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胞体在神经系统中枢部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经核。功能相似的神经核集合形成神经核团。
基本介绍
神经元胞体在
神经系统中枢部聚集在一起形成神经核。
功能相似的神经核集合形成神经核团。
脑神经核团
位于
中脑上部,受双侧
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穿
脚间窝出脑参与构成
动眼神经,支配除外直肌和
上斜肌之外的眼肌,即上、下、
内直肌及
下斜肌和
上睑提肌。损伤表现:
上睑下垂,眼外
下斜视。
位于中脑下部,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在上髓帆内左右交叉后,经
下丘下方出脑组成
滑车神经,支配眼上斜肌。损伤表现:眼内
上斜视。
位于
脑桥下部,
面神经丘的深面。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经
延髓脑桥沟内侧出脑构成展神经,支配眼的
外直肌。损伤表现:眼
内斜视。
位于
延髓上部、
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面。受对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经锥体与
橄榄之间出延髓组成
舌下神经,支配同侧舌内、外肌的
随意运动。损伤表现:
伸舌偏向患侧,舌
肌萎缩。
二、特殊内脏运动核:
位于脑桥中部,
室底灰质的腹外侧。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组成
三叉神经根加入三叉神经,支配
咀嚼肌、
二腹肌前腹、
下颌舌骨肌等由
鳃弓衍化的
骨骼肌。损伤表现: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位于脑桥下部,脑桥被盖的腹外侧。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绕过展神经核背侧形成
面神经膝,转向腹外侧经
面神经核外侧出脑构成面神经,支配面部
表情肌。其中
眼裂以上的表情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受对侧大脑皮质控制。损伤表现:
面瘫(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
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健侧)。
位于延髓内,
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加入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支配咽喉部和
食管上段的骨骼肌。损伤表现:吞咽、发声困难。
延髓部较小,为疑核的下端;脊髓部位于疑核的下方,延伸至上5~6个颈
脊髓节段。受双侧大脑皮质控制,延髓部发出纤维构成副神经的脑根,最终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部发出纤维构成副神经的脊髓根,支配
胸锁乳突肌和
斜方肌。损伤表现:头不能向对侧偏转,肩不能上提。
三、一般内脏运动核:
位于中脑上部,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发出
副交感神经的
节前纤维加入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在
睫状神经节内换元。其节后
神经纤维支配
睫状肌和
瞳孔括约肌。损伤表现:瞳孔散大。
位于脑桥的最下端,面神经核尾侧。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面神经,换元后其节后神经纤维管理
泪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以及口、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其
神经元散在于延髓上段的
网状结构中,疑核的上方,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加入舌咽神经,至相应的
耳神经节换元,其
节后纤维支配
腮腺的分泌活动。
位于延髓室底灰质内,
迷走神经三角的深面。发出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参与组成迷走神经,支配颈部、胸部和腹部大部分器官(肝、胰、脾、肾等
实质性脏器和
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道)的
平滑肌、心肌的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活动。
即
孤束核,位于延髓内,
界沟外侧,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上端属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传入的味觉初级纤维终止,故又称味觉核;下部主要接受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传入的一般内脏感觉初级纤维的终止。
上起中脑上部,下端达脑桥中部。此核相当于
脊神经后根上的
脊神经节,其假单及神经元的
周围突进入三叉神经分布至头面部的咀嚼肌,接受其
本体感觉冲动。
2.
