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是所有鸟类动物的统称。身体呈流线型,皮肤薄而有韧性;体表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体温恒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型鸟类寿命30—50年,中等类型鸟类寿命20—30年,小型鸟类寿命10—15年。
简介
飞禽的总称,是适应于陆地和空中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长羽毛,能维持身体的恒温;胸部有突起的龙骨突,全身骨骼多空隙,内充气体,故身体轻便;前肢成翼,后肢行走,多数能飞行,活动范围广泛,也有的翼退化,而不能飞行,活动区域相对较小,如鸵鸟、企鹅及多数家禽等。角质喙,没有牙齿,有些鸟种具有迁徙行为。大大提高了雏鸟的成活。鸟类能筑巢、孵卵、育雏,还有迁徙的习性。种类和数量很多,踪迹遍布全球。有的鸟类一年四季在它的生殖地区内生活、繁殖,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称为“留鸟”;还有些鸟类每年春季由南向北、深秋由北向南按时迁徙,这种鸟叫“候鸟”。鸟类与人类关系密切。家禽可提供肉、蛋;一些益鸟可消灭害虫和鼠类,保护农作物及林木,如燕子、猫头鹰等;有些鸟可供观赏。为保护生态环境,要爱护益鸟,禁止捕杀。
起源
鸟类起源的研究,经过了主要这样的一些阶段。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的一个生物学家,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他也是首先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一位学者。
到了1927年,
丹麦古生物学家
海尔曼在他1927年发表了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鸟类的起源》书中提出,鸟和恐龙虽然十分相似,但恐龙因为已经十分特化,所以鸟类可能不会从恐龙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龙有一种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槽齿类。所谓
槽齿类,就是说比恐龙更加原始的一种
化石类群,这个类群被认为是产生了恐龙、鸟类、
鳄鱼等现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动物大的类群,它出现的时代可能会更早一点,比
侏罗纪、
白垩纪还要早的
三叠纪出现。这种学说从提出来以后,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个世纪。
从1973~1985年,恐龙起源说再次复兴。学者在研究脊椎动物化石的时候,发现有一块被鉴定成
翼龙的化石具有羽毛,进而找到了另外一件
始祖鸟化石。这种偶然的发现,使学者将鸟类和恐龙的关系连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2013年,恐龙起源学说不断盛行,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支持了这样的一种假说。
来自于中国的带毛的恐龙,如
中华龙鸟是第一个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龙化石。该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很大的轰动,被认为是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最重要最新的证据。
甚至有学者提出恐龙没有灭绝,我们所见到的现生的鸟类都是恐龙,生活在南美的
蜂鸟当然就自然而然成为最小的恐龙。
鸟类的起源是复杂的问题,当更多证据被发现后,或许还有其他的解读(普遍认为,中华龙鸟是鸟类最早的祖先,不过中华龙鸟还不是鸟,仍然属于恐龙的一种)。
鸟类是6500万年前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事件中的幸存者,那次事件灭绝了地球上的恐龙,只有部分鸟类的祖先存活了下来。而基于基因组数据的新研究表明,恐龙灭绝后1000万年至1500万年间,鸟类经历了一次“超级物种大爆发”,后来逐渐演化出了1万多种被称为新鸟纲的鸟类,95%的现存鸟类来自这一新鸟纲鸟类。
结构
鸟的羽毛
羽毛分为
正羽、
绒羽。正羽的羽枝两侧密生羽小枝,羽小枝上生有钩或槽,前后相邻的羽小枝相互钩连,组成扁平而有弹性的羽片。体表的正羽,形成一层防风外壳,并使鸟体呈流线型轮廓。翼及尾上的正羽,对飞翔及平衡起决定作用。绒羽的结构特点是羽轴纤弱,羽小枝的钩状突起不发达,因而不能构成坚实的羽片,有保温作用。鸭绒就是鸭的绒羽。毛羽很细,呈毛发状,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在拔去正羽和绒羽之后才能见到。
