(《敦煌变文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如似积柴过北斗,车牛般载定应迟。(《敦煌变文校注·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二)》)
者个事军国事一般,官家若判不得,须唤村公断。(《祖堂集》卷十八)
这袄子是故衣,只值二升米,你将去如珍珠一般,休要作践了。(元据时期·无名氏《小张屠焚儿救母》楔子)
唐宋的「一般」句还可表现为「喻体+一般+(本体)」格局,「一般」在句中用作
状语,不过用例稀少。例如:
大人才见两僧,生佛一般礼拜。(《祖堂集》卷十四)
大约从元据时期开始,「一般」句不仅以「喻体+一般+(本体)」为主要格局,而且「一般」也动辄压缩成
单音节「般」。学界因此将该式视为近代新兴的一种比拟式。此式多见于杂剧与小说之中,不仅形式紧凑,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也更显紧密。例如:
送了我也竹叶似
瓮头春,花枝般心爱妻。(元据时期·
高文秀《
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三折)
鹿儿般扑扑撞胸脯,火块似烘烘烧肺腑。(元据时期·
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第一折)
我卖着领
雪练般狐裘赤紧的遇着炎热,但得本钱不折,上手来便撇。(元据时期·
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黍》第二折)
划地似临深渊般
兢兢战战,履薄冰般
怯怯乔乔。(元据时期·
郑光祖《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二折)
里面铺着床帐,翻的雪洞般齐整,垂着帘帏。(《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七回)
明代、清据时期,「一般」句的数量持续增加,但依旧保持了「喻体+一般+(本体)」式强势而「(本体)+喻体+一般」式弱势的格局。例如:
两边街上看的人,鳞次蜂排一般。(《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三回)
忽见两个青衣汉子,走的气喘吁吁,暴雷也一般报与长老。(《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九回)
这位娘子,传得这等好针指,神仙一般的手段。(《金瓶梅词话》第三回)
只得悄悄的出来,将门撼了撼,关得铁桶一般。(《红楼梦》第十二回)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红楼梦》第十四回)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一般」句往往与表处置的「把/将」字句套用。例如:
左右两边狼虎一般公人把这唐牛儿一索捆翻了。(《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三巧儿把婆子当个贵客一般,直到楼梯口边迎他上去。(《
喻世明言》卷一)
「一般」有时也作「也一般」,相关的比拟句如:
打开看,果然黑油也一般好头发,就收在袖中。(《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
且说李瓶儿归到房中坐净桶,下边似尿也一般只顾流将起来…(《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一回)
与「般」和「一般」句类似,「样」和「一样」句也是两种具有渊源关系的比拟句。不过,就目及文献而言,「样」字句可能是本体句,其问世时间要明显早于「一样」句。早期的「样」字句主要表现为「(本体)+喻体+样」的句法格局。例如:
心期尽处身虽丧,如来弟子沙门样。(《
祖堂集》卷十九)
这场厮央不寻常,粉白黛绿妆宫样。(元据时期·马致远《泰华山陈抟高卧》第四折)
裙摇的琼珮响,步金莲罗袜香,娇滴滴宫样妆。(元据时期·宫天挺《严子陵垂钓七里滩》第一折)
这一句法格局有可能是由「(本体)+比拟动词+喻体+样」式省略而来。例如:
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样。(《
朱子语类》卷二)
方静时,须湛然在此,不得困顿,如镜样明,遇事时方好。(《朱子语类》卷十二)
明代及清据时期,「样」字句多呈现出「喻体+样+(本体)」的句法格局,而「(本体)+喻体+样」式则逐渐转为弱势。例如:
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水浒传》第十四回)
冲波战马似龙形,开山大斧如弓样。(《水浒传》第七十六回)
惊脸儿红还白,热心儿火样烧。(《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二回)
脚上穿着双拨船样四个眼的剪绒鞋,约长尺二。(《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
不是我说你,做事有些三慌子,火燎腿样!(《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二回)
清据时期,比拟助词「样」逐渐为「一样」所取代。据考察,《红楼梦》中即全部使用「一样」句。在所有的「一样」句中,同样是「喻体+样+(本体)」式占据优势。例如:
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病的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
许」本是一个表状态的助词。自唐五代开始,「许」作为比拟助词频频现身于比拟句中,但宋代、元据时期往后即告衰微。例如:
