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
国号
昪元元年(937年),
徐知诰代吴称帝,国号“齐”,史称“
徐齐”,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号
江宁府,改年升元。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
李昪,以
扬州府为东都,旋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中兴元年(958年),
李璟去除帝号,称国主。
南宋陆游曾编纂《
南唐书》。清人
陈鳣编撰《
续唐书》,本乎明
陈霆《
唐余纪传》之旨,以为
后唐、南唐两朝,复兴唐祚,下启宋朝,应当作为五代十国之正统所在。
历史
徐氏擅权
唐末天下大乱,
藩镇割据混战。其中,
杨行密掌握的淮南镇是当江南最具实力的
藩镇。但在其子
杨渥嗣权位后,政治混乱,人心不稳。大将
徐温通过权力斗争逐渐独掌大权达20年之久。其间杨氏虽有立国称王(所建之国史称
杨吴)但不过是徐氏控制下的傀儡。天祐九年(912年),徐温升任
行军司马、
润州刺史、
镇海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天祐十二年(915年),封徐温为
齐国公、
两浙都
招讨使,始镇润州。留其子徐知训为行军副使,专擅朝政,但朝廷大事由徐温遥控。天祐十四年(917年),徐温迁治
金陵。后
徐知训被
朱瑾杀死,徐温的养子
徐知诰(
李昪)从润州先入广陵,得专政事。
武义元年(919年),
杨隆演称吴国王,任命徐温为大丞相,徐知诰(李昪)为
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其养子
徐知诰接掌了他的权力,以
大丞相,
齐王身份掌握杨吴实权。同年,扶吴主
杨溥称帝,但实权仍在徐知诰手中。徐知诰一方面对杨氏旧臣竭力怀柔,“高位重爵,推与宿旧”;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持自己的势力。大力招徕、
奖拔北来士人。大和三年(932年),徐知诰担任镇海、
宁国节度使,出镇金陵,并沿用当年徐温的做法,任命儿子徐景通(
李璟)为司徒、同平章事、知中外左右诸军事,将他留在广陵辅理朝政。
南唐立国
在杨吴后期,著名的北方人士如
韩熙载、
常梦锡、
马仁裕、王彦铸、高越、高远、
江文蔚等,都在此时聚集于徐氏身边。其次,江南一带的著名人士如
宋齐丘、
陈觉、
查文徽、
冯延巳、
冯延鲁、
边镐、
游简言、何敬涂等,也在此时由
徐知诰提拔起来。经过10年苦心经营,
徐知诰不仅完全获得了杨氏旧臣的支持,而且触合了北方人与江南人两大势力,所谓“羽翼大成,伸佐弥众”。最后徐知诰在辽
天显十二年(937年)废
吴王杨溥,登上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昪元。“上下顺从,人无异意”,“国中夷然无易姓之戚”。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
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
唐宪宗之子建王
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为
唐高祖、
唐太宗立庙,追尊父祖四代为皇帝,自言唐宪宗之子建王
李恪为四代祖,追尊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曾祖李超为孝平皇帝,庙号成宗;祖父李志为孝安皇帝,庙号惠宗;父亲李荣为孝德皇帝,庙号庆宗。改奉
徐温为义父,并对徐氏子孙大加封赏。改
金陵府为
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以金陵为国都,以原来的杨吴都城扬州为东都。南唐是十国里面积最大的政权,此时的南唐北面、西北面与中原政权以
淮河至
大别山一线为界;西面与楚相隔,长江沿岸有
蕲州、
黄州和
鄂州;南面隔南岭与
南汉分界,东南面,早期的南唐隔
武夷山与
闽国为邻;东面与东北面,在
苏州、
无锡一带与吴越国相望。
南唐立国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为
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甚至于当吴越国发生大火,宫室铠甲几乎烧尽,将领们纷纷建议乘机攻取,扫除后患之时,他仍然坚定地不施侵略,还让使者送金币前去慰问。同时结好
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
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同时,政府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在手工业方面,南唐的
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
制茶、造纸、
晒盐、造船、金银陶瓷、
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涌现出许多名产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
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
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
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南唐也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李昪设太学,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
