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之一,亦为民族名称,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马拉坎达”位于今撒马尔罕。
简介
中亚古国和民族名。即
索格狄亚那。位于阿姆河、
锡尔河之间,以
泽拉夫尚河、卡什卡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今中亚
塔吉克斯坦与
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古波斯语写作Suguda,Sugda,汉文译作粟弋、属繇、苏薤、粟特等。梵语作Surika,中古
波斯语作Sulik,汉译作利、速利、苏哩等。“粟特”一词,一说来自共同
伊朗语族的词根,意为“闪耀”、“燃烧”﹔一说在波斯语词汇中意为“聚水洼地”。隋唐时代所谓
昭武九姓大多在这一地区。当地民族称之为粟特人。操
粟特语。
据中国史书隋书记载,粟特人先民原居
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
张掖),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
昭武九姓。
粟特人势力不甚强大,多依附于其他更为强大的民族,曾先后被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亚历山大大帝、
塞种人
大夏(巴克特里亚)和大月氏人
贵霜帝国入侵并统治,后又归属
波斯萨珊王朝、
白匈奴人和西突厥人等,直至被伊斯兰化的过程。乌兹别克斯坦仍有粟特部落的传人。西方史书中匈人首领
阿提拉死后,一个儿子名忽倪,曾退到克里米亚一个叫苏达克地方(今克里米亚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是粟特的转音。
发展历史
公元前1千纪前半叶粟特地区就有居民定居,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粟特曾是
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与
帕提亚帝国、古代
花拉子模、阿瑞亚一起组成帝国的一省,公元前329~前328年,粟特人奋起反抗马其顿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见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亚)。公元前323年
塞琉西王国统治粟特(见
塞琉西王国统治下的中亚),公元前255年左右,希腊
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其势力也向北伸入粟特。公元前139~前129年间,
大月氏西迁,过
大宛,占据
阿姆河以北,不久又渡阿姆河征服
大夏。
康居五小王也曾控制粟特与花拉子模地区。公元1~3世纪
贵霜帝国兴起
后控制粟特。3世纪以后,贵霜衰落。
萨珊王朝沙普尔一世曾远征达到塔什干地区。至4世纪60、70年代亚哒人占领粟特,6世纪60年代,
萨珊波斯、
突厥联盟灭哒后,粟特归突厥人。7世纪中叶,唐灭
西突厥,遂于粟特设置
羁縻府州。7世纪下半叶到8世纪上半叶,粟特逐步被阿拉伯人所征服(见
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10~11世纪,粟特人的文化优势终被突厥—
伊斯兰文化所取代。
经济
绿洲地区有发达的
灌溉农业,产麦、黍、稷、棉,多出
良马、驼、驴、牛、羊﹔另有葡萄、金桃等水果,盛产
葡萄酒。粟特矿产有黄金、沙、五色盐。手工业产品有
锁子甲、弓、盾牌、长剑、矛等兵器,
水晶杯、玛瑙瓶及各种珠宝制品,毛、棉、
丝织品与
丝棉混合纺织品。中国
造纸术西传后,
撒马尔罕纸很有名。
交通
粟特地处
欧亚陆上
交通枢纽,粟特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从事贸易活动。东至中国,南至印度,西至
波斯、拜占廷,东北至蒙古,凡利所在,无不至。内部贸易也有发展,发行大量钱币,仿制萨珊波斯式的银币和
中国式的圆形
方孔铜钱。粟特人在突厥人、维吾尔人等民族的内政外交、贸易铸币、宗教传播、文字创制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发展
5~8世纪粟特的城市迅速发展,它们一般有城堡,围以城墙的沙赫里斯坦(
内城),作为商业、
手工业区的
拉巴特(
外城),以及郊外大墓地。城市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泥砖和木材。宫殿、神庙、贵族的大建筑物常高二、
三层楼,饰以壁画和黏土、木头或
雪花石膏的雕塑。
文化
粟特绘画的主题是多样化的,有史诗故事、祭祀仪式、民间传说、动物寓言
叙事诗、宴饮场面等。画面色彩鲜明,线条优雅。比较著名的如潘吉肯特的女
竖琴师图、阿夫拉西亚布的迎娶公主图,瓦拉赫沙的妖魔斗象图都很有特色(见彩图粟特壁画(
塔吉克斯坦出土))。粟特人能歌善舞,乐器以琵琶为著名,
康国乐、安国乐、
胡旋舞、
柘枝舞在唐代曾风行一时。
分布
中国
北朝隋唐时期,粟特文化与
中原文化经历了冲突、磨合、融汇的过程。入华粟特人经历了“汉化”历程,而汉人则经历了“融胡”过程。汉人对粟特文化的接受则呈现出从拒绝、排斥到主动接纳的轨迹,接受心理和评价历程则有从“以丑为主”到“以美为主”的转变。北朝贵族对粟特文化艺术多持排斥态度。如
颜之推对利用擅长
外来文化如语言、音乐等途径博取政治仕途的做法嗤之以鼻,鲜卑贵族高孝珩将外来音乐称为“亡国之音”。唐代史学家则对入华粟特人诬之以“胡小儿”、“商胡丑类”、“西域丑胡”等。玄奘说粟特人“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其负面评价可能与玄奘的
佛教徒身份及粟特人较少崇信佛教有关。但唐代文学家却受到粟特文化的强烈吸引,对粟特人及其文化艺术持赞赏的观点。如
元稹《
法曲》所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粟特音乐、舞蹈、服饰等,在唐代文人看来,充满韵味。
史籍记载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盖古之
奄蔡,一名温那沙。治于大泽,在
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方物。
