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涛(1928年1月-2022年8月22日),湖北武汉人。1941年底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著名将领陈昌浩将军之子,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二汽创建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55年 担任
一汽生产准备处副处长、工艺处副处长,后任长春汽车
工厂设计处处长兼总工程师。
1960年代初 参与设计和建设“
红旗”轿车、军用越野车两个生产基地。
1962年至1965年 参加川汽、
北汽、
南汽、济汽、沈汽、北内、长拖等
大型项目的
规划设计等工作。
1964年 参加二汽建设,先后担任二汽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
1965年至1968年 筹建二汽,作为5人
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负责二汽选址和工厂设计。
1972年至1980年 在二汽主持技术工作,任二汽第一任总工程师。
1981年 参加筹建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历任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曾任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理事长。
1988年 国家科委专职委员,参与国家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工作,关注汽车行业进展。
2022年8月22日,陈祖涛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经历
陈祖涛是陈昌浩和首位妻子刘秀贞夫妇的儿子。他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最年轻一代
工程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
中国汽车工业的元勋之一。11岁到
苏联,1951年从苏联
莫斯科包曼最高技术学院机械系毕业回国,不久便被派回莫斯科联络苏联援建一汽事宜,作为驻苏代表,陈祖涛与苏联专家合作,负责
一汽的工厂设计和
生产准备工作,为三年建成一汽做出重大贡献。
在苏学习
1938年,党组织辗转护送陈祖涛来到延安,与父亲陈昌浩团聚。
第二年夏,中央决定周恩来赴苏联养伤。刚满10岁的陈祖涛得毛泽东应允,与周恩来等同机去苏联学习。飞机在兰州停下,周恩来、邓颖超等因故先走。陈祖涛和孙维世(周恩来抚养孙炳文烈士之女)、
高毅(高岗之子)、陈小达(陈伯达之子)等被留下。滞留兰州期间陈祖涛等巧遇赴苏学习提前到达这里的
刘允斌、刘爱琴(刘少奇的子与女)。几位小伙伴在兰州等待了一个月成行,
坐火车于“
十月革命”节前两天到达苏联的莫尼诺。随后,被送到
苏联国际儿童院,开始了陌生而新奇的学习生活。
国际儿童院委员会主席毛岸英(毛泽东之长子)考入苏联
伏龙芝军事学院后,300多名国际儿童(学生)推举陈祖涛继任。他处处维护儿童院学生的正当权益,向校方提出合理而积极的建议。学生工作的锻炼增长了他的领导和组织才干,磨砺出斗争棱角和锋芒。
苏联卫国战争结束,陈祖涛等相继考入莫斯科等地的高等院校。战后的苏联生活艰苦,靠一点点助学金维持的中国学生吃不饱、穿不暖。1947年,罗荣桓、王稼祥在苏联治病期间了解学生情况后,指示
刘允斌、陈祖涛团结同学刻苦学习,度过困难,组织大家了解中国革命,将来为新
中国服务。于是,由刘允斌、陈祖涛等组织经苏联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中国学生
同乡会。刘允斌、陈祖涛任正、副会长。同乡会成立后,陆续收到蔡畅寄来的材料,陈祖涛把它译成
俄文供大家学习。他
去图书馆选借有关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书籍,交给同学们传阅。节假日由同乡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娱乐活动,促进同学间思想沟通、感情交流,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由于刘允斌住大学的宿舍,同乡会的日常活动主要由住在“柳克斯”国际旅馆的陈祖涛负责。毛岸英回国了,苏共中央书记、
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为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在“柳克斯”安排的房子里只有毛岸青了,为了照顾有病的毛岸青和方便同乡会活动,陈祖涛搬来与毛岸青同住。自此,“柳克斯”这间普通房子,成为中国学生同乡会的大本营。
1948年,蔡畅到莫斯科出席国际妇女会议,带去一些
金条交给陈祖涛,让他设法兑换
卢布以改善学生生活。顺利地小额兑换几次后被苏内务部发现,陈祖涛被抓进民警总局审问,告知原委后经苏方核实确属蔡畅从中国带来。自此,陈祖涛理直气壮地用金条兑换卢布,向中国学生发放
生活补助费。同年,李富春送来一车皮大米、
皮蛋、
火腿、绸料等,中国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改善,学习更上进了。
