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肉芽肿

病症名称

性病淋巴肉芽肿又称腹股沟淋巴肉芽肿或第四性病,与梅毒淋病软下疳统称为经典性病。淋巴肉芽肿又称腹股沟淋巴肉芽肿或第四性病,与梅毒淋病软下疳统称为经典性病。淋巴肉芽肿系由不洁性交引起的一种传染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偶尔有因污染物(受原发损害如发生在生殖器官皮肤、黏膜的脓疱、溃疡,破溃的淋巴结及直肠溃疡溢液污染)而感染。

概述
本病在阴部的原发灶一般由于症状轻不易发觉,直到出现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或女性在晚期出现阴部、肛门、直肠脓肿、破溃、狭窄综合征症状时才发觉。淋巴肉芽肿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为多。在发达国家,多因来自热带地区的旅游者或同性恋者而传播,我国目前尚未见报告。但随着国际间交往增多和性病发病率增高,今后难免发生,应引起警惕。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是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传播途径
性病淋巴肉芽肿系由不洁性交引起的一种传染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偶尔有因污染物(受原发损害如发生在生殖器官皮肤、黏膜的脓疱、溃疡,破溃 的淋巴结及直肠溃疡溢液污染)而感染。本病在阴部的原发灶一般由于症状轻 不易发觉,直到出现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或女性在晚期出现阴部、肛门、直肠脓 肿、破溃、狭窄综合征症状时才发觉。 性病淋巴肉芽肿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为多。在发达国家,多因来自热带地 区的旅游者或同性恋者而传播,我国目前尚未见报告。但随着国际间交往增多 和性病发病率增高,今后难免发生,应引起警惕。 性病淋巴肉芽肿病原体是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1935年宫川氏等从病灶局部取材涂片检查,以及从实验动物的猴脑、脊髓、睾丸及淋巴结中抽出液体涂片做姬姆萨染色,均发现深天蓝色小体,称为宫川小体。 60年代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细胞培养法对本病病原体进行研究,结果证明此 小体与沙眼、鹦鹉热的病原体的性状有相似之处,与典型的病毒则不同,被命 名为衣原体。本衣原体在人体外比较稳定,能保持生活力2—3日,在去氯自来水中至少能活5日,50℃30分钟或95—100℃1分钟均可被灭活。紫外线、干燥、75%酒精、2%来苏水和2%氯胺可杀灭。对广谱抗生素和磺胺制剂敏感,对青霉 素和氨苄青霉素稍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呋喃西林等耐药。现已查明本 病衣原体是沙眼衣原体的一个亚群,属血清型沙眼衣原体(L1—L3型),目前 已称为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主要表现
性病淋巴肉芽肿有什么症状患了性病淋巴肉芽肿后,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化脓,发展至晚期, 可以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直肠狭窄最为多见,尤其是女性。假如病变发生在尿道,可伴发尿道狭窄;若发生在阴道,可造成阴道狭窄,还可发生阴道与直肠之间因穿孔而形成的通道(医学上叫瘘道)及外阴毁损等严重破坏性损害。缺损的生殖器还可发生癌变。
临床分期
性病淋巴肉芽肿并非一开始就出现这些严重的病变,在临床上,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感染、原发损害和皮肤损害)、二期(淋巴管播散、伴发全身症状)和三期(晚期)。
早期病变