语言
粟特人的语言粟特语属于中期伊朗语族的东部方言。粟特人曾对维吾尔人及其后人的文化产生过重要作用。
维吾尔族人曾经使用过的
回鹘文就是在
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粟特文文献大都是基督教、
摩尼教和佛教等宗教内容。粟特文字母由一种
地区性的
阿拉米字母发展而来。它和
闪米特字母一样,全部都是
辅音字母。一般情况下元音不予表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文文献主要有三种字母书写的,即粟特体、摩尼体和古叙利亚体。因字体不同,其字母数量也各不相同。
宗教
粟特地区多种宗教并存。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
拜火教(
祆教)。粟特的拜火教渗进了当地的
偶像崇拜,因而与波斯国教拜火教有很大不同。佛教与其它
印度宗教在粟特人生活中亦有影响。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景教)。
摩尼教也同时存在。
历法
粟特的历法直接继承波斯的影响,实行
袄教历,这种历法分全年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余5天搁置,一年差6小时,4年差1天,因此,每4年岁首提前1天,故我国史料对粟特岁首记载不一,
杜环《
经行记》云“其俗汉五月为岁首”,韦节《西蕃记》说“以六月一日为岁首”,《新唐书·康国传》则云:“以十二月为岁首”。记载差异正是由于岁首推移的结果,
七曜制的发明则乃粟特历法的重要特点,七曜指日、月、火星、
水星、
木星、金星、
土星,合为一个周期,又称星期,仍在通行。
习俗
粟特人“父子计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
家庭制度。这种家庭的特征是一方面非常重视父系家世,穆格山文书中的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儿子,
父名至关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计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后就须脱离家庭,自去经商谋生,孩子一降生就进行经商教育,至“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及成了更须独立生活。“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开始与父母、兄弟别离分居,兄弟之间如发生利益纠纷,不耻诉于宫府。兄弟、邻居之间财产分得清清楚楚,但粟特式的“小家庭”只是相对于数代同堂、兄弟分居的
大家庭而言,规模并不算小,这是因为其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础上,粟特人的
正妻多为同族联姻,如康阿义屈达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继芬夫人
米氏,康、安、米、石皆为粟特姓氏,但也有外族通婚者,如
安禄山生父
本姓康,养父姓安,母为突厥人阿史德氏,亦属外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并坐
胡床见客,法律上不但允许夫休妻,而且允许妻弃夫,拥有再嫁的权利。由于粟特人多去远地经商,其
性生活不可能为
一夫一妻制束缚得很紧。因此,还另有侍妾、姘头,这些次妻皆为外族,有的还具奴隶身份。“妇言是用,男子居下”,无非反映正妻尚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且在交际场合男性推崇妇女以为
骑士风度而已。
节日
粟特人的节庆,依
蔡鸿生研究,主要有三,即
岁首节、葡萄酒节、乞寒
泼水节。
岁首节即年节,韦节《西蕃记》记此节连续庆祝七天,举行赛马及
射箭游戏,射中者可为一日王,显示了金钱崇拜的力量。粟特人有陈宝斗富的习俗,每次聚会时,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边所带的宝物拿出来,相互斗宝。宝物多者,戴帽居于座上,其余以财物的多少分列。这同明代徽商以资财多少选祭酒,定
座次的风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质特色,推测似乎也是在岁首节举行的。岁首节还例行祭祖仪式,“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民家大概也仿行之。年节又是求天儿骸骨节,这是个同
袄教有关的
宗教节日,粟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云神儿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叠衣(黑色棉衣),徒跣,抚胸号泣,涕泪横流,丈夫、妇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儿骸骨,七日便止”。这位失骸骨的天儿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于
古巴比伦时代,对于他的祈求反映了对作物生长枯而复生的复荣愿望,传至粟特,天儿演变为西耶乌什的英雄传说,这位英雄在安国建立
捕喝城之后惨遭杀害,因于岁首凌晨举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寻找天儿骸骨,既是郊游,又是对大地回春的祷祝。
乞寒泼水节为十月三十日,原为波斯人的节日,相传波斯
萨珊王朝卑路斯(459年~483年)在位时期出现苦旱,幸得国王相救,因之每到此日,便以
水相泼为戏。“乞寒,奉西国外
康国之乐。其乐器有
大鼓、
小鼓、
琵琶、
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以乞寒也。”这一节日对塔里木绿洲诸国影响甚巨。又有
葡萄酒节,据阿里·比丘尔云五月十八日乃是里巴巴花拉节,又作巴米花拉节,意即饮纯葡萄浆,二十六日卡林花拉节,意为品圣葡萄,此节一直延续至八月九日,后来演变为清代维吾尔人的收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