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南唐的
社会文化之盛,在
五代十国甚至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
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军事方面,李昪坚持自守,为时机成熟攻时中原不受邻国牵制,因而不轻易与邻为衅。
开疆拓土
升元七年(943年),烈祖
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
李璟(916-961)即
南唐元宗,有保大、
中兴、交泰三个年号。这段时期南唐与吴越间战火频发,而吴越国的
军事行动往往与中原政权互相呼应。此时南唐的邻国闽也正在内战。
保大二年(944年)二月,闽将
连重遇、
朱文进弑杀其君
王延羲,朱文进自立为帝。李璟乘乱派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打闽的建州。在
建州称帝的
王延政听说南唐要入侵,派人欺骗福州守将说:“南唐军帮助我征讨逆贼。”福州百姓和守将们相信了他的话,于保大三年(945年)杀死朱文进等人向王延政归降,王延政恢复原先的国号闽,派侄子王继昌镇守
福州。
查文徽屯兵
建阳,福州守将
李仁达杀王继昌自称留后,
泉州守将
留从效也杀刺史黄绍颇,并送钱物给查文徽。
同年八月,查文徽乘胜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战败投降,闽国灭亡。李璟从闽的土地中分出
延平、剑浦、富沙三县设置剑州,迁王延政全家到金陵。以王延政为
饶州节度使、李仁达为福州节度使、留从效为
清源军节度使。南唐虽然灭了闽,但并未完全统治闽地,残余势力仍在。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原闽将
留从效驱逐南唐在泉、漳二州之驻军,占据该地,但仍向南唐称臣。
留从效及其后继者
陈洪进占有泉、漳二州直至
北宋建国之后。同年,
契丹攻陷
后晋京师,中原无主,而李璟正因
陈觉等疲兵东南,无暇北顾。
保大九年(951年),
楚国内乱,
楚王马希广被其兄
马希萼杀死,马希萼称臣于南唐,不久马希萼又被其弟
马希崇推翻废黜。这时中原处于
后汉、
后周朝代交替的混乱之季,李璟见有机可趁,派
皇甫晖出海、泗诸州招纳正相互混战的各路豪强武装和因战乱四散的流民从军。十月,南唐发兵灭
南楚,除南部数州为南汉乘机占有外,楚地全归南唐,这时南唐的幅员达到巅峰,据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大部或部分地区。但南
唐军还未站稳脚跟就在次年十月被楚将
刘言起兵击败,后刘言被其部下
周行逢和
王进逵杀死,周行逢及其子
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楚地得而复失。
退缩衰落
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北方
后周政权三度攻打南唐,南唐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局面。寿州一战,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周军势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李璟上表柴荣自请传位于太子弘冀,请划江为界,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同时,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纪年,去除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南唐自此一蹶不振,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洪州,称
南昌府。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驾崩,因其长子
李弘冀已亡,其六子
李煜(初名从嘉,937-978)继位,复都金陵。此时的南唐国内政治、
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经济上,自淮南战败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缴纳高额贡奉。
南唐原先地跨长江南北,江南北之间的经济有
互补性,如
江南乏盐,而江北产盐。而失去淮南后,南唐失去了重要的盐产地,自此要花巨资向中原政权买盐。财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权不得不加重赋税,以至怨声载道。南唐辖境之的人民对
李后主时期繁重的赋税记忆深刻,直到
北宋统一之后许多年,还在提起当年的南唐连鹅生双子、
柳树结絮都要课税。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乱。
随着新主登基,朝廷内部新一轮的
党争开始了。当宋军从周围步步紧逼时,南唐仍陷于周而复始的内争中,人心涣散。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不通晓政治,便把国政托付给做太子时的幕僚
张洎。
降号称臣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
陈洪进废
张汉思,自称留后,李煜就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以维持泉州对南唐的
隶属关系。七月,李煜奉诏入京面见
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请求罢除诏书的不名之礼(李煜继位后,尊奉宋廷,故宋对南唐的诏书不直呼李煜的名讳),改为直呼姓名,未得许可。