三叉神经脑桥核:位于脑桥中部。主要接受头面部的触、
压觉初级纤维。
上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下端可延伸至第1、2颈段脊髓,与
脊髓灰质后角相续。主要接受头面部痛、温觉的初级
感觉纤维。
位于前庭区的深面,由前庭上核、下核、内侧核和外侧核构成。主要接受
前庭神经传入的初级
平衡觉纤维。损伤表现:患侧平衡觉障碍。
位于
菱形窝外侧角
听结节深面,分为
蜗腹侧核和
蜗背侧核。接受内耳经
蜗神经传入的初级听觉纤维。损伤表现:患侧
听觉障碍。
脑神经简表顺序及名称纤维成分起核终核分布I嗅神经特殊内脏感觉
嗅球嗅粘膜II视神经特殊躯体感觉
外侧膝状体视网膜III动眼神经
躯体运动动眼神经核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动眼神经副核
(E-W核)瞳孔括约肌,睫状肌IV滑车神经躯体运动滑车神经核上斜肌V三叉神经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中脑核头面部皮肤、眼、鼻、口腔粘膜,牙及牙龈、
硬脑膜、舌前2/3粘膜特殊内脏运动全部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等VI展神经躯体运动展神经核外直肌VII面神经特殊内脏运动面神经核全部表情肌,
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
镫骨肌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上泌涎核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鼻、腭腺体,舌前2/3味蕾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外耳道、耳后皮肤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VIII前庭蜗神经特殊躯体感觉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半规管壶腹嵴,
椭圆囊斑,
球囊斑,
耳蜗螺旋器IX舌咽神经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下泌涎核腮腺特殊内脏运动疑核
茎突咽肌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
软腭、咽,
咽鼓管,
鼓室,
颈动脉窦,
颈动脉小球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舌后1/3味蕾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舌后1/3粘膜,耳后皮肤X迷走神经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迷走神经背核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特殊内脏运动疑核咽喉肌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胸腹腔内脏,咽喉粘膜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
耳廓,
外耳道皮肤,硬脑膜XI副神经特殊内脏
运动副神经核
(脊髓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特殊内脏运动疑核(延髓部)咽喉肌XII舌下神经躯体运动舌下神经核舌内、外肌
(l)
脑神经核的性质和分类:除
嗅神经和
视神经,第Ⅲ~Ⅻ对
脑神经与脑干的脑神经核相关连。脑神经核可粗分为:接受脑神经传入纤维的脑神经感觉核,发出脑神经传出纤维的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核中,所谓“一般”,是指在性质上脊髓和脑干中共有的核;而“特殊”是指与特殊
感觉器及鳃弓衍化物有关的核,仅见于脑干。与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对应,也有7种性质的脑神经核:
l、一般躯体运动核 general somatic motor nucleus:支配自
肌节衍化的骨骼肌,即
舌肌和
眼球外肌,相当于脊髓
前角运动核。
2、对特殊内脏运动核speci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支配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面部表情肌、软腭和咽喉肌等。把鳃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是因为在
种系发生上,鳃弓与属于内脏的
呼吸功能相关。
3、一般内脏运动核gener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相当于脊髓骶副交感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gener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接受脏器和
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柱。
5、特殊内脏感觉核 speci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接受初级味觉纤维。
6、一般躯体感觉核general somatic afferent nucleus: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后角Ⅰ-VI层,并与之相连。
7、特殊躯体感觉核special somatic afferen nucleus:接受内耳初级听和平衡觉纤维。之所以把听和平衡觉归入“躯体”,是由于内
耳膜迷路在发生上起源于
外胚层。
(2)脑神经核机能柱及所属各脑神经核的位置与功能:若干功能相同的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有规律地排列成纵行的细胞柱,即脑神经核机能柱。同一机能柱内的诸脑神经核多数是
不连续的。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实际上是孤束核的不同部分。此核的上部接受味觉纤维,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下部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因此,每侧半脑干实际上只有6个脑神经核
功能柱。它们在脑干内有一定的排列关系,以延髓橄榄中部
横切面为例:
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沟的内侧;与内脏运动和感觉相关的机能柱分别位于靠近界沟的内、外侧,而与躯体相关的均离界沟较远。这种排列关系在脑干不同平面大致相当。
l、一般躯体运动柱:此柱邻近正中线,由4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oculomotor nucleus(Ⅲ)、滑车神经核trochlear nucleus(IV)、展神经核 abducens nucleus(Ⅵ)及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nucleus(Ⅻ)。脑神经核后括号内的
罗马字码为其所属脑神经的序号。
①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
上丘阶段,大脑水管的腹侧。动眼神经核与动眼神经副校共同构成动眼神经核复合体oculomotor nuclear complex。动眼神经核由成对的外侧核和不成对的中央尾侧核构成。外侧核支配同侧的
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并支配对侧的