鸟的皮肤
鸟类的皮肤特点为松、薄,腺体不发达 ,皮脂腺是尾部的
尾脂腺,其分泌的油质,经过喙的涂抹,擦在羽上,使羽片润泽不为水湿。尾指腺的分泌物,还含有麦角固醇,这种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能转变为维生素D。当鸟用喙涂擦羽毛时,维生素D可被皮肤吸收,有利于骨骼的生长。
鸟的骨骼
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其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长骨内中空,有气囊穿入。许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
坚固性。脊柱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
尾椎五部分。颈椎数目较多,椎体呈马鞍形,使颈部极为灵活(猫头鹰头部活动可达270°)。
最后几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完全愈合在一起,称综荐骨,为腰部的坚强支柱。肋骨上有钩状突,互相钩接,使胸廓更为坚固。
前肢变为翼,各骨排成一直线,骨间有能动的关节,末端的腕骨、掌骨、指骨愈合变形,使翼扇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肩带由肩胛骨、
乌喙骨和锁骨组成。细而有弹性的锁骨呈“V”字形,它能在
鼓翼时阻碍左右乌喙骨的靠拢,也能增强肩带的弹性。
鸟类的整个体重落在后肢,后肢骨骼强大,和其他陆栖脊椎动物的后肢骨相比,鸟类跗骨延伸,起到增加弹性的作用。鸟类通常具四趾。在成鸟,腰带的髂骨、坐骨、耻骨三骨片以及综荐骨愈合成一个整体,增加了腰带的
坚固性。
鸟的肌肉
鸟类与飞翔有关的胸肌特别发达,约占身体质量的1/5,它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而背部肌肉退化,这一点和鱼类正相反。
鸟的胸肌可分为大胸肌和小胸肌两种。前者起于
龙骨突,止于肱骨的腹面,收缩时,使翼下降;后者起于龙骨突,而以长的肌腱穿过由锁骨、
乌喙骨和肩胛骨所构成的
三骨孔,止于肱骨近端的背面,收缩时使翼上举。
后肢的肌肉,集中在大腿的上部,而各以长的肌腱连到趾上。这样,支配前肢和后肢运动的肌肉都集中于身体的中心部分,这对于飞翔时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鸟的消化系统
现代鸟类缺齿,咀嚼功能由砂囊代替。雌鸽在生殖时期,
嗉囊壁能分泌“鸽乳”用来喂养雏鸽。鸟类的消化腺(肝、胰)很发达,它们分别分泌胆汁和胰液并注入十二指肠,参与小肠内的消化作用。
家鸽无胆囊,而鸡、鸭等大多数鸟类都有
胆囊。鸟类的消化能力强,食量大而不经饿,这是与鸟类飞翔时能量消耗大有关的。
鸟的神经系统
鸟类的大脑、
小脑、
中脑都很发达。大脑半球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底部纹状体的增大。在鸟类,纹状体是管理运动的高级部位,也和一些复杂的生活习性相关。鸟类的大脑皮层并不发达,小脑很发达,这与鸟类飞翔运动的协调和平衡相关。中脑在背部构成一对发达的
视叶。
在鸟类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空中飞翔时起重要作用的视觉器官,而嗅觉器官不发达。鸟眼依靠发达的睫状肌可以迅速地调节视力,由远视改变为近视。因此,当鸟在树木中疾飞时,从未和树枝相碰;或由高空俯冲到地面觅食时,也能在一瞬间由“远视眼”调整为“近视眼”。鸟眼的
瞬膜发达,飞行时遮盖眼球,起保护作用。
鸟的排泄和生殖系统
鸟类的肾脏十分大,可占体重的2%以上,在比例上甚至超过哺乳类的肾脏。肾脏之所以发达,是与鸟类的新陈代谢相关的。鸟类无膀胱,尿中水分较少,呈白色浓糊状,随粪排出而不单独排尿。
鸽与大多数鸟类一样,无外
交接器(
鸵鸟、鸭、鹅等有交接器)。它们在交配时,雌雄鸽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触,精液进入雌体而行
体内受精。卵成熟后,破卵巢壁而出,被吸入输卵管的喇叭口内,如遇有
精子,则在此处受精。卵无论受精与否,沿输卵管下行时,都被裹上蛋白,然后又加上
卵壳膜,最后在子宫处加上石灰质的蛋壳。鸽的受精卵,孵化期约16 d,鸡约21 d,鸭约28 d。
鸟纲分类