乾德二年(964年),任
韩熙载为
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主持
贡举;又命
徐铉主持复试。十一月,太祖遣
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献银二万两、金银
龙凤茶酒器数百件。
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
龚慎仪持诏书出使
南汉,相约臣服宋朝,龚慎仪至南汉,被扣留。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
汉阳,李煜非常恐惧,遣其弟
郑王李从善朝贡,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宋太祖同意,但扣留李从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军于
荆南建造战舰千艘,请求派人秘密焚烧北宋战船,李煜惧怕惹祸,没有批复。时国家形势紧迫,李煜忧心似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忧愁悲歌不已。
开宝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下“诏”改称“教”;改中书、
门下省为左、右
内史府,
尚书省改为司会府,
御史台改为
司宪府,翰林改为文馆,
枢密院改为光政院;降诸“王”为“公”,避讳宋朝,以示尊崇。元宗时,虽臣服后周,但金陵台殿皆设
鸱吻(殿脊的兽头);
乾德年间,宋朝使者到来,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后再复原;至此,遂撤去一应器物,不再使用。太祖晋封李从善为
泰宁军节度使,并在汴阳坊赏赐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
户部尚书冯延鲁为李从善所受封赐道谢,冯延鲁入
汴京,因病未能朝见宋太祖而返。
开宝六年(973年)夏,太祖遣
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北宋册封爵位,被拒。十月,内史舍人潘佑感于国运衰弱,上书极言劝谏
李平为
尚书令,
徐铉、张洎进言“李平妖言惑众,煽动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
潘佑在家中自杀,李平亦自缢狱中。
社稷归宋
北宋灭
南汉后,置南唐于三面包围之中。后主李煜为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
宋开宝七年(974年)九月,
赵匡胤以李煜拒命不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以
吴越王做为昪州东南面
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将
丁德裕监其军;中路
曹彬与都监
潘美率水陆军10万由
江陵(今湖北江陵)沿
长江东进;西路
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
都部署,牵制
湖口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后主李煜过于依赖长江天险,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机会。十月,宋军顺利渡过长江。采石、
秦淮河、
皖口三战,南唐屡战屡败,在长江中游的精锐兵力全部丧失。
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吴越军队攻陷金陵东面的门户
润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围之中,后主急召外地军队救援金陵。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
朱令赟率领的15万水军在
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孤城。而后主仍执意守城到底。围城之中的金陵,粮食乏,士气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
曹彬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
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
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国祚38年。
疆域
范围
南唐继承了
吴国的领地,并向南和西面有所扩展。五代晋汉时期,南唐拥有扬、楚、洲、滁、和、光、黄、舒、蕲、卢,寿、洵,泰、濠、通、润、常、寅、歙、鄂、升、池、饶、信、江、洪、抚、袁、古、虔、筠、建、汀、剑、漳、泉等36州。中主李璟时由于与周边各国多次兴兵。
保大三年(945年)灭
闽国,疆域扩展到福建西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灭楚后,疆土扩大到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即被逐回。中兴元年(958年),后周世宗率兵南下,南唐大败,被迫将长江以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并且称臣,南唐疆域遂缩减于长江以南。
区划
藩镇
李昪代吴之后,鉴于唐末和杨吴时期较为频繁出现的
方镇动乱和抗命朝廷的状况,遂继续保持了杨行密、徐温时期的保境安民的措施,进一步削弱武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同时李昪本人更是在统治集团中,大范围地启用文人,一些方镇的长官也由文人出任,从人事上消除唐末以来武人跋扈专权的影响。作为