上直肌,中央尾侧核支配双侧上睑提肌。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向腹侧,经大脑脚底的内侧出脑,组成动眼神经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②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阶段,大脑水管腹侧,
内侧纵束背面所形成的凹槽内。该核发出的纤维向后绕
导水管周围灰质,并于
前髓帆内左右交叉,在脑干背面出脑,构成滑车神经,支配对侧上斜肌。
③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面神经丘深面,所发出纤维行向腹侧,在脑桥下缘,基底部与锥体上端交界处出脑构成展神经,支配同侧外直肌。
该核还含有一种核间神经元internulear neurons,投射至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亚核,使一侧的外直肌与另一侧的内直肌在眼球水平方向上能够作同向
协调运动。故展神经核损伤,除出现患侧外直肌麻痹,也使对侧内直肌在向患侧水平凝视时不能收缩,以致双眼向患侧的侧向凝视麻痹。
④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部,看下神经三角的深面,所发出的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根丝,在锥体与橄榄之间出脑,支配同侧的全部舌内、外肌。
2、特殊
内脏运动柱:此柱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腹外侧,由4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面神经核facial nucleus(Ⅶ)、疑核nucleus ambiguus(ⅨⅩⅪ)和副神经核spmal accessory nucleus(Ⅺ)。
①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脑桥核的腹内侧,两者之间以三叉神经纤维分隔。其发出的
轴突行向腹外侧,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入
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
腭帆张肌和
鼓膜张肌。
②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被盖的
腹外侧区,三叉神经脊束核与
上橄榄核之间。面神经纤维在脑内有复杂的走行:自面神经核发出的轴突,
向背内侧走向
第四脑室底时,靠近中线并稍上升,先后绕过展神经核的内侧、背侧和
颅侧,形成面神经膝genu of facial nerve,再走向腹外侧,并稍下降,经面神经核外侧,在延髓脑桥沟出脑,构成面神经运动根,支配
面肌、
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
③疑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至
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其发出的轴突自上而下依次加入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X)和副神经脑根(XI)。疑核上端的
运动神经元经舌咽神经,仅支配茎突咽肌。疑核的大部分运动纤维经由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骨骼肌。疑核下端的运动神经元轴突构成副神经脑根,以少量根丝在延髓背外侧面,迷走神经根丝的下方出脑。
④副神经核:位于
锥体交叉至4或5颈髓节段的前角外侧区。发出的纤维在上部颈髓的侧面,前、后根之间,以一系列根丝浅出,在
椎管内上行,汇成单一的副神经脊髓根(Ⅺ),并经
枕骨大孔入
颅腔。在颅内,副神经脑根与脊髓根合并一段距离;出
颈静脉孔后,两者又分开。副神经脑根并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咽支和
喉返神经,分别支配部分
腭肌和喉内肌。副神经脊髓根即成为副神经(Ⅺ),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
3、一般内脏运动柱:此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外侧,靠近界沟,由4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副核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Ⅲ)、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Ⅷ)、下泌涎核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Ⅸ)和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nucleus of vasus nerve(Ⅹ)。此4核与脊髓骶副交感核均属内脏
运动神经的副交感低级中枢。
①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dinger—Westphal核,位于上丘颅侧部阶段,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此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经由动眼神经出脑,至位于眼眶的睫状神经节,与该节神经元发生
突触联系(或称交换神经元,简称换元)。由该节发出的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眼球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副核的副交感
节前神经元作为
传出神经元,参与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和
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 reflex。前者与光照视网膜时瞳孔缩小有关,后者与视近物时
晶状体曲度增加有关。
②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该核神经元比较分散,核团界限不清。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中间神经,由面神经分支至所属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③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迷走神经背核嘴侧端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该核神经元亦比较分散,核团界限不清。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舌咽神经,至所属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④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菱形窝迷走神经三角深面的室底灰质内,在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该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迷走神经,经其分支到达位于所支配
效应器官旁或内的终节terminal ganglia,换元后支配颈部和胸、腹腔大部分脏器及心的活动,如:调节心率、呼吸和
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及腺体的分泌。