党中央为培养新中国建设人才,于1948年选送一批学生留学苏联,苏共中央批准进入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进修俄语一年。进修结业后苏方不让进入莫斯科上大学,
谢绍明代表受阻同学写信向陈祖涛求助。他即赶往伊万诺沃调查,回来与
刘允斌等商量后向苏共最高当局马林科夫反映。苏共中央派尼戈赖耶夫向陈祖涛等了解情况后,这批学生获准进入莫斯科。
同乡会在刘允斌、陈祖涛等领导下组织开展各种政治、文艺活动,关心、体贴会员生活,紧密地团结中国学生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驻苏
大使馆向中国学生发放助学金,陈祖涛等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
1951年,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分期分批回国。在苏联
工科大学--鲍曼大学学习的陈祖涛,经常担任中共赴功代表团翻译,所以在他心中有了祖国建设急需
技术人才的强烈意识。于是,陈祖涛提前参加考试和通过答辩,在汽车厂实习后毕业,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
奠基“一汽”
陈祖涛回国前已是联共党员,回国后由中组部负责人帅孟奇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正值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项目之时,陈祖涛面见周恩来,陈述自己愿意搞
汽车工业。周恩来高兴地说:“那好,你是学汽车的,就去筹建中的
长春第一汽车厂吧。”陈祖涛高兴不已。
1951年9月,陈祖涛作为长春第一汽车厂前期筹建人员赴苏参加在苏联的建厂实习。有苏联护照、享有
苏联公民身份的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厂代表陈祖涛,始终和总设计师在一起,不仅参加规划和
设计图纸,而且还负责开列聘请苏联专家名单、联系搜集资料等业务性工作。1954年,“一汽”厂厂长
饶斌赴苏,由陈祖涛作他的翻译。1955年初,陈祖涛同饶斌回到长春。时值“一汽”基建高潮,他坚决要求去基层,担任了生产难度最大的发动机车间副主任。
经过3年筹建,“一汽”就要正式投产了,但是仍缺几种材料。为顺利投产,陈祖涛和厂长再次赴苏。跑遍苏联所有的汽车厂,还有两种材料未搞到手,陈祖涛急得火烧眉毛。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指示他们跑
东欧,他们马不停蹄地奔东德、赴
波兰……可是,只有
西德才生产的一种薄板难于购到。中国与西德无
外交关系,怎么办?巧在这时中国决定进口一批西德汽车,陈祖涛即写信给西德汽车公司商购60辆“
奔驰”车和一些薄板。西德厂商热情地把陈祖涛等从东德接到西德,经谈判购买了西德产汽车和薄板,从而保证“一汽”几年的生产需要。
“一汽”从选址、设计、基建、安装、调试到投产的全过程,陈祖涛是参加者,他先后担任过技术处副主任、主任、工艺处处长,在实践中运用理论作指导,摸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风华正茂,热情奔放,最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陈祖涛和援建“一汽”的苏联专家关系融洽,配合紧密,为创建“一汽”立下功劳,和大批创业者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建“二汽”
上世纪60年代初,
北京汽车局组织一批技术力量负责汽车新厂的筹建,被选中的陈祖涛受命担任设计处(即后来的长春汽车设计院)处长。上任后即率队跑南京、赴
济南调查研究,深入各地汽车厂家,接触了全国的汽车工业状况。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建设重型汽车厂生产越野车。经
比较研究,选中法国重型车为模型。中国派出代表团赴法购车,然而车价居高不下,据当时国家的财力难予承受。代表团成员陈祖涛等不甘心受外国人“宰”,去了英国未选择到适合中国的型号。意大利菲亚特公司邀请陈祖涛等参观汽车企业,这里的轻型车仍不适宜中国。无奈,代表团返回法国。看到中国代表团如此辛劳的法国汽车厂商感到过意不去,主动降低价格与中国成交。陈祖涛等不仅圆满完成购车任务,而且为国家节省下大笔开支。
当国务院决定兴建第二汽车厂时,饶斌点将陈祖涛负责全面的技术工作。时在法国购车的陈祖涛接令回国,同饶斌等聚集湖北,开始又一次更大的创业。
年富力强的陈祖涛率领筹建人员翻山越岭,跑遍
鄂北大大小小的山梁沟壑——选厂址。经过两年的选址、规划、设计,陈祖涛拿出了初步方案。某些一味强调战备的领导人看了方案很不满意,嫌山小、沟浅。于是,陈祖涛又带领筹建人员奔安康、踏
汉中……终于选中湖北境内的
十堰作为
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厂址。
“二汽”在选址和设计时已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左”的思潮已有不小的市场和气候。陈祖涛承受沉重压力,面临严峻选择。他冥思苦索,反复论证,熬了许多夜……在规划设计中始终坚持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要与交通运输、水利电力、材料供应、职工生活和城镇发展配套的指导思想;对项目、对人民负责,经得历史检验为原则;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在