地方行政制度,南唐实行
节度使制度,与中原政权一样,作为地方机构的节度使制以军镇为名,设置情况如次:
原来为唐制,南唐相沿的藩镇有:润州,
镇海军;宣州,宁国军;洪州,
镇南军。
杨吴时期始设,南唐沿用的有:江宁府,
健康军;江州,
奉化军;
抚州,
昭武军;
虔州,
百胜军。
南唐时期新设的有:楚州,
顺化军;泗州,
静淮军;
江阴县,
江阴军;
天长县,
建武军;寿州,
清淮军;濠州,
定远军;建州,
永安军(保大十四年,956年)改为
忠义军;泉州,
清源军;
当涂县,
雄远军(
后设新和州亦称该名);庐州,保信军;饶州,
永平军;
池州,
康化军。
政治
中央
南唐基本上承袭《
唐六典》设官立制模式,
三省六部构成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作为出令,封驳,执行的三权分立。尚书省设左右仆射各一人,为尚书省长官,掌全国政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分有侍郎、侍中、
员外郎。
李昪以杨吴丞相的身份篡权,因此特别惧怕宰相权重。李昪采取一系列巩固皇权、分割相权的措施,一是不使宰相任上时间太长,以防宰相权力过重。南唐在中央设置
枢密院,烈祖李昪时隶属于
门下省,到后主李煜时改名为“光政院”,军政、财政的大权全归枢密院,宰相不过虚位而已,形同虚设。除此之外,南唐统治者还适应临时需要,设置一些特殊机构以
处理机要政务。如
南唐元宗初年,设置“宣政院”于内廷;后主时,设置“
澄心堂”
掌机要大权。最后,烈祖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采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办法,以皇帝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地方
南唐的地方
行政区划以州县为主,以州领县,州长官为刺史,县长官为县令,县下设场,再细化为镇、乡;另沿唐制,以监管理盐务和铁务。
南唐初袭杨吴旧壤,保大三年(945年)南取王闽镡州、
建州等地,不久又灭楚,使南唐疆域大于杨吴,最强盛时达到三十六个州。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被后周取走江北的扬州、
雄州、海州、楚州、和州、滁州、泗州、
濠州、寿州、
庐州、泰州、
舒州、蕲州、黄州、光州,共十五州,六十多个县。实有两府二十一州三军。其中,雄州、剑州为南唐新置,
筠州为复置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江南地区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区,南唐后期则划江为守,
全在江南地区。
首都
南唐时期实行
两都制。杨吴时期,以扬州为都城,后以金陵为西都。南唐建立后,也采用两都制,改金陵府为江宁府,称西都,扬州仍为东部。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李璨割江北之地给后周以后,又升洪州治所南昌为南昌府,是为南都。
法律
李昪即位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立法活动。首先,升元元年(937年),李昪“诏狱讼未经本处立决者,毋得诣圈诉,丁丑改辞状司为清讼院”,“辞状司”的改名反映了这时候的南唐社会诉讼案件的繁多,同时也表明李昪对诉讼案件的重视。
升元三年(939年)七月丙午,李昪“命有司作《升元格》与吴令并行”,《升元格》的颁行,说明李昪对格的重视。格是依据制救拟定的法律文本。三年之后,升元六年(942年)秋九月庚寅,南唐“颁布《升元删定条》共三十卷。这里称“条”也应是指律、令、格、式等内容的统称,称“条”不称“律”,反映了李昪不因循守旧的立法思想。
军事
兵种
南唐虽然偏安江南,但长期以来宣称自己是唐朝的余胤,所以南唐的
军制也一直是模仿中原王朝和晚唐时期的模式,其基本编制和
后周相仿,也有中央
禁军、节度使
镇军和各地
乡兵之分。
南唐的
地方部队,也就是镇军和乡兵,也和周边各政权不同。南唐各州各县都有州县兵,分由刺史、
团练使、指挥使等官员统率。因此,南唐不存在
方镇军队,节度使统率的镇军,也就是州县兵。乡兵则类似于今民兵、后备役。
南唐
禁军一反包括后周在内的周边各国加强侍卫诸军的做法,它的六部禁军的战斗力反而比侍卫诸军强,其六部禁军的主要作用和
大唐时期的
神策军相似,负有宿卫和野战的双重任务。
兵制
禁军兵制,以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每厢应为两万五千人,厢最高长官为
都指挥使,有正副之分,厢之上设有番号军,每番号军设有左右两厢,番号军归中央统辖。南唐禁军往往冠以雄武﹑龙武﹑神武等名号。六军置有
统军、副统军、都
虞侯等将官,由于地位重要,其将领往往兼领节度使、
同平章事、
中书令、侍中等职官。大将军、将军设置较少。可以肯定的是,南唐大将军之职有虚设的情形,主要安置降主、勋臣,具有加官性质。左右厢各置都指挥使。
对外战争
经济
农业
唐末兵燹使淮南成为重灾区,扬州被坏尤为惨烈。昔日繁华都市,“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不仅城中,“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辐数百里,人烟断绝”。
在南唐经济发展中,随着农业
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
多种经营为辅的新格局在江苏地区逐渐形成。南方优良作物品种北上,蔚成大势。
江南地区是稻米之乡,光州、扬州、
泰州、楚州和泗州等地,南唐时已广种稻米,不仅产量提高,品种也得到改良,泰州的香粳就很有声名。北方传统优良品种南渐势头也有增无减。在江南地区,北方的小麦已普遍种植,出现了“极目青青垄麦齐”的景象。