有胆浑沦天许大,太山团著小于心。(唐·
刘长卿《酒赋》)
我平一国来,逢屋许大嗔,何能仰排!(《旧唐书·
侯君集传》)
若更见一法如丝发许,不是此个事。(《祖堂集》卷十三)
我若将一法如微尘许与汝受待,则不得绝。(《祖堂集》卷十三)
山僧分明向你道,五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露现,无毫发许间隔。(《祖堂集》卷十九)
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朱子语类》卷十)
经纶,斗许大黄金印;逡巡,回头不见人。(元据时期·
邓玉宾子《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比拟助词「来」是近代新生的一个口语词,源自表示
概数的助词「来」。表概数的「来」可进入的
数量结构为「名+来+形容词」,相关的比拟句即由此发展而来。
表比拟的「来」字句仅在宋代及元据时期文献中有所发现,全句通常表现为「喻体+来+大」的句法格局,通常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数量关系,具有明显的夸张意味。例如:
能有儿多香?陪了一江来泪。(宋·
吕渭老《如梦令·多谢西池桃李》)
一双眼睁得环来大,褊檐向手中诺。(金据时期·无名氏《
刘知远诸宫调》卷一)
浮着个钱来大绿嵬嵬荷叶。(元据时期·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
你这般忍冷耽饥觅着我,越引起我那色胆天来大。(元据时期·石德玉《诸宫调风月紫云庭》第三折)
若是儿家女家有争差,有碗来大紫金瓜,我其实怕他。(元据时期·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第四折)
比拟助词「
价」同样是近代的产物,可能是由表状态的结构助词演化而来。
相关的比拟句在《水浒传》中较为多见,句子的喻体多由动词性成分充当,一般用来烘托某种场面或气氛,表达上带有夸张的意味。例如:
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水浒传》第四十八回)
耳朵边有如风雨之声,两边房屋树木一似连排价倒了的。(《水浒传》第五十二回)
至夜四更,肚里绞肠刮肚价疼。(《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似」系比拟助词句
「似」系比拟助词包括「相似」、「也相似」、「也似」、「似」、「也似的」、「也似价」、「似的」、「也是」、「也是的」、「是的」等词,堪称种类繁多,其中的不少属于
同音异形词。这些词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大不相同:「相似」是晚唐五代的高频助词,「也似」和「相似」是元据时期与明代的高频助词,「似的」是清据时期的高频助词,其余的都是一些低频助词。下面重点考察几种由高频词和低频词构成的比拟句的发展状况。
比拟助词「
相似」至迟在晚唐五代出现。早期的比拟句中,「相似」经常要与比拟动词组配使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宋代、元据时期、明代。例如:
王见我等,还如怒蜗相似。(《敦煌变文校注·
伍子胥变文》)
有坚牢树神,走至殿前唱喏,状如豹雷相似。(《敦煌变文校注·庐山远公话》)
莫将作等闲,到这里不分贵贱,不别亲疏,如大家人守钱奴相似。(《祖堂集》卷八)
什摩念经,恰似唱曲唱歌相似。(《祖堂集》卷十八)
凡学须要先明得一个心,然后方可学。譬如烧火相似,必先吹发了火,然后加薪,则火明矣。(《朱子语类》卷十二)
大学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朱子语类》卷十四)
义如利刀相似,胸中许多劳劳攘攘,到此一齐割断了。(《朱子语类》卷六)
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水浒传》第七十一回)
那秋千飞在半空中,犹若飞仙相似。(《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
这金莲听了,心上如撺上一把火相似。(《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
不过,几乎在同时,文献中也出现了少量不需借助比拟动词的「相似」句。
其中的喻体可为名词性成分,也可为动词性成分,均充当句子的谓语。例如:
黄檗和尚驴马相似,上座作供养主,作什摩?(《祖堂集》卷十一)
担却一个佛,傍家走扬扬,渴鹿趁阳焰相似,何时得相应去?(《祖堂集》卷十七)
背后一丈青紧追着,八个马蹄翻盏撒钹相似,赶投深村处来。(《水浒传》第四十七回)
八方摆布的铁桶相似。(《水浒传》第七十六回)
他媳妇儿宋蕙莲,在屋里瞒的铁桶相似,并不知一字。(《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
他宅里神道相似的几房娘子,他肯要俺这丑货儿?(《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七回)
比拟助词「相似」有时可以简作「
似」,相关的比拟句相对少见。例如:
做娘的剜心似痛杀杀刀攒腹,做爷的滴血似扑籁籁泪满腮,苦痛伤怀!(元据时期·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那后生就空地当中把一条棒使得风车儿似转。(《水浒传》第一回)
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水浒传》第十五回)
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似干系来报与我们!(《水浒传》第十七回)
