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内阁
入关前
清朝内阁沿袭于明朝。入关前,皇太极曾创设
文馆,是为内阁的雏形。后来又把文馆扩展为
内三院,即内
国史院、内
秘书院和内
弘文院,负责起草文书、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
入关后
仍设内三院,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称内阁。三年后复改内三院,
康熙时期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设
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学士,俱满、汉分授。大学士仍冠以殿阁之名。清初有四殿(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二阁(
文渊阁、东阁),
乾隆时去掉中和殿,增设
体仁阁,为
三殿三阁。清朝内阁虽居百官之首,但权力又逊于明朝。因为清初政务中心是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
满洲亲贵大臣商讨并决定军国大政的一种形式,称为“国议”。其源可以上溯到
努尔哈赤时代诸贝勒共议国事的制度。
皇太极时参与议政人员的范围有所扩大,故称议政王大臣会议。清朝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握有很大权力,内阁只不过负责一般例行的票拟。清圣祖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选翰林官入内当值。入值者得参与机密,拟写谕旨,于是内阁之权又分于
南书房。
雍正时期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
清世宗设军需房,不久改名
军机处。军机处本是秉承皇帝意旨指示军事机宜的机构。
乾隆时期以后
清高宗即位,改名总理处,后仍复旧名。
军机处地址在今故宫
隆宗门内的北边。设
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均为兼职。军机大臣的全称叫“
军机处行走”,或“
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军机处或资历浅者则称“在
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历事一段时间后,再去掉“学习”二字。行走是入值办事的意思。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
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
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和各部、院、寺长官中特简,或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间无统
属关系,以品高资深者为班首。军机处总的职责是“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清史稿·职官一》)。
自军机处成立后,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处起草谕旨,皇帝阅定后,可以公开宣示的交内阁颁发,称作明发;机密的或个别谕行的由军机处封寄,称作
廷寄。不仅内阁无权过问,连
议政王大臣也形同虚设,南书房也只管供奉诗文书画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谕取消,南书房延续到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取消。“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一切秉承皇帝的意志行事,钦承宸断,表明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如果说明朝中期
内阁首辅多少还保留一点宰相权势的话,那么清朝的内阁和军机处,则彻底消除了历史上宰相制度的影响。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
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
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
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
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
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
太仆寺、
鸿胪寺、国子监、
钦天监、
翰林院、
太医院、
理藩院、
宗人府、
詹事府、
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
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员,办事为汉员。又有笔帖式,
满语是文书官的意思,专供
笔札,以满、蒙、汉旗人担任(各
院寺皆设)。
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十四司,刑部下设十八司。
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
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
兵部不问八旗军政,所司止
绿营具体事务,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则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
工部主管
工程建设,但黄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调度,工部并不过问。乾隆时,六部之外,又增设乐部。
乐部管理大
祭礼、
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设
典乐大臣。统领
神乐署、和声署、
什帮处。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
八旗和
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
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
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
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
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
骁骑营、
前锋营、
护军营、步兵营、
健锐营、
火器营、
神机营、
虎枪营、
善扑营等。骁骑营由
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
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
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
都统、副都统、
城守尉、
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
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
镇标、
军标、
河标、漕标等,分别由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
驻防将军、河道总督、
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
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
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
把总、
外委所属为汛。
监察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
都察院,
左都御史、
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
右都御史、右
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都察院也与明朝相仿。不同之处有五点。
一是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均为复职。乾隆时裁撤
佥都御史。其中左职为堂上官,主管都察院事务;右都御史为总督的
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
河道总督、
漕运总督的兼衔。
二是把明朝具有封驳职能的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设掌印给事中和
给事中,均为复职。六科的主要职责是掌发科抄,即各科每日派一名给事中赴内阁领取批复的本章,按内容分抄有关衙门承办。给事中地位高于御史,为御史升转之途。清朝给事中一般不司封驳,称清望之官。
三是都察院按省区分为
十五道(清末增至二十道),每道设掌印御史和一般御史。十五道分管稽核各省刑名案件,同时分工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清代各道与明代最大的不同是御史出巡制度废革。
顺治时,还因临时需要设过
巡按御史、两江御史、
巡田御史及
巡盐御史,均不属于十五道,行之不久,即行罢革。以后虽偶有差派在京御史巡察各地,但规模小,时间短,不成制度。
四是增设
五城察院和
五城兵马司。明朝京师有
巡城御史及五城
兵马司,清朝在京师中、东、西、南、北五城各设有一个
察院,其长官称巡城御史,由给事中、御史中简派,一年一更替。五城兵马司各设指挥、副指挥等官。各城察院和兵马司,分管本城区的治安。
五是增设宗室御史处、稽查
内务府御史处,分别监察
宗人府和内务府的事务。都察院与刑部、
大理寺仍称
三法司。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
九卿的设置也与明朝相同。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
驻防将军和提督
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
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
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
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
分守道和
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
海关道、
管河道、
督粮道、
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
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
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
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
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
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
部门管辖,如
宣慰司、
宣抚司、
安抚司、
招讨司、
长官司等,其中还有投降清朝的土司官职由明朝直接承袭下来的
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
宣慰使、
宣抚使、
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
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
土知府、
土知县,通常由
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品级总表
官制服装
注:
1、以上均为
正俸,
京官例支双俸。又每正俸一两兼支米一斛。
大学士、
六部尚书、侍郎,俸米再加倍支给。
2、王公百官补服均为
石青色,朝服、蟒袍为石青色或蓝色。
4、武官又有
养廉银,如提督880两,下至
把总100两。
5、
清代官服制度:清代
文武百官品服有
朝冠、
吉服冠、朝服、
补服、
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
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朝冠顶珠见上表;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
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
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
补子,文禽武兽。
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
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
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
朝珠,朝珠共108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
6、清代官员戴的
官帽又称
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
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
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
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
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
麦秸等编成,外裹
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
翎管,用来安插翎枝。
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