鸟全世界现存的鸟类已知有9020多种,我国有1400多种。根据鸟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分为2个亚纲: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的种类早已灭绝,只有化石标本,称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是从古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中间类型。今鸟亚纲(Neornithes),又称新鸟亚纲,可分为齿颌总目、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突胸总目共4个总目,除齿颌总目(如黄昏鸟)、爬行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上比两栖类更完善,因而在中生代曾盛极一时,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体型及生活方式各异,占领了陆地的各个角落,故该地质年代也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现存的种类只是当年的少数残余而已。
种类
鸟的种类繁多,遍布全球,生态多样,鸟类可分为三个总目:
鸟类种类很多,在
脊椎动物鸵鸟体高2.5米,最重的可达75千克。最小的是南美洲的
蜂鸟,体长只有50毫米,体重也就同一枚
硬币一样重。鸟能飞翔,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可以飞起来。比如鸵鸟双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没有
龙骨突起,不能飞翔。
企鹅是退化了的
海鸟,双翅变成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有的鸟虽然可以飞行但飞行的距离不是特别远,如
家鸡由于双翅短小,不能高飞,但至少可以飞几十米远;而
家鸭彻底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算
高山兀鹫了,飞行高度可在10,000米以上。飞行最快的是
雨燕,短距离飞行最快
时速可达360多千米。
大地回春,鸟类就开始进行求爱、
生殖、营巢、孵卵和
育雏等一连串的活动。鸟由于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狭长尖细。
在自然界,鸟是所有
脊椎动物中外形最美丽,声音最悦耳,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动物。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世界屋脊,从波涛汹涌的海洋,到茂密的丛林,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烟稠密的城市,几乎都有鸟类的踪迹。
鸟类迁徙滑流”,追随在头鸟之后的鸟如果处于“滑流”中会减少体能的消耗。如果领头鸟累了,它后面的某一只鸟会自动补位,所以在迁徙途中很少有鸟儿因体力不支而掉队。
形态特征
鸟是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喙无齿。
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大多数飞翔生活。
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
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卵生,体温较高,通常为42℃。鸟类的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
蜂鸟也有巨大的
鸵鸟和
鸸鹋(产于澳洲的一种体型大而
不会飞的鸟)。
生活习性
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或其他鸟。大多数鸟是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例如猫头鹰)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飞行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企鹅、鸵鸟、几维(一种新西兰产的无翼鸟)、以及绝种的渡渡鸟。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比如:很大的海雀、新西兰的恐鸟等。
每年春天和秋天,鸟类都成群结队,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飞行,这种在不同季节要更换栖息地区,或是从营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的季节性现象称为鸟类迁徙。每年大地回春,鸟类就开始进行求偶、生殖、营巢、孵卵和育雏等一连串的活动。
辨识方向