油似滑的言语,无般不说出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大约自宋代开始,新兴的比拟助词「也似」开始进入比拟句。也许受到「相似」句的辐射作用,「也似」句通常不需要比拟动词的配合。例如:
日淡风斜江上路,芦花也似柳花轻。(宋·陆游《次韵周捕道中》)
他有个花枝也似女儿献在一个奢遮去处。(《
京本通俗小说·
碾玉观音》)
拈起香来玉也似手,拈起盏来金也似酒。(宋·
史浩《
浪淘沙令·祝寿》)
回头来觑着白马将军,喝一声暴雷地似喏。(金据时期·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恁时节风流嘉庆,锦片也似前程…(元据时期·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
元明时期,「也似」迅速发展成为当时的高频助词,而「相似」沦为次高频词。下表中的相关数据可为一证:
近代的「也似」句一般表现为「喻体+也似+(本体)」的句法格局,其中的喻体比较简短,多为名词性成分,个别为动词性成分。例如:
往常开怀常是笑呵呵,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元据时期·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第三折)
涌迸也似钱来,却怎还不了冤家债!(元据时期·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一折)
送了我竹叶也似瓮头春、花枝般心爱妻。(元据时期·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三折)
李逵性起,砍将入去,泥神也似都推倒了。(《水浒传》第七十三回)
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水浒传》第十一回)
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那千余人,四散的跪在泥水地上,插烛也似磕头乞命。(《水浒传》第一百回)
一面骂着又打,打了又骂,打的秋菊杀猪也似叫。(《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一回)
一语提醒了那丫头,飞也似去了。(《红楼梦》第十九回)
有时,近代的「也似」句也偶可表现为「(本体)+喻体+也似」的句法格局。例如:
原来何千户娘子年还小哩,今年才十八岁,生的灯上人儿也似。(《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
比拟助词「也似」有时亦作「也似价」、「也似般」或「也似的」。相关的比拟句如:
盗得一匹好马,
雪练也似价白,浑身并无一根杂毛。(《水浒传》第五十九回)
只见宋江军马泼风也似价来。(《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去那绿茸茸芳草地上,八个马蹄,翻盏撒钹相似,勃喇喇地风团儿也似般走。(《水浒传》第十三回)
那火顷刻间天也似般大。三个拽开脚步,望大路便走。(《水浒传》第四十六回)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另外,「也似」还可作「也是」,「也似的」还可作「也是的」,相关的比拟句如:
凭朱栏俯看金鱼,却像锦被也是一片浮在水面。(《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四回)
我见那水眼淫妇,矮着个靶子,像个半头砖儿也是的。(《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
元据时期与明代,新兴的比拟助词「似的」问世,但开始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例如:
想俺那厮嗔厮持,忒温柔性儿再谁似的?(元据时期·王伯成《天宝遗事诺宫调》第三折)
一个热突突人儿,指头儿似的少了一个。(《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三回)
狄希陈像折了脖抢骨似的搭拉着头不言语。(《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三回)
到了清据时期,「也似」萎缩,「似的」崛起。据考察,《红楼梦》中只出现了1例「也似」句(见上文),而「似的」句倒有76例之多。「似的」句除了少量需借助比拟动词(如「像」、「象」等)外,绝大多数都属于纯粹的比拟助词句。例如:
我想到他这病上,我心里倒像针扎似的。(《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把银子都花的像淌海水似的!(《红楼梦》第十六回)
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似的人呢?(《红楼梦》第十一回)
别管他,横竖这酒蜜水儿似的,多喝点子也无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谁知他来了,避猫鼠儿似的站了半日,怪可怜的。(《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你这里供着祖宗,忙的什么似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自此,「似的」句成为汉语比拟句的主流句式之一,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王乡绅下车,爷儿三个连忙打拱作揖,如同捧凤凰似的捧了进来,在上首第一位坐下。(清据时期·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
最后显现在他幻觉上的,是燕子似的连翩飞来的九封信。(茅盾《色盲》)