设计方案的斗争中,陈祖涛认为有些作法是不对或不妥的,是违背科学和
客观规律的,他尽自己的
最大可能抑制了部分错误指令和意见。
为设计方案的确定,“二汽”筹备组召开有500人参加的辩论大会。犹如大战前夕指挥官的陈祖涛,几个夜晚未入眠,他紧张有序沉着地准备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辩论大会上陈祖涛据理力争,坚持自己放射型布局的设计方案,陈祖涛的论述有理有力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以
绝对优势获得通过和肯定。当陈祖涛回忆这段往事时无限感慨地说:“现在想起来不知那时候怎么有那么大的胆量。”正是陈祖涛凭着这种无私无畏的胆量——抢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二汽”定下大局。这不仅避免了用几十亿元
人民币建造一座赔钱工厂,而且避免了在深山狭谷中建成一户大规模的
亏损企业,挽回了对国家和历史造成的重大损失。
当陈祖涛将全部身心投入汽车工业的1967年,他无辜地遭到关押、审查。1970年8月的一天,审讯人员逼着陈祖涛承认在苏联时的中国学生
同乡会是“特务组织”,责令交待特务活动。坚持原则和立场的陈祖涛,遭到连续十多天的惨无人道的拷打。后来,
造反派将一叠发黄纸页甩在陈祖涛眼前,逼问说:这就是你们黑组织的罪证!心地坦然的陈祖涛拿过纸页细看:是负责同乡会时的工作记录,记载了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同乡会的活动等。仓促回国时遗留在苏联,被同室同学刘莫阳带回国的,“文化大革命”初造反派从刘莫阳家中抄来的。陈祖涛认准这些日记的历史后对审讯人员说:这是我们
同乡会活动的记录,你们可以找人翻译成中文,它会证明我们的组织是爱国的,是革命的(粉碎“四人帮”后,党组织对中国学生同乡会作了正确的结论、肯定的评价)。
陈祖涛等一批技术骨干被关押了,“二汽”工程停工了,几年后军队进驻“二汽”。1972年,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干预下部队撤出“二汽”。湖北省委书记
张体学、“二汽”厂厂长饶斌想尽一切办法将一度失踪的陈祖涛找了回来。当陈祖涛重新踏进“二汽”时,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看到亲手创建的厂子变得百孔千疮,陈祖涛痛心至极。他看重张体学、饶斌等具有强烈
事业心,便振奋精神和他们一起在“二汽”拼搏了7个春秋。
担任“二汽”总工程师的陈祖涛领导着12个副总工程师和几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从基建、安装、调试到投产的全部技术工作。“二汽”正式投产的1978年,
年产量5000辆,成为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厂。
时为“三线”项目的“二汽”厂,一直不允许外国人参观。1978年经李先念批准,颇有技术实力的美国汽车通用公司高级工程师代表团作为第一批外国专家赴“二汽”参观。代表团十分惊叹“二汽”的建设,曾多次询问兴建厂子时有多少外国专家?陈祖涛毫不客气地说:“你们是第一批到这里来的外国人,要相信我们。你们有什么都可以问,我都可以解答。如果我解答不了。还有12位副总工程师,他们可以解答。”美国专家噼哩啪啦地问了许多问题,陈祖涛都回答了,使美国人十分信服。陈祖涛及他所创建的事业,又一次为国家赢得荣誉。
开拓奋进
1980年陈祖涛奉调北京。1982担任中国汽车联合会理事长,主持全国汽车工业发展工作。由于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失误,国外轿车涌入中国市场,民族汽车工业面临的局面十分严峻。针对中国汽车工业生产厂家多、小而分散,其产量不足世界汽车
总产量的百分之一的状况,陈祖涛领导联合会抓住更新观念的环节,把汽车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大生产格局,遏制小而全、落后与重复作为中国汽车发展的战略。经以理事长陈祖涛为首的理事会广泛宣传,汽车工业20多年来形成的
传统观念得到扭转。
1988年10月,中国汽车联合会举办第一届声势浩大的国产乘用车展览会。180辆
国产车参展,展示了
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气魄与实力。中央领导同志参观车展后电话告诉陈祖涛:要宣传展览会,要让
人民群众知道共产党人是决心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的。陈祖涛在展览会上信心十足地说:“中国有能力挡住进口车,我们相信,中国汽车工业成为中国重要
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的
战略目标,一定会实现的。”
陈祖涛的一生,始终与新中国的汽车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愧于“中国汽车工业元勋”的称号,是与共和国汽车工业命运同行的人。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