有一种理论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辨识旅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用遗传来解释。鸟类的迁徙习性是由史前时期觅食的困难所造成的。那时,为了寻找食物,鸟儿不得不进行周期性的长途旅行。这样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各种迁徙习性就被记录在它们的遗传密码上,然后经过核糖核酸分子一代一代传下来。因此,那些很早就被父母遗弃了的幼鸟,在没有成鸟带领、也没有任何迁徙经验的情况下,仍然能成功地飞行千里,抵达它们从未到过的冬季摄食地。
分布范围
在大部份陆地的栖息地中都可以找到鸟类,鸟类分布在七大洲,连南极洲距海440公里的内陆都可以找到雪海燕。鸟的多样性在热带地区最为显著。早期认为热带地区的高多样性是高度物种形成的结果,但近来的研究发现高纬度地区也有高度物种形成,但被较热带地区要高的灭绝速率所抵消。许多科的鸟类可以在陆地及海洋中生活,有些海鸟上岸只是为了繁殖,有些企鹅可以潜到300米深的海中。
种群分布
中国禽的分类
游禽善于飞翔、潜水和在水中捞取食物,却拙于行走。有70多种游禽,多在
洪湖、沉湖、龙感湖、梁子湖等江汉湖群,为
冬候鸟,著名的“洪湖野鸭和大雁”就属于这一类群。
2.湿地之神——涉禽
湿地是地球上最富饶的自然环境,中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鱼、虾、蛙等动植物,为涉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那些茂盛的水生植物,又为涉禽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涉禽大多数具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特点。水域生态环境比较适合涉禽的生息,近几年来涉禽的数量大幅增长,分布越来越广。常见有
鹭科鸟类。
猛禽有强大有力的翅膀,弯曲锐利的嘴、爪和敏锐的眼睛,能迅速无声、自由地升降,准确无误地捕食猎物。有猛禽51种,著名的有
金雕、
白尾海雕、
红隼等。
攀禽的攀援本领名不虚传,它们凭借强健的脚趾和紧韧的尾羽,可使身体牢牢地贴在树干上,攀禽中食虫益鸟比较多,如
啄木鸟、杜鹃、
夜鹰等。
陆禽的腿脚健壮,具有适于掘土挖食的钝爪,体格壮实,嘴坚硬,翅短而圆,不善远飞。雌雄羽毛有明显差别,一般雄鸟比较艳丽。繁殖期常一雄多雌,雄鸟间有激烈的
争偶行为,并有复杂的求偶表现。如
白冠长尾雉、
红腹锦鸡、
白颈长尾雉等等。陆禽分鹑鸡和鸠鸽二类。
在鸟类王国中,鸣禽是极富生机和色彩的一大类群。鸣禽种类数量最多,绝大多数以昆虫为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著名的有
百灵、
画眉、
绣眼、红蓝点额等。鸣禽体态轻盈、羽毛鲜艳、歌声婉转,多可欣赏。
中国鸟的种类
全世界现存鸟类约有156个科9 000余种。中国有111个科(占51.9%),1400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比多鸟的国家——印度还要多,超过整个欧洲、整个
北美洲,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
雉科的野生种(各种野鸡)有56种,约占世界雉科的1/5;全世界共有鹤15种,中国就有8种,约占世界总数的53%;全世界
画眉科共有46种,中国有34种,约占世界总数的74%。
中国不仅鸟的种类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特产种类。例如,
羽毛绚丽的鸳鸯、
相思鸟,产于山西、河北的
褐马鸡,甘肃、四川的
蓝马鸡,西南的锦鸡,台湾省的
黑长尾雉和蓝腹鹇,产于中国中部的长尾雉,东南部的白颈长尾雉,还有
黄腹角雉和
绿尾虹雉,等等。有不少鸟类,虽不是中国特产,但主要产于中国境内,如
丹顶鹤和
黑颈鹤等。
一、东北区
产潜鸟、
松鸡、
旋木雀、
岩鹨、
鹪鹩、
太平鸟等,其中,松鸡科的种类经济价值最大。
山鹑、
雉鸡也很繁盛,同时是许多种候鸟的栖息地。
二、华北区
产褐马鸡、
长尾雉、
石鸡等。
扁嘴海雀在东部沿海地区繁殖。还有广泛分布在
古北界的一些种类,如岩鹨、旋木雀、鹪鹩、
山鸦、
交嘴雀等。有不少南方鸟类夏季迁来营巢育雏,如
水雉、
山椒鸟、
卷尾、
黄鹂、
绣眼鸟等。
三、蒙新区
本区所产鸟类适应沙漠生活,主要有
大鸨、毛腿沙鸡、沙
百灵、
沙鹏、
沙雀等。
丹顶鹤在本区东部的沼泽地带繁殖。
四、青藏区
本区产有
雪鸡、雪鹑、高原山鹑、
藏雀、高山地雀,
兀鹫等高山型种类,以及
西藏毛腿沙鸡、沙百灵、
雪雀等高原草原种类。雪雀在
鼠兔的洞穴栖息,正如
蒙新区的沙鹏与
黄鼠“
鸟鼠同穴”一样,是一种特殊的
适应现象。
五、西南区
在本区内,
画眉亚科和雉科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优势,并有许多特产种类。也有不少北方鸟类沿着横断山脉进入本区,如
戴菊、
旋木雀、岩鹨、
长尾雀等。南方鸟类见于本区的还有鹎、
太阳鸟、
啄花鸟等。
六、华中区
本区有产于北方的种类,如
灰喜鹊、白头鹎及攀雀等。南方种类更多,如须鴷、