桑树栽培遍及江淮,故有“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之谓。
茶叶的生产以光州、扬州、常州和润州的茶园闻名于当时。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阳羡茶”向为江淮名品,早在
三国孙吴时代就驰名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后来又有“阳羡
贡茶”,“
毗陵茶”,“
阳羡紫笋”和“晋陵
紫笋”等称谓。
唐肃宗年间,列“
阳羡紫笋”(阳羡紫笋因鲜芽色紫形似笋而得名)为进贡珍品,
茶圣陆羽认为“
淮南茶,光州上”,阳羡茶“芳香冠世产”,可为贡品。常州刺史
李栖筠采纳了他的建议,即在鼋画溪旁造起
茶舍,每年采制茶叶万两进贡,品饮阳羡茶成为风行的时尚。南唐时“阳羡茶”依旧为名茶,后随着产茶区域的南移,产于建州的京铤茶渐渐取而代之,成为贡品,朝廷方罢“
阳羡茶”。
在南方国家中,南唐对于农业的开发最具力度。其时,南唐皇家府库充盈,“凡积兵器,缗帛七百余万”。国家农桑之盛,前所未有,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南北无出其右者。在正确的政策之后,兴修水利对于地处
江淮流域的南唐政权,是开发南方,改善生存环境和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第一要项。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模式的渐渐成型,标志农业
经济重心南移新格局在江苏区域形成,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渐渐这才显示出新鲜的活力。
江南农业在商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使南方较早地出现了
农业商品化似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商品化的植入,才使南方农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较高的平台。
手工业
杨吴时以纺织品输税,极大地刺激了纺织品生产,及至南唐,盛况空前。润州的方纹绫,水波绫,技术高超。民间机杼普及,织工无数。不少人技术过人,不仅在南唐境内做工,而且在邻国也有分布。润州的锦工享有盛名,润州人徐绾在杭州发动叛乱,城中有三百余锦工,全是润州人,
钱镠长子元瑛恐怕他们参与徐绾叛乱,宣布“王令百工悉免工作”。南唐官府里设有作坊,品种众多,数量也很大。
升元初,许文武百僚观内藏,随意取金帛,尽重载而去。可见国库藏量之巨。对封官的奖赏,也多奖励帛品。
监察御史张宪上书,李煜“赐帛三十段,以旌敢言”。
纺织业不仅是一种手工业品种,而且是
国家管理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南唐升元三年(939年)诏书规定,“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李煜崇佛,施事寺院亦多丝帛,可见南唐
丝织品的富余存量。
淮南扬州和楚州是古代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
江都、
海陵著名,楚州以
盐城、
涟水产量最大。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国盐业
集散中心,唐代已有“
扬一益二”的说法。南唐立国后,以盐业为重要资本,制盐业成为江淮社会经济的大宗。南唐
升元元年(937年),南唐改置泰州,置
海陵监,加强了对盐业的管理。又在楚州设置盐城监,“管
盐亭百二十三”。至
北宋统一,盐城“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淮南盐利在南唐统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致
后周南征取得南唐淮南数州后,南唐盐场尽失,经济遭到沉重阻遏。
李璟上表称愿意“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岁输
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盐南属”,周世宗“不许”,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唐,周世宗同意“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从此,盐业成为后周政权牢牢节制南唐的一个经济筹码。
南唐地处江淮水乡,湖泊纵横,
造船业十分发达。唐朝后期,官府的造船业由于管理不力渐渐萎缩。杨吴与南唐时期,扬州、金陵等地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官府设置造船工场,建造各类船只。
濒江临淮的地理环境,使生活视野渐渐开阔的人们扩大了生活范围,商品经济萌芽后,日常商旅贸易,生产生活需要船只开辟水路交通。比如南唐与契丹进行海上贸易。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契丹“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交易规模如此之大,若在陆路阻断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的船只运输可以推知;二是随着
漕运特别是盐业的发展,造船业重新出现兴盛的局面,沿海
盐场的成品盐,都要输送到集散地,船只是首选的运输器具;三是出于战事的需要,直接促使南唐造船业兴旺起来。后周在大梁设立造船基地,南唐面临战争威胁,加紧了造船竞赛,既能建造硕大无比的战船巨舰,又能建造短小灵敏的侦察轻舟。从周