比拟项
比拟句式对比拟项的影响
比拟句的比拟项包括本体和
喻体:本体是被说明的对象,喻体是用来说明本体的。理论上任何事物都可以出现在本体或喻体的位置上,但实际上某些特殊的句式会影响对本体和喻体的选择。
例如,商周时期的「如」字句和「若」字句在本体的选择上并无差异,但二者在喻体的选用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如」字句的喻体多为名词性成分,形式简单,通常置于比拟动词之后;「若」字句的喻体多为形容词、动词等谓词性成分或小句,形式复杂,位置灵活,既可置于比拟动词之前,也可置于比拟动词之后。例如: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
君子偕老》)
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尚书·
仲虺之诰》)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尚书·盘庚上》)
汉魏六朝佛经中新兴的句式「X如Y无异」的喻体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魏培泉《中古汉语时期汉文佛典的比拟式》(2009)认为这种比拟式是由「X如Y」和「…无(有)异」两个松散的句式融合而成的:「X如Y」语义上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而「…无(有)异」强调的是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的等同性,这两个逻辑上看似冲突的句式却因为譬喻而模糊了彼此的界限,最终使得「X如Y无(有)异」句式可以超越语义对立而表示比拟。例如:
诸经法无所说教,如虚空无形住,如灭度无异。(三国吴·
支谦译《
大明度无极经》卷六)
诸经法如水中影现,如梦中所见等无有异。(东汉·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九)
中古开始,「比拟主体+本体+比拟动词+喻体」式逐渐成为一种强势句式,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在构成方面明显有别:本体多为简单的形容词或名词性成分,而喻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名词性和动词性成分,并且可繁可简。例如: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世说新语·德行》)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壮鼻凹硬如石铁,交满耳根都做了烧云。(元据时期·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第一折)
云气重如倒悬东大海,雨势大似翻合洞庭湖。(元据时期·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第一折)
那妇人见了,强如拾得金宝一般欢喜,旅打开一间房,与武松安顿停当。(《金瓶梅词话》第二回)
元据时期、明代、清据时期新兴的「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句中的比拟项则是另一种情形:本体和喻体既可为名词性成分,也可为动词性成分,整个结构突出了描述性能。例如:
今日被人死羊儿般刹了首级,全不见石亭驿。(元据时期·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第一折)
送了我也竹叶似瓮头春、花枝般心爱妻。(元据时期·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三折)
两个唱的打扮出来,花枝招展,望上插烛地以磕了四个头儿。(《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以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比拟项的语义类型及对应关系
尽管比拟项呈现开放状态,但实际上并非任何事物和行为都可进入。对比拟句来说,本体和喻体的选择不仅要受到
语义范畴和
语义特征的制约,还要受到使用者认知心理以及外部语用环境的制约。比拟双方既要分属不同语义范畴,又必须具有相似的特征,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超越常规的比拟关系,才能产生形象化的表达效果。
在比拟句中,本体是被说明的对象,喻体则是用来说明本体的。二者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语义类型。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天地》)
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史记·吴太伯世家》)
番军虏将,一似蚁聚蜂屯;短剑长枪,好似森森密竹。(《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
以诈遇齐,辟之犹以
锥刀堕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试。(《荀子·议兵》)
心如
巨镬,能拔烦恼之根;意若
洪波,泼灭无明之火。(《敦煌变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二)》)
第三,比拟项表示动作行为。例如: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
委地。(《庄子·养生主》)