山椒鸟、
画眉、
啄花鸟等科中的许多属和种。特产种类仅有金鸡、黄腹角雉、
红腹角雉、
小隼、白颈长尾雉等。
七、华南区
本区鸟类非常丰富。除与
华中区共有许多著名的科以外,还有鹦鹉、
草鸮、
犀鸟、
咬鹃、阔嘴鸟、
八色鸫、
和平鸟和
太阳鸟科的大部分种类。另外,有其他科的热带种类,如
原鸡、
绿孔雀、
缝叶莺等。台湾产有一些特有种,如
蓝鹇、
火冠戴菊等。
鲣鸟在
西沙群岛集群繁殖。
世界鸟类之最
游水最快的鸟:
巴布亚企鹅,它平均27.4千米/小时。
最小的鸟和最小的
鸟卵:许多人都知道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全世界的蜂鸟有315种左右,分布于 从北美洲的
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
麦哲伦海峡,以及其间的众多岛屿上。它们的体形差异也很大,最大的
巨蜂鸟体长达21.5厘米,当然不能说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了。而产于非洲的
麦粒鸟神鸟彗星森林女神花冠体形最大的鸟: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现生鸟类是生活在非洲的
非洲鸵鸟,它的身高达2~2.5米,体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达75千克。但它不能飞翔。它的卵重约1.5千克,长17.8厘米,大约等于30~40个鸡蛋的总重量,是现今最大的鸟卵。
最大的飞鸟: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
柯利鸟,
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右,
大鸨,雄性的体重18千克。
寿命最长的鸟:鸟类中的长寿者不少,如大型海鸟
信天翁的平均寿命为50~60年,大型鹦鹉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国
利物浦亚马逊鹦鹉,生于1870年12月3日,卒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岁,不愧为鸟中的“老寿星”。
飞行速度最快的鸟:
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平均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60千米/小时,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冲刺速度最快的鸟:
游隼,在俯冲抓猎物时能达到180千米/小时。
一次飞行时间最长的鸟:
北美金鸻,以90千米/小时的速度飞35小时,越过2,000多公里的海面。
飞行最高的鸟类:
大天鹅和
高山兀鹫都能飞越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以上,高山兀鹫更是达到了10,000米以上的高度,创造了鸟类的最高飞行记录。
飞行最远的鸟类:
北极燕鸥是飞得最远的鸟类。它是体形中等的鸟类,习惯于过
白昼迁徙,飞行路线纵贯地球,于12月到达南极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
北极燕鸥每年往返于两极之间,飞行距离达4万多公里。因为它总是 生活在太阳不落的地方,人们又称它“白昼鸟”。
最凶猛的鸟:生活在
澳洲的
食火鸟,。如果你靠得太近,被食火鸟认为是“恐怖分子”的话,他们就会悍然的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可能导致骨折的啄伤,该鸟的匕首型的爪子可以一划划开人的肚皮。
尾羽最长的鸟类:日本用
人工杂交培育成的
长尾鸡,尾羽的长度十分惊人,一般长达6~7米长,最长的记录为1974年培育出的一只,为12.5米。如果让它站在四层楼房的阳台上,它的尾羽则可以一直拖到底楼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鸟类羽毛。
雄鸟和
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生活在
欧亚大陆北部的大鸨在鸟类中雄鸟和雌鸟体重差别最大,雄鸟体重为11~12千克,而雌鸟只有5~6千克。
嘴峰最长的鸟类:生活在南美洲的
巨嘴鸟是
嘴峰最长的鸟类,它的嘴峰的长度为1米左右,十分奇特。
最复杂的
鸟巢:非洲
织布鸟的巢,它同时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个巢室。
最大的鸟巢:白头海雕的巢,长6米,宽2.9米。
产卵最少的鸟类:
信天翁每年只产一枚卵,是产卵最少的鸟。
窝卵数最多的鸟:
灰山鹑(一种鸡类),每窝15~19枚。
孵化期最长的鸟类:信天翁也是
孵化期最长的鸟类,一般需要75~82天。
最晚性成熟的鸟类:信天翁
雏鸟达到
性成熟的过程也是鸟类中最长的,需要9~12年。