病变为腹股沟淋巴结和生殖器、肛门直肠阶段。潜伏期1—4周或更长。 (1)原发损害 男性患者约1/3—1/2有原发损害,多不引起注意。原发损害表现 为生殖器上有单个小丘疹或小水疱,随后糜烂,并可形成溃疡。损害边缘整齐 ,围有红晕,不痛、不痒。男性多发生在冠状沟、包皮、阴茎、龟头、尿道内 。有口交行为的亦可发生于颊黏膜。女性发生于阴唇系带、小阴唇、阴道或尿道周围。原发损害一般无疼痛,持续1—3周而消退,不残留瘢痕。 (2)淋巴结病 感染后3—6周,原发损害发生后1—3周,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主要累及腹股沟淋巴结,约2/3的病例为单侧性,另1/3为双侧性。结节呈浸润性、硬,表面皮肤红或紫红色,并有皱褶,沿腹股沟呈腊肠样排列。随着疾病的进展,累及腹股沟韧带两侧淋巴结呈“沟槽”状肿大,称为“沟槽征”。约 2/3的结节可破溃,形成多发性瘘管,外观颇似“喷壶”状,有淡黄色浆液性 或血性脓液溢出。约1/4的结节不破溃,于8—12周内可自然吸收,少数结节成 为持久性硬化性团块。男性患者亦可累及股淋巴结和髂淋巴结,女性尚可累及髂和直肠周围淋巴结。阴蒂和阴唇病变可与腹股沟淋巴结交通。有变态性行为 者可累及其他部位淋巴结,如与感染者有口腔生殖器性行为,可发生颌淋巴结肿大,颇易考虑为淋巴瘤或何杰金氏病。 (3)直肠炎 同性恋者或性欲倒错者可表现为出血性直肠炎(脓性分泌物和填肠} 出血)。直接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发炎、充血、局限性剥脱或肉芽组织,可导致 直肠周围脓肿、直肠阴道瘘和直肠狭窄。
二期病变
本病为全身性疾病,在淋巴结病变发生的同时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周身不适、体重减轻、头痛、游走性关节痛、多关节炎、肌痛、肝和脾肿大、假性脑膜炎和结膜炎等。皮肤表现有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样皮疹、丘疹脓疱性损害和光过敏等。 患病女性和男性同性恋患者可发生生殖器肛门直肠综合征。此综合征的早期系 直接接种或直肠周围淋巴结炎破溃所致,肛门和直肠黏膜水肿、出血和脱落, 并因之而有腹泻、里急后重、腹痛和交替性便秘。晚期肛门环附近发生管样或 环状直肠狭窄,亦可发生直肠阴道和(或)肛门瘘,以及直肠周围脓肿。阴茎 、阴囊和女阴可发生橡皮病样肿胀和溃疡。口腔生殖器性交者可发生溃疡性舌 炎和淋巴结病。晚期也有癌变者。
三期(晚期)病变
主要表现为全身衰弱和局部毁形,多因直肠狭窄和淋巴循 环障碍所致。男性有时发生尿道瘘和生殖器水肿。女性可发生阴唇溃疡,其周 围水肿和纤维性硬化,称为女阴蚀疮,也称阴部肛门直肠症候群。女性之所以 多发,是因为女性盆腔的淋巴系统解剖学特点所决定。女阴蚀疮共分两种病型 ,在女性病例中,此两种病型多混合发生。 (1)外阴部症候群 本症由于长期淋巴回流障碍及溃疡形成,促使外阴部的皮肤 黏膜肥厚、硬化,有如橡皮病样,大小阴唇呈橡皮样肿张。并有多数大小不等 的息肉及肿瘤状增生。此外在阴道口、阴道壁及宫颈部也有同样病变,甚至尿 道外口发生狭窄。如果在深部发生脓肿,可使尿道、阴道及直肠间形成瘘孔。 此型在男性极为罕见,但能出现阴囊及阴茎橡皮病。 (2)肛门直肠症候群 初发病灶为肛门直肠黏膜浅在性溃疡。病变在肛门部如痔 疮状隆起或瘘孔。直肠部可出现边缘隆起的溃疡及硬化,临床可见有脓血便及 腹泻。感染1—2年后可出现直肠狭窄。女性直肠狭窄比男性多见。直肠下部淋 巴循环障碍可导致肛周淋巴管扩张而且易误诊为痔。狭窄可发生在直肠口上方 ,形成环状带,或在直肠下部形成数厘米管状缩窄并伴有肠壁明显肥厚和纤维化。 二期、三期病程极慢,常多年不愈。
诊断
易和哪些病混淆本病诊断的确定主要根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
是本病重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能检测两种抗体:砂眼衣原 体抗体和鹦鹉热衣原体抗体。因为人群中常见有衣原体感染,所以本试验阳性 有助于诊断,但不能靠其结果决定诊断。患者血清滴度高,多为1:64或以上, 而结膜炎砂眼衣原体感染时血清滴度低(1:16—1:32)。一般而言,本试验血清 滴度1:8或1:6对本病诊断有提示意义,而1:64或以上则有诊断意义。恢复期患 者血清滴度降低。此外,血清试验的结果不完全与抗生素治疗反应相平行。
微量免疫荧光试验
能检测不同血清型衣原体特异性抗体,比补体结合试验 更为敏感和特异,但因试验条件的限制,目前尚难以广泛应用。
病原体培养
宜取肿大的淋巴结穿刺物接种在鸡胚卵黄囊,或做组织(细胞) 培养或小白鼠颅内接种。阳性者有诊断价值。另需做细菌培养和涂片革兰氏染 色,以除外葡萄球菌或其他细菌所致的淋巴结炎症。
活体组织检查
取皮肤、黏膜损害或淋巴结制成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对诊断有提示意义。
其他