显德三年(956年)到显德五年(958年),双方水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较量,从文献里屡见不鲜的“
皮船”,“橐船”等名称里,可以想见当时双方造船业的发达程度;四是出于外交航海的需要。由于南北交通的阻断,南唐不得不寻求向外发展。譬如南唐与
契丹交好,就是为了对付中原政权开辟了
海上航路。又如出于军事考虑从
占城进口“
猛火油”,再将此油运送到契丹,没有巨大的运输船只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南唐还与
新罗、
高丽、
大食等国家保持联系,如此航程也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做保证。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
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
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
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江苏地区濒江临海的优势,使南唐统治时期的手工业既有十分浓重的区域色彩。
宜兴归迳一带发现的晚唐五代
青瓷窑址,反映江南一带的制瓷业,无论胎质,釉色,造型还是文饰,都别具一格。南唐扬州蜀岗茶,常州
紫笋茶闻名于世,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制茶业在南唐兴盛起来,南唐仅官府就有茶叶坊38处之多,专门生产高级茶品,供皇家和贵族使用。民间制茶作坊更多,境内私茶作坊有1000多处。南唐的造纸业中心在
皖南,但据《
江南通志》记载,当时
六合县曾设立“纸务”,今六合浮桥南一带尚呼为“纸房”。由于李煜钟好宣纸,在池,歙二郡和金陵都有专门机构造澄心堂纸亦是可能的。有人从民间传说考证,宣纸中的“白鹿”品种,就是在南京制造的,这种纸即是为了纪念一位从
宣城到金陵造纸名叫白鹿的青年而命名。
另外,扬州、润州的
金银器和铜器制造堪称典范,据传李煜特命工匠打造高达六尺金莲,令宫女
窅娘立于莲上,缠足翩翩而舞。
商业
在相对分割狭小的空间里,各国特别是南方各国国用严重不足,因此普遍重视招徕商贾、经营商利,征收商税,以充军国用度,
商品交换空前活跃。在江南农业和各种
经济行为商品化过程中,
城市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逐渐淡化,经济功能渐渐增强。
南唐自然条件的多样化,带来了物产的丰富性,而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使南唐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商茂的中心。南唐与中原划淮河为界,双方贸易活动多通过寿州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是茶和帛,主要换取羊和
马匹。
海外贸易是南唐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是重要的港口,从这里出口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
占城、新罗、高丽,远至大食等地。各地的消费品也从海外输入南唐。在
太常博士陈致雍的《奏番国使朝见仪状》中,提到了“占城国献驯象”;“元宗时,海国进象数头,皆能拜舞山呼”。商业活动给南唐带来了充足的社会财富,直接拉动了经济发展,《钓矶立谈》说“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丰采”,并非溢美之辞。反映在政治上,南唐成为在
十国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方大国。
货币
李昪称帝,国号为大齐时,曾铸造过“
大齐通宝”,钱币界一度认为是唐末
黄巢起义时铸造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李昪铸造更准确。其子李璟造“
保大元宝”钱,后铸“
永通泉货”当十钱,此外还铸有“
开元通宝”、“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等。
人口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唐中后期财赋主要供给地,
经济基础较好,人口本来就不稀,所以户口增长的幅度不可能有惊人的变化。南唐户数能达1033617户。极胜之时,人口约500万。
科技
南唐升元年间对
丹阳练湖的整修,是一项重大
水利科技工程,向为
水利史所重。唐末兵乱之后,练湖年久失修,至南唐几无灌溉之力。丹阳县令吕延桢主持疏浚整治练湖工程,“筑塞环岸,疏凿
斗门”,使练湖恢复了水利功能。多雨时节,可汲纳四十八派之水;旱季可溉周围
诸县,又灌注
江南河,“使命商旅,舟船往来,免役牛牵”。从地域政治上看,江苏东部当时处于
吴越国统治范围,但吴越对今江苏太湖地区的水利整修,得益于南唐与之共同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南唐政策间接使然。时吴越于重要水利工程处置“撩浅军”,“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
吴淞江,一路自急水
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
文化
文教
杨吴时期的
社会风气就由尚武向文治转变。南唐建立之后,延续了杨吴尚文的社会风气。南唐三代国主本身都喜好文艺,具有极高的
文化素养,而且礼遇文士,倡导文治,推行了一系列发展
文化事业的政策。在文教方面兴建学校,鼓励
私学,倡导学风和推行
儒学教育;倡导文学和艺术;搜集、整理文献图籍和编撰典籍;实行科举取士,大力招揽人才,重用文士。