最大的鸟卵化石:17世纪中叶以前,在
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生活着一种
象鸟,21世纪已经绝迹。象鸟的卵化石的长径为35.6厘米,相当于148个鸡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鸟卵化石。
最大的鸟类化石:最大的鸟类化石是
隆鸟的化石,估计它的身高达4米左右,原来生活在
马达加斯加岛上,在公元17世纪时灭绝。
企鹅虽然不会飞,但它在很久以前是会飞的。
相关问题
鸟儿到底睡觉不睡觉
鸟儿当然也要睡觉,不仅要睡觉,而且有的鸟还是一只脚站着睡。更令人惊奇的是,人似乎可以向鸟儿施行“
催眠术”,按照你的意思让它睡。只要在鸟笼上盖一块毯子,造出一个黑夜的小环境,鸟儿很快就会入睡。最有趣的是,
雨燕在飞翔中也能以这种方式睡觉。不过,
涉禽类的海鸟,它们睡觉不是按照太阳升落的规律,而是依据潮汐节律。
鸟为什么会飞
第一,鸟类的身体外面是轻而温暖的羽毛,羽毛不仅具有保温作用,而且使鸟类外型呈流线形,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于飞翔,飞行时,两只翅膀不断上下扇动,鼓动气流,就会发生巨大的下压抵抗力,使鸟体快速向前飞行。
第二,鸟类的骨骼坚薄而轻,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解剖鸟的身体骨骼还可以看出,鸟的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胸廓,鸟类骨骼的这些独特的结构,减轻了重量,加强了支持飞翔的能力。
第三,鸟的胸部肌肉非常发达,还有一套独特的呼吸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鸟类的肺实心而呈海绵状,还连有9个薄壁的气囊,在飞翔晨,鸟由鼻孔吸收空气后,一部分用来在肺里直接进行碳氧交换,另一部分是存入气囊,然后再经肺而排出,使鸟类在飞行时,一次吸气,肺部可以完成两次气体交换,这是鸟类特有的 “
双重呼吸”保证了鸟在飞行时的氧气充足。
另外,在鸟类身体中,骨骼长骨中空,消化速度快,排泄只要一个小时,还有生殖等器官机能的构造,都趋向于减轻体重,增强飞翔能力,使鸟能克服地球吸引力而
展翅高飞。
鸟类的翅膀是它们拥有飞行绝技的首要条件。在同样拥有翅膀的条件下,有的鸟能飞得很高,很快,很远;有的鸟却只能作盘旋,滑翔,甚至根本不能飞。由此可见,仅仅是翅膀,学问就不少。
鸟类翅膀结构的复杂性,决不亚于鸟类本身的复杂性。如果鸟翅的羽毛构造,能巧妙地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当它们作上下扇动或上下举压时,能推动空气,利用反作用原理向前飞行;羽毛构造合理,能有效的减少飞行时遇到的空气阻力,有的还能起到除震颤消噪音的作用。各种不同种类的鸟在各自翅膀上有较大的区别,这样一来,仅仅是翅膀的差异,就造就了许多优秀与一般的“飞行员”。
再比如说,翼展为2.3米的
军舰鸟,通常在海岸160公里的海上飞行,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看了前面的内容,也许有人会问,仅仅是翅膀就可以飞行了吗?不,把鸟类送上蓝天的还有它们特殊的骨骼。鸟骨是优良的“轻质材料”,中空,质轻。据分析,鸟骨只占鸟体重的5%~6%;而人类骨头占体重的18%。由于骨头轻,翅膀极容易带动起来,加上鸟体内还有很多气囊与肺相连,这对减轻体重,增加浮力非常有利。
这些优越的条件毫无疑问让鸟类拥有飞行绝技,使它们在另一个生存空间施展本领。但是,我认为,鸟类能飞上蓝天,可能还有别的原因,只是人类到21世纪后还没有发现。
从对鸟类能力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到,探索鸟类的能力,将会有助于人类拓开更新的领域。
什么是非繁殖鸟
“非繁殖鸟”并不是上面各位所说的“不是用来繁殖的鸟”,而是专业人士对鸟类在非繁殖季节羽毛特征进行描述的用语。
有些鸟类在非繁殖季节的羽毛颜色没有繁殖季节那样鲜艳,所以没有经验的人会将那样的情况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鸟。
鸟的贡献
鸟对人类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鸟类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用,这就是它启发了人类的智慧,为人类探求理想的技术装置或交通工具,提供了原理和蓝图。可以说,在结构、功能、通讯等方面,鸟类是人类的老师,许多现代科学技术问题,科学家常常需要去请教鸟类。
鹰击长空,鸽翔千里,鸟类可以在空中
自由飞行,这对人类是多么大的吸引和激励啊!传说,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著名工匠
鲁班,曾研究和制造过木鸟。据历史文献记载,19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人把