可有高r球蛋白血症,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lgA、lgG增高,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冷沉球蛋白和类风湿因子 阳性等。 本病发展到不同时期,应与不同的疾病相鉴别。早期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初期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腹股沟肉芽肿以及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等 。出现淋巴结病时除了应与上述疾病鉴别外,尚应考虑到恶性肿瘤(淋巴瘤、 转移癌)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如猫抓病、结核病、单核细胞增多症、土拉菌病等 。晚期肛门直肠病变应与腹股沟肉芽肿、痔、尖锐湿疣、化脓性汗腺炎、溃疡 性和炎症性结肠疾病、丝虫病以及肛门和直肠癌等鉴别。
治疗
对性病淋巴肉芽肿的治疗越早越好,初期病人用药后,全身性症状可迅速消失 ,但局部淋巴结肿的愈合有限。晚期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治疗困难,往往需行手 术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主要是及时应用抗菌药 。常用的药手有:四环素0.5克,每6小时一次,连服3—4周。磺胺噻唑,首剂 4.0克,以后每6小时1.0克,连用3周。孕妇和儿童可选用红霉素,成年人0.5 克,每6小时一次,连服20日。晚期患者可采用横胺剂或抗生素与皮质激素(强 的松)联合疗法,能减轻下腹疼痛,减少直肠分泌物和减轻纤维化。 局部治疗可外用高锰酸钾水清洗外阴,对未化脓者可帖10%鱼石脂软膏或用红 霉素、磺胺类软膏。淋巴结软化有波动(脓肿)形成者可在损害上方穿刺吸引 脓液,并在脓腔内注入磺胺溶液。切不可作切开术,因其不易愈合。对晚期出 现阴道或直肠狭窄者,须定期作扩张术。直肠狭窄严重者需做直肠切除术。有 包皮及阴囊橡皮肿者,亦可手术切除。局部病灶还可以用超声波、紫外线、红 外线、X线等物理疗法。
早期临床特征
早期性病的临床表现是硬下疳和所有属淋巴结肿大,硬下疳出现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约3周左右,最先侵入部位,如男性的龟头、包皮、冠状沟、女性的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口等处。 出现红斑,逐渐变为硬结,颜色转成紫红或铜红色触之如鼻骨样硬,无疼痛及瘙痒感。硬结表面渐渐出现糜烂,最后形成溃疡,大小约1厘米左右,形状多是圆形,边缘齐整,疮面平坦,表面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其中含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
生殖器部位外,个别硬下疳可发生在唇舌、手指、乳房、眼睑及肛门等处硬不疳不治疗,一个月后可自然消退,遗留一个浅的疤痕或色素斑。
硬下疳发生后1~2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多为两侧性,数目较多,触之坚硬,但无压痛,不化脓也不溃破。肿大淋巴结消退比硬下疳晚,约需几个月左右。
早期性病如果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疾病可迅速达到彻底冶愈的目的,否则贻害无穷。
西医治疗方法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治疗越早越好,初期病人用药后,全身性症状可迅速消失但局部淋巴结肿的愈合有限。晚期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治疗困难,往往需行手术治疗。疗方法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主要是及时应用抗菌药。
药物治疗
1.强力霉素:
每次0.1g,每天2次,连服21天。 2.四环素:
500mg,每天4次,连服21-28天。四环素对急性期有效,可使中停止发展,或数周后痊愈。
3.红霉素:500mg,每天4次,连服14-21天。孕妇和儿童可选用红霉素。
4、复方新诺明:开始每日2次,每次2g,以后每次1g,连服3周。替代疗法为强力霉素。
5、磺胺噻唑,首剂4.0克,以后每6小时1.0克,连用3周。
晚期患者可采用横胺剂或抗生素与皮质激素(强的松)联合疗法,能减轻下腹痛,减少直肠分泌物和减轻纤维化。
局部治疗
可外用高锰酸钾水清洗外阴,对未化脓者可帖10%鱼石脂软膏或用红霉素、磺胺类软膏。淋巴结软化有波动(脓肿)形成者可在损害上方穿刺吸引脓液,并在脓腔内注入磺胺溶液。切不可作切开术,因其不易愈合。对已化脓者,可穿刺抽脓,并注入抗生素,不可切开引流,以免瘘管形成,不利愈合。对溃疡较深者,可行外科疗法,切除坏死的淋巴结。对晚期出现阴道或直肠狭窄者,须定期作扩张术。直肠狭窄严重者需做直肠切除术。有包皮及阴囊橡皮肿者,亦可手术切除。局部病灶还可以用超声波、紫外线、红外线、X线等物理疗法。