诗词
诗词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
韦庄、
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
赵崇祚等收入《
花间集》;南唐有
冯延巳、中主
李璟、后主
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
南唐二主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
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
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绘画
南唐的
董源、
巨然、
徐熙等人为著名画家。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与西蜀的
黄筌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
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的谚语,形容两人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
顾闳中所画《
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宗教
南唐统治者提倡和崇信佛教、道教。南唐
文化政策是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好文尚士和儒、道、佛兼容也是南唐文化政策的特点。
社会
生活
南唐的城市
社会生活十分丰富。金陵、扬州、润州等成为中国古代较早感受近代氛围的区域城市先驱。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产物,金陵、扬州等江淮城市的兴起虽历史久远,但在长期发展中由于缺少突变的基因,发展速度相当缓慢。究其原因,是城市商品化的程度远远不足以推进城市的脱胎换骨。
新型的经商场所不断出现,
商品交易多方位化的趋势,延展了商业时空。金陵、扬州、润州等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商业市场。金陵城内的坊市多集中在城南地区。坊均为
手工业作坊集中地,所谓银行,就是
金银器加工场,花行是专门制作装饰用花的地方。随着交换量的增加,一些自发的新的
经营场所开始形成。不但城市里商业繁荣,农村里也有很多商机。
草市,圩场很是兴旺,不少圩市升为县或者置为镇,如新置
海陵东洲镇,
清江,海陵,
如皋等升为县,
泰州则升为州,成为
江北重镇。说明
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向沿江乡间集镇转移,具有了一定的广度,成为城市商品经济的扩展与补充。
各类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外延,商品萌芽基础的系统化,从较高的经济平台上为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服务行业进一步细化,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了城市的功能与活力。
阶层
南唐
重商及商业的活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富商阶层,他们甚至与士大夫共同执掌国运,开历代风气之先。南唐开国元老
周宗,“既阜于家财而贩易,每自淮上通商,以市中国羊马”,成为政客与富商双料货。其交易规模巨大,闻于中原。商人与士大夫比肩于南唐的社会生活中,并对国家施加影响,南唐以往见载不多。
城市特殊消费群体的出现,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庞大的阶级基础。江淮古代城市的居民主要是官员及其家属、军队、部分商贾、城市
手工业者等,随着南唐在金陵建都,随着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渐,一大批皇家政要及其家属,经营盐,茶暴发的富豪,北方南下的士大夫,文人墨客以及妓女等成为金陵及其周边
中心城市新的消费阶层,他们人数众多,其生活状态影响着城市的消费习惯,对江淮区域的
城市经济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儒风
南唐典章健全,“六经臻备,诸史条集,古书名画,辐辏绛帷;俊杰通儒,不远千里而家至户到,咸慕置书,经籍道开,文武并驾。暨
升元受命,王业赫然,称明文武,莫我歧及”。可见儒风洋溢,已成气候。在南唐,几乎无士不儒,大凡儒者又各具个性,“如
韩熙载之不羁,
江文蔚之高才,
徐锴之典瞻,高越之华藻,
潘佑之清逸,
皆能擅价于一时;而
徐铉、
汤悦工部员外郎、判
太常寺,以议葬礼。烈祖李昪山陵制度,皆由江文蔚等裁定。徐锴与韩熙载同为南唐诗文大家,
陆游称两人为”江左
辞宗”。与其兄徐铉”其文相轧,议者方晋之二
陆云“,而与后主”互为贲饰,儒者荣之“。这些名士与汤悦、张洎、刘洞、
史虚白、
江为、汪台符、
伍乔、康仁杰、周彬、夏宝松等,都为当世所重,饮誉南北,为中原及其他九国所仰止。
外交
与南方诸国家
南唐与
南汉、
吴越、
马楚和
后蜀等国之间也有交易往来,商人的足迹遍布周边国家。开宝四年(971年)冬,宋在
荆南建造战舰,在当地做生意的南唐商人发现后,“上密事,请往江陵窃烧皇朝战舰,国主惧事泄,不听,商人遁去”。
与契丹
南唐与
契丹的贸易主要通过海上进行,以羊马等
牲畜为主,也有
军用物资如猛火油。“当时,契丹已灭掉
东北地区的
渤海国,南唐与契丹之间的海上交往,走的应是从东海
长江口北上,越过
山东半岛,直达
辽东半岛南端的南北沿海传统海路”。
帝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