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养生是传统中医养生观念,重天人相应理论。五行养生之说由来已久,五行是相邻相生,相隔相克,中医学里讲究“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他们彼此勾连,相互提携,相生相克。五行和谐与否直关身体运营,哪一项强了弱了都会出现相应的身体症状,所以,了解机体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五行与饮食
木:属春天
春天和风煦日,万物复苏,正是草木生发的时机。
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
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属木的器官是肝、胆、眼睛。
属木的情志是怒。
属木的味道是酸味。
属木的食物是青色食品。
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
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
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古人称“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属火的时令是夏季。夏季万物茂盛,气候炎热,如同播火。
属火的器官是心、小肠、舌。
属火的情志是喜。
属火的味道是苦味。
属火的食物是赤色食品。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心属火,火性很热而且向上蔓延。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
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
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通常这种颜色给人的感觉就是温、热,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
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
日落於西,与金相似。古人称“
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属金的时令是秋季。秋天西风萧瑟,万物凋敝,符合金性。
属金的器官是肺、大肠、鼻。
属金的情志是悲。
属金的味道是辛味。
秋天最应该保养的是肺,最容易出现的病痛是咳嗽,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响。秋天帽落西风,草木开始枯萎,很容易让人感时伤月,心情抑郁。悲属金,跟肺同源,过度悲伤就会造成肺损伤。
金系食物对应的主要是肺脏,大多是白色食物。它们性情偏平、凉,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
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
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古人称“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属水的时令是冬季。冬季万物蜇藏,冷气袭人,冰封大地,与水性相合。
属水的器官是肾、膀胱、耳。
属水的情志是恐。
属水的味道是咸味。
属水的食物是黑色食物。
外餐过多会伤肾,这可是我们最在意的器官。大厨做饭共同的特点就是油大盐大,这样更下饭更香。可是咸味属水,和肾一族,适量是有益的,过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时面色发黑,确实肾脏不妙。
此时最应该多吃
黑色食物。这些食物对应的是肾脏及骨骼,经常吃能帮助和肾、膀胱、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正常,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积存在体内造成体表水肿,有强壮骨骼的作用。
推荐食物:
黑豆、黑芝麻、
蓝莓、香菇、
黑枣、桂圆、乌梅
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
中原肥沃,与土相似。古人称“土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属土的时令是长夏。这是指在夏天中干热过去,开始下雨的一段时间,此时暑热多湿,正是万物蔬果生长的时期,与土性相应。
属土的器官是脾、胃、口。
属土的情志是思。
属土的味道是甘味。
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
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现问题,对应的是黄色食物。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养分供给者的角色,它们调理好了,气血才会旺盛。
五行与疾病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
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三焦),主持
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
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
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天人相应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例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可以传于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说,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
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
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
咽干口燥,
五心烦热,
颧红盗汗等症。
子盗母气心火亢盛而致
肝火上炎,可见
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
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
头痛眩晕,面红
目赤等症。
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
肝脾不和证或
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
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
胃失和降证候。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
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
嗳气,
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
纳呆,厌食,
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
脾虚失运病证。
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
木火刑金,即
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
肝火旺,
肝火亢逆,上犯
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
胸胁疼痛,
口苦,烦躁易怒,
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
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
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
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
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
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
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
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试从
相克和相生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下:
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联系,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
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
肾水滋养
肝木,即
水生木;
肝藏血,
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
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
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
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
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
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
肺金滋养肾水,即
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即是运用
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明的。
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
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
脾湿之壅滞,此即
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
土克水;
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
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
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约,亦是运用
五行相克理论来阐明的。
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个脏在功能上均有他脏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能制约其它脏,因而使它脏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
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这种生克关系,即把
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
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
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
脉象、
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对五脏与
五色、
五音、
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所以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
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
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
心火亢盛;而
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
肝木乘土,即
肝脾不和之证。
一般来说,中医诊病很重视
色诊和
脉诊弦脉,是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而反见
浮脉(肺脉),则属相克之脉,即脉克色(金克木)为逆;若得
沉脉(
肾脉),即脉生色(
水生木),则为顺。此种判断
预后的生克关系,在临床上虽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套用。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方面,则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
治则治法两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
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机体
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而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也必然反映于内脏
生克制化关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传变,则常是一脏受病而波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及本脏。因此,在临床上除对所
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其有关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有病,则应经常注意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虚,则疾病不易传变,且易于痊愈。故《
难经(2)确定治则与治法
确定治则与治法主要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某些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根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
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
子盗母气)等病证。基本原则是
补母或
泻子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
虚证。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
脾虚。脾土为母,
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
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
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
肝实证时,可采用
清心泻火法进行治疗。
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
实则泻其子之含义。
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行治疗,除
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单纯的子病虚证,亦可运用母子相生关系,兼顾补母以加强其相生之力,从而有助于子脏虚证之恢复。
临床上依据
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
养肾阴以
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肝养肾法、
滋补肝肾法、
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
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补
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
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主要适用于
肺虚不能输布
津液以滋肾,或
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虚病证。
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
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
肺脾两虚之病证。
②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临床上由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出现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
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时,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病变时,利用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力量,从而防止病情之发展。
抑强: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证。如
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出现
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病证,称之为木亢乘土。治则应以疏肝、平肝之法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响及肝,而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形成
土郁病证,是为相侮(反克)病证,其治疗则应以
运脾和胃为主。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之机能自然易于恢复协调。
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虚而被
乘袭所产生的病证。如肝虚气郁,影响脾胃之健运,则称
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之法。若因土虚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调或肝胃失和病证,则应以
健脾和胃和
疏肝理气为法。总之,扶其弱则有助于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恢复。
临床上依据
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几种:
扶土抑木法:是以
健脾疏肝药物治疗
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温运脾阳或
健脾益气药物,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利水法。主要运用于脾虚不运,或
脾阳虚损,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等病证。
佐金平木法:指通过
清肃肺气,以抑制
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
肺金木火刑金 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
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火补肾法、
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
肾阴不足,心阳偏亢,
水火失济,
心肾不交病证。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手足三阴三阳
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运用
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
针刺治疗。
同样,五行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即可以运用
情志怒伤肝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恐伤肾,
思胜恐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
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
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
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
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
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
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
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
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
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
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
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
心火亢盛。
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
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
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
相侮、
母病及子和
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
预后。如肝病
面色青,见
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
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
预后不良;若见
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
水生木),为顺,主
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
补母泻子”法,即“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
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
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
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举例详解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
滋水涵木法,是用
滋补肾阴以涵养
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
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
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
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
健脾药治疗肝旺
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
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
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
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