两个公人如梦中睡觉的一般,爬将起来。(《水浒传》第二十八回)
齿排密密如山雪,意净澄澄若
水精。(《敦煌变文校注·维摩洁经讲经文(二)》)
云气重如倒悬东大海,雨势大似翻合洞庭湖。(元据时期·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第一折)
第五,比拟项表示情感态度。例如: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
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左传·隐公六年》)
伙计,你只安心做买卖,休要理那泼才料,如臭屎一般丢着他。(《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
第六,比拟项表示事物关系。例如:
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左传·襄公十四年》)
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第七,比拟项表示心理活动。例如: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方想起往事。(《红楼梦》第四回)
人们在
描述一个事物时,往往会
联想到其他事物,于是借以进行比拟。在现实的比拟句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往往是复杂多样的。
第一,本体和喻体是一对一的关系,这是比拟句最为寻常的对应关系。例如:
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左传·昭公十三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世说新语·言语》)
第二,本体和是一对多的关系。例如:
人心渴望,佛口宣扬,如春风至而花开,似秋水清而月见,亦如我皇帝每年应圣,特展花筵。(《敦煌变文校注·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刀如劈脑而来,必钓鱼而应;刀如下发而起,必绰地而迎;刀如倒拖而回,必裙拦而守。(《水浒传》第一。九回)
第三,本体和喻体是多对一的关系。例如:
随机随念分慈力,如月如霞烛惠(慧)光。(《敦煌变文校注·妙法莲华经讲经文(四)》)
他两个当夜如胶似漆,如糖似蜜,如酥似髓,如鱼似水,快活淫戏了一夜。(《水浒传》第四十五回)
比拟动词
如前所述,比拟句共有四种句法形式。在A式——「本体+比拟动词喻体」和B式——「本体+比拟动词+喻体+比拟助词」中,比拟动词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整个上古时期,比拟句基本呈现为A式和B式,比拟动词的地位十分突出,只是品种数量不多,常见的有「如」和「若」、「譬」、「似」、「犹(由)」、「类」、「象(像)」等以及一些相关的复合形式如「有如」、「有似」、「譬于」、「譬之」、「譬诸」、「譬则」、「譬之犹(辟之犹)」、「譬之若(辟之若)」、「譬之如」、「譬之是犹」等。
汉魏六朝时期,比拟动词数量大增,除了沿用前期的一些动词,更新生出大量的复合形式如「
譬喻」、「譬如」、「
譬若」、「喻如」、「如似」、「有如」、「便如」、「便若」、「
有似」、「
似若」、「正似」、「
犹如」、「
宛若」、「譬若如」、「譬如若」、「譬若是」、「如似譬」等数十种。
可以看出,从上古到中古,「如」和「若」一直是汉语比拟句中的两大高频比拟动词或比拟动词的构成要素,其主流地位始终未能被别的新生者取代。
比拟句发展到晚唐宋代,比拟动词发生了重大调整,动词「似」取代了「若」,成为与「如」并列的主流动词,并且在功能上实现了全覆盖。此外,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些新的复合形式诸如「
恰如」、「
一如」、「直如」、「
真如」、「正如」、「
如同」、「如由」、「
如若」、「
仿若」、「
俨若」、「
恍若」、「
犹若」、「喻若」等。
元据时期、明代、清据时期,主流比拟动词尽管没有发生大的更迭,但在具体运用方面还是出现了几点新变化:
第一,比拟动词「像(象)」的使用频率增多,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比拟动词;
第二,比拟动词「如」开始发展出了差比的性能,由此导致了比拟和差比两属的句式;
第三,原来用于差比的动词「比」可以用来表示比拟,包括它的一些复合形式「比做」、「比似」、「比得」等;
比拟助词
比拟助词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仅限于使用「然」和「者」,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使用频率极低。
汉魏六朝时期的佛经中出现了新兴比拟助词的如「
相类」、「
无异」、「无有异」、「等无有异」、「等无差别」等。另外,《世说新语》中出现了特殊比拟助词「
馨」的用例。例如:
念之如父。念之如母。念之如子。念之如身无异。(东汉·
支娄迦谶译《
道行般若经》卷一)
诸经法如水中影现。如梦中所见等无有异。(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九)
顾看两王椽,辄翣如生母狗馨。(《世说新语·文学》)
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世说新语·忿狷》)
唐五代是比拟助词的迅猛扩张时期,形成了两个助词体系:「般」系助词和「似」系助词。起初是「似」系助词占优势,元据时期往后「般」系助词趋于普遍。近代产生的比拟助词在经过历史的筛选后最终融入了现代比拟助词系统。详情可参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