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步骤方式、时限和顺序的总和。
法律价值
1、规范和制约
行政权合法行使,体现法制政府和文明政府的理念;
2、为维护相对人的
法律地位和
人格尊严提供程序性保障;
基本原则
1、程序
法制原则:它是指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都必须依法定程序作出行为。程序必须用
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要符合法律要求。行政程序必须贯穿法治精神,实行
依法行政。
2、相对方
民主参与原则:它集中体现为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参与听证权、陈述
申辩权、复议申请权等受法律保护。
3、
行政效率原则:它集中体现为精简程序环节、减少行政浪费、明确办事时效、
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
4、程序公平原则:它是指行政机关在
行政管理活动中合理地处理
公共利益与
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在程序上平等地对待相对方。
5、行政民主原则:行政程序必须贯穿民主精神、体现民主意志、符合民主要求。它要求行政程序的内容更注重
行政民主化和对公民民主权力的保障。
A.行政程序的
民主参与机制:包括
信息公开制度、
听证制度、咨询制度、诉愿制度。
B.行政程序的民主
保障机制:主要表现为对
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
行政权力的限制,从而达到两者的平衡。
C.行政程序的民主监督机制:主要通过民主参与机制与
行政救济制度体现。
基本制度
行政听证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
合法权益之前,由行政机关告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
法律制度。
(2)行政听证的形式
行政听证的形式可以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
(3)行政听证的程序
行政听证的程序是行政程序的核心。
行政听证程序是否合理、正当决定了行政程序法的质量。正式行政听证的主要过程步骤包括:
a.通知
b.质辩
c.决定
行政回避
行政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
公正性,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请求,有权机关依法终止其职务的行使并由其他人代理的一种法律制度。
(1)行政回避的缘由
①偏见
②利害关系
(2)行政回避的范围
一般认为行政回避的范围包括:
①当事人中有其亲属的
③在于本案有关的程序中担任过证人、鉴定人的
④与当事人之间有监护关系的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是行政机关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开政府文件、档案材料和其他
政府信息的制度。在法律上表现为公民对于政府持有信息的了解权、
隐私权,政府的
保密权及其相关的义务。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开的原则,对
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遵循公开的原则,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
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
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或者
个人隐私外,
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
立法法规定
行政法规和规章在公布后,应当及时在
政府公报和报纸上刊登。此外,
保守国家秘密法、
档案法,它们对公民利用国家档案和保守国家秘密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
行政调查
行政调查是关于行政机关获取公民、法人和组织的个人信息档案、从事商业经营和
公共事业活动信息档案和有关
证据材料的制度。
首先是调查权限问题。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授权和正当理由根据的情形下,不得简单地以公务需要为名对公民个人或者单位组织进行调查和检查。即使在有法律授权和正当理由根据进行行政调查和检查,也应当遵守法律授权的范围、理由,依据
法定程序进行。
其次是调查
程序问题。行政机关进行调查检查应当遵守有关单位行政
法律法规的程序规定。
说明理由
说明理由是关于
行政决定必须阐明其理由和真实用意的
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特别适用于行使裁量权限和不利于当事人的行政决定。这一制度的意义主要是防止行政专横和权利滥用、便于
司法审查和
法制监督。说明理由是最低限度的程序
正当性要求。
行政案卷
行政
案卷是关于
行政决定只能以行政案卷体现的事实作为根据的行政程序制度。行政案卷是有关案件事实的证据、调查或者听证记录等案件材料的总和。行政案卷的构成和形成应当
依据法律的规定。行政决定只能以行政案卷体现的事实为根据,不得以行政案卷以外的、没有经过法定程序认定的事实为根据。法律设立
行政案卷制度的意义,使行政决定建立于按照法定程序形成的
客观事实之上,规范
认定程序和认定结果的权威性,排除外界对行政决定的不当影响和干预,便利
司法审查和
法制监督。
审裁分离
审裁分离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审查案件和对案件裁决的职能,分别应由其内部不同的机构、人员来行使,以确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程序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行政程序作不同的分类。认识行政程序的分类及其内容,有助于
行政主体实施
行政行为,有助于行政相对人及时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内部行政程序与外部行政程序。以行政程序适用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内部行政程序与外部行政程序。内部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
内部行政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如
国家公务员的任免程序、报告审批程序、
公文处理程序、规章备案程序等。外部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作出
外部行政行为所遵循的程序。如
行政许可程序、
行政处罚程序、
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等。
2.