中医认识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常把本病分为三型论治,即湿热夹毒证,它主要见于疾病期;痰毒积聚证,见于疾病的中期;肝肾不足证,见于疾病的后期。
中医病因病机
性病淋巴肉芽肿的中医病因病机:(1)初起为不洁性交染毒,湿热下注,交阻生殖器部位,与气血相搏,形成鱼口便毒。(2)热毒之后,毒热结聚肝经,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股胯,而成横痃。(3)病之后期,肝郁化火,伤及肾阴,迁延日久,则脓水淋漓,久不收口。
湿热夹毒证
性病淋巴肉芽肿可见生殖器发生丘疹水疱,或表面糜烂,有渗液。可伴有发热、纳差,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这是由于湿热夹毒侵袭肝脉,而肝脉经络绕阴器而行,故生殖器发生丘疹水疱,或表面糜烂,有渗液,伴有发热、纳差,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均为湿热夹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方药常用:黄柏10g 苍术10g 薏苡仁30g 车前子10g 土茯苓30g 蒲公英30g。方中黄柏、苍术为主药,清热燥湿,薏苡仁、车前子配合主药清热利湿,土茯苓、蒲公英清热解毒。如湿热重者,可加入龙胆草10g,毒热重者,可加入野菊花10g。
痰毒积聚证性
病淋巴肉芽肿,症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核相连,有的结核之间相互融合成块,推之不移,自觉疼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滑。这是由于痰毒积聚气血瘀阻所引起的。治疗宜疏肝解郁,软坚散结。方药:柴10g当归10g 白芍10g 白术10g 茯苓20g 玄参20g 煅牡蛎30g(先煎)浙贝母10g 香附10g 陈皮10g 白僵蚕10g 青皮10g 法半夏10g 甘草6g。方中柴胡为药,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玄参、煅牡蛎、浙贝母软散结;香附、陈皮、白僵蚕、青皮、法半夏、甘草均配合主药理气、化痰,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软坚散结之效。如阴虚者,加入生地、沙参各10g;肝火旺者,加入黄芩、青黛各10g。
肝肾不足证
性病淋巴肉芽肿,症见皮核破溃,日久不愈,可有潮热骨蒸,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昏气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是由于肝肾不足,虚火内炽所致。治疗宜滋补肝肾。方药:熟地黄10g,山萸10g,山药10g,泽泻10g,茯苓10g,丹皮10g,麦冬10g,沙参10g,地骨皮10g,陈皮10g,甘草10g。方中熟地黄、山萸、山药为主药,滋补肝肾之阴;泽泻、茯苓、丹皮配合主药,泻其有余;麦冬、沙参、地骨皮清泻虚热;陈皮、甘草调和脾胃。透脓不畅者,加入穿山甲10g;有毒 热者,加入蒲公英10g。
药液溻洗
对于性病淋巴肉芽肿的外用药治疗,根据其不同的临床分期,常用不同的药物,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讲,早期宜用药液溻洗患部,中期宜用膏剂散结解毒,而后期宜用丹剂或膏剂去腐生肌。
常用的单方验方
(1)蒲公英10g,野菊花10g,天葵子10g,玄参10g,川贝母10g。水煎服,每日
1次。功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现代中西医皮肤科学》)
(2)炒白僵蚕9g,当归9g,生大黄9g,甘草4.5g,穿山甲4.5g,研细,空腹酒调服9~12g 。(杨殿兴等《实用中医性病学》)
(3)九头狮子草3g,川贝母9g,水煎服。(杨殿兴等《实用中医性病学》)
(4)柳丹膏 采新鲜柳树叶5kg,加水煮沸2小时后,去渣,取滤液浓缩至膏状。章丹30g,梅片6g,雄黄10g,煅龙骨10g,儿茶10g,珍珠3g,轻粉6g,松香10g,炉甘石10g,共研细末,与柳叶膏调匀,贮瓶备用。(杨殿兴等《实用中医性病》)
(5)鲜紫皮大蒜250g,鲜生姜250g,用冷水洗净,切片,混入消毒容器中捣烂,加95%酒精适量,搅拌使之呈糊状,密封,置阴凉处浸渍3~5小时,以消毒纱布过滤,即可使用。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