4、内脏感觉柱:此柱由单一的孤束核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构成。该核上端达脑桥下部,下端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在橄榄中部平面;该核位于界沟外侧,其内侧邻迷走神经背核。在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两侧孤束核下端在
中央管背侧会合。此核进一步分为:上部的味觉核gustatory nucleus(Ⅶ、Ⅸ、Ⅹ)和下部的心一呼吸核cardiorespiratory nucleus(Ⅸ、Ⅹ)。
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来自舌、软腭、
会厌等处味蕾的初级味觉纤维,以及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来自动脉、肺和消化道等处内脏
感受器,传导血压、血
二氧化碳量、
呼吸率、胃肠道平滑肌和腺体运动等信息的初级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入脑后,在延髓背侧部聚集成纵行的
纤维束,称孤束solitary tract。味觉核和心一呼吸核的细胞分布于孤束周围,分别接受初级味觉纤维和初级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终止。
孤束核是脑内传递味觉冲动和其它内脏感觉信息的第一级中继站,参与介导味觉分辨以及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
系统的功能调制。
①味觉核发出二级味觉纤维沿同侧被盖中央束central tegmental tract,至
丘脑,继而上传至额叶岛盖部frontal operculum和
岛叶insular lobe前部皮质,介导味觉分辨。
②心一呼吸核通过对脑桥、延髓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疑核和
脑干网状结构的局部投射以及对胸、腰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下行投射,参与整合血压、呼吸率和胃肠道运动等传入信息和自主神经系功能。
③心一呼吸核的上行投射至
臂旁核,继而至
下丘脑和
杏仁核,参与对自主神经系和内分泌功能,如:对哺乳与
生殖行为的调制。
5、一般躯体感觉柱:此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由3个与三叉神经有关的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V)、三叉神经脑桥核pontine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和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Ⅴ、Ⅶ、Ⅸ、Ⅹ )。三叉神经中脑核相当于
感觉神经节,是外周的初级假单极
感觉神经元胞体聚集于
中枢神经系之内的特殊现象。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是
结构与功能上互相联系的
复合体,主要接受来自面部皮肤、眼、牙和口、鼻腔粘膜的初级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终止。在与外周初级传入的联系上,二者有分工,又有广泛的核内联系。
①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平面的颅侧,三叉神经运动核与
小脑中脚之间,向
尾侧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相续。三叉神经感觉根含粗、细不等的传入纤维,入脑后,部分纤维分叉,成为上行支与下行支,部分纤维不分叉,分别上行或下行。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上行支中大量传递触觉冲动的
粗纤维终止,其功能主要与头面部皮肤、口腔
软组织和牙的触、压觉有关。该核亦接受部分传递
痛觉冲动的细纤维终止
②三叉神经脊束核: 颅侧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尾侧端在1、2颈髓节段与后角相续。该核的外侧始终与三叉神经脊束spinal trigeminal tract贴邻,并接受此束的终止。二者在延髓下部,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浅表;在延髓上部,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在脑桥中、下部,二者位于前庭神经核的腹外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可分为三个亚核,从颅侧向尾侧依次为:颅侧亚核、极间亚核和尾侧亚核。分别位于脑桥中下部、延髓上部和延髓下部。尾侧亚核在细胞构筑上相当于脊髓后角Ⅰ~Ⅵ层,二者的第Ⅱ层,即
胶状质相同,与痛觉冲动的传递和调制有密切关系。三叉神经脊束由三叉神经感觉根下行纤维汇合而成,大部分为传递痛、温觉的细纤维,亦含部分传递触觉冲动的粗纤维。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及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在三叉神经脊束的背
侧缘加入此束,终止于尾侧亚核。尾侧亚核与三叉神经
分布区的痛觉以及舌咽神经分布区,如:腭扁桃体、舌后1/3及附近咽壁粘膜的痛觉密切相关。
③三叉神经中脑核: 位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至上丘平面,室周灰质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外侧边缘。其外侧为该核
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与中枢突构成的三叉神经中脑束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tract。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周围突将来自咀嚼肌的
本体感受冲动,经其中枢突传递至三叉神经脑桥核背
内侧部、脊束核颅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附近网状结构,继而经丘脑
腹后内侧核传至大脑皮质。
6、特殊躯体感觉柱:此柱位于内脏感觉柱外侧,延髓上部至脑桥下部平面,菱形窝前庭区的深面。由两个核群组成:蜗神经核cochlear nuclei(Ⅷ)和前庭神经核vestibular nuclei(Ⅷ)。
①蜗神经核:由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组成,分别位于
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蜗腹侧核又包括蜗腹侧
前核和蜗腹侧
后核。蜗神经核接受蜗神经初级听觉纤维。蜗神经核既可发出交叉的二级听觉纤维,在对侧的
外侧丘系上行;也可经由听觉通路其它
中继核(上橄榄核和
外侧丘系核)发出三、四级听觉纤维,在两侧的外侧丘系上行,从而将每一侧耳的听觉冲动传递至双侧下丘及
听觉中枢。
②前庭神经核:主要由前庭下核、内侧核、外侧核和上核组成。前庭神经核接受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是
小脑传入和传出通路的重要
中转站。前庭神经核经内侧纵束及构成该束降部的前庭脊髓内侧束medial vestibulospinal tract,协调眼球运动和头部姿势;经前庭脊髓外侧束 lateral vestibulospinal tract,协调抗重力
肌张力。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双向联系,是前庭系
功能紊乱,导致
晕动病的解剖学基础。前庭神经核上行投射至
丘脑腹后核,继而至大脑前庭皮质(位于第5区,顶叶
中央后沟与顶内沟交界处),使平衡觉冲动上升为意识,如:对头部运动、方向和平衡的感知;前庭刺激时,恶心和
眩晕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