鸟羽绑在一起,做成翅膀,能够滑翔百步以外。400多年以前,意大利人达·芬奇根据对鸟类的观察和研究,设计了
扑翼机,试图用脚蹬的动来扑动飞行。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试验,人们才弄清鸟类定翼滑翔的机理,认识到机翼必须像鸟翼那样前缘厚,后缘薄,构成曲面才能产生升力,再加上工业提供了轻质的金属材料和大功率发动机,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实现了几千年来人类渴望飞上天空的理想。
人类自从发明了飞机,飞上天空以后,就在不断地对飞机进行革新改造,不论是体积、载重、速度,都很快超过了鸟类。现代飞机已经比任何鸟类都飞得更快、更远、更高,尤其是20世纪中期后来出现的各种飞行器,可以到星际间航行,更是鸟类所望尘莫及的。尽管这样,在某些飞行技术和飞行器的结构上,人造的飞机仍然不如鸟类那么完善而且精致,更不要说消耗能源方面了。例如,
金鸻可以连续在海洋上空飞行4000多公里,而体重只减少60克,如果飞机能用这种效率飞行,那将会节省许多燃料。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21世纪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
鹰的眼睛是异常敏锐的。翱翔在两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两眼扫视地面,它能够从许多相对运动着的景物中发现兔子、老鼠,并且敏捷地俯冲而下,一举捕获。鹰眼还具有对运动目标敏感、调节迅速等特点,它能准确无误地识别目标。现代
电子光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研究一种类似鹰眼的系统,帮助飞行员识别地面目标,同时可以控制导弹。
候鸟的迁徙路程,短则几百公里,长则几千公里。但是,它们总能准确地到达世世代代选定的目的地。这说明候鸟有极好的导航本领。科学家们早已对这些现象展开了研究,认为鸟类所以有很好的导航本领,是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特殊感觉器官,能够感觉和分析自然界不同地域环境因素的变化,从而辨认方向,寻找迁徙路线。有的靠辨认太阳的位置,利用太阳作定向标;有的靠辨认星星的方位,利用星象导航;有的靠感觉
地球磁场的变化,利用地磁导航;还有的利用地球的
重力场导航。弄清鸟类导航的原理之后,仿生学家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鸟给人类了许多无价的启示:人们看到天空中的飞鸟,想到了一种能把我们带到天空中飞的机器:飞机;山雕飞落地刹那间的坚定和稳重,让人觉得自己也可以从天空中飞下,安全落地;
天鹅在水面上撩飞的优雅,使水上飞机问世,研究金翅鸟能改善飞机功能、研究
鸽子可预测地震等。那些肯思考的人,通过观察天空中飞行的鸟类,获得了灵感,而创造出来的奇迹,让我们受益无穷。
鸟害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鸟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例如,
鸽子和
乌鸦就在全世界很多城市的市区过度繁殖,成为困扰各大都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飞机安全影响
另外,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野生鸟类会对起降中的飞机飞行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这种飞鸟与飞机相撞造成的飞行安全事故称为鸟击,历史上最早的鸟撞事故记录是发生1912年的美国,飞行员卡尔洛德杰驾驶的飞机在
加利福尼亚上空和一只
海鸥相撞,机毁人亡。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和人类航空产业的发展,全世界机场数量飞机起降架次不断增长,鸟撞问题日益凸现,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7500架次飞机受到不同程度的
鸟撞,损失高达100亿美元。解决鸟撞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驱散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鸟类,具体说来,可以采取驯养猛禽驱赶、破坏栖息地、发出巨大和恐怖的声音等不同方式。
鸟与人的共患病
能够传染给人类的鸟类疾病包括:
鹦鹉热、
沙门氏菌病、
弯曲菌病、纽卡斯尔的疾病,分枝杆菌病(鸟的结核病)、
禽流感、
贾第鞭毛虫病和
隐孢子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