抽象行政行为程序与具体行政行为程序。以所涉及的行政行为的性质为标准,行政程序又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与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行政行为有
抽象与具体之分,行政程序也可以分为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与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抽象行政行为的程序是指
行政主体实施抽象行政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步骤与方式。其范围涉及国务院制定
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制定部委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
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政府规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
行政措施,其他行政机关发布具有普遍
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所必须遵守的步骤与方式。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
行政命令、行政处罚、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征收、
行政征用、
行政奖励、
行政救助、
行政确认、
行政裁决、
行政强制执行等行为所必须遵守的步骤与方式。
3.法定行政程序与意定行政程序。以法律是否明确规定和要求为标准,可将行政程序分为法定行政程序与意定行政程序。法定行政程序是指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行政主体必须遵循的行政程序,故又称强制性行政程序。例如,
责令停产停业的
行政处罚,
行政主体必须告知当事人听证权之后才能作出,否则,行政处罚决定无效。意定行政程序,或称
自由行政程序,是指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由行政主体自由裁量决定或选择采取的行政程序。
4.事先行政程序与事后行政程序。按照行政程序适用的
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事先行政程序与事后行政程序。事先行政程序是指行政行为实施前或
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如
行政立法之前举行的
听证程序,正式制定
行政规章前的通告程序,
行政决定产生之前进行的
行政检查、调查程序。事后行政程序是指行政行为实施后,为确定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以及纠正违法、不当行为而适用的程序,如
行政复议程序。
5.主要行政程序与次要行政程序。以行政程序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所产生的影响是否具有
实质性,可以将行政
程序划分为主要行政程序与次要行政程序。主要行政程序是指
行政主体若不遵守将可能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行政程序。例如,行政处罚中的表明身份程序、
说明理由程序和听证程序等。次要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不遵守并不会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行政程序。如
行政复议决定的作出超过1天法定期限。它不会构成对相对人
实体权利的直接影响,因而不会影响处于该程序中的实体行为的效力。
6.主动行政程序与依申请行政程序。以行政程序的发动及终结是否以行政主体依职权主动引起为标准,可以将行政程序划分为主动行政程序与依申请行政程序。行政行为可以分为主动行政行为与
依申请行政行为,行政程序也相应地存在主动行政程序与依申请行政程序。主动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主动引发或终结的行政程序。依申请行政程序则是指必须由行政相对人申请才有程序开始或因行政相对人撤回申请而使程序终了的程序。在行政程序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主动行政程序,而不受类似于诉讼程序中“不告不理”的限制。如行政机关施行调查事实的程序不受当事人主张或声明的限制。依申请行政程序多适用于授益性行政行为,在行政程序中属于少数情形,如行政许可程序即属依申请行政程序。
7.
行政立法程序、
行政执法程序与
行政司法程序。根据不同的
行政职能为标准,可将行政程序分为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与行政司法程序。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制定
行政法律规范时所适用的程序。由于
行政立法行为内容的
广泛性、
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和效力的后及性,行政立法程序一般都比较复杂、严格,如
听证制度、
会议制度、专家论证制度以及
备案制度等成为行政立法程序不可缺少的内容。行政执法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
行政职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所适用的程序。由于
行政执法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内容的具体性和
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程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如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
行政奖励、
行政强制执行等方面,必须设置不同的程序制度。
行政司法程序是指行政机关以第三方公断人的身份,依法解决行政管理范围内的纠纷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它包括
行政复议程序、
行政裁决程序等。由于
行政司法行为是解决
行政争议、裁决
行政纠纷的活动,具有准司法的特点,强调公平、公正应当是行政司法程序设置的最根本要求。
诉讼程序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
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
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的
诉讼制度。
行政诉讼管辖分为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和
裁定管辖三类。
1.级别管辖
级别管辖是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
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基层人民法院是我国
审判机关的最基层单位,除法律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行政案件都由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地域管辖是确定
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地域管辖,包括
一般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
专属地域管辖、共同地域管辖。
裁定管辖是指人民法院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依照《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自由裁定的管辖。裁定管辖分为
移送管辖和
指定管辖。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接受行政案件后,经过审查发现本案不归自己管辖,就应当移送有
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处理。指定管辖,是指
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的方式,将某一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
规范性文件。”这是行政诉讼与
民事诉讼的区别之处。这是因为,在
行政法律关系中,原告和被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1.一审
(1)起诉
行政诉讼实行“不告不理”原则,即当事人
不起诉,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受理。
(2)受理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受理。经审查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在法定期限内裁定
不予受理。
(3)审理
人民法院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
合法性进行审查。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4)裁判(裁定和判决的合称)
裁定是法院在案件审理判决执行中,就
程序问题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判决是法院就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2.二审
二审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未发生
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审理。我国行政案件的审理采取
两审终审制度。
3.执行
行政案件裁定、判决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以后,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的裁判,人民法院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实施
强制执行,或者由行政机关依照职权采取
强制措施,以执行人民法院裁判的
法律制度。
听证程序
听证程序
(一)适用范围
听证程序是指处理案件较复杂或者较重大的
违法行为,应处以较重的行政处罚时,经当事人要求,进一步适用的一种
特殊程序.《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下列4种情况可以适用听证程序:(1)
责令停产停业;(2)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3)较大数额
罚款;(4)其他较重的行政处罚。
(二)听证程序的基本内容
1.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2.当事人在限期内提出听证要求。当事人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3日内提出要求。
3.告知当事人听证时间、地点。
4.公开听证。
5.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听证。
6.听证委托代理。
8.制作听证笔录。
9.审查听证结果报告,作出处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