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 痛风性肾病在西方国家常见,国内以北方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发病率高。
疾病简介
痛风性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痛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
蛋白尿、水肿、
夜尿、高血压、血、尿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 痛风性肾病在西方国家常见,国内以北方多见,无明显的季节性,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发病率高。男女之比为9:1,85%为中老年人。
尿酸性肾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控制高尿酸血症和保护
肾功能),肾脏病变可减轻或停止发展。
病理生理
尿酸性肾病(
痛风肾病)即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增高达到过饱和状态,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病变。
尿酸性肾病组织学特征性表现为
肾间质和
肾小管内出现尿酸盐沉积,可见双折光的针状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造成其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导致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管萎缩 、管腔闭塞、
间质纤维化,进而
肾单位毁损。在
集合管形成的微小钙化可使集合管扩张,并易引发
继发性细菌感染。
本病分为原发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的基本属
遗传性,但
遗传方式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显示
原发性痛风与肥胖、
原发性高血压、
血脂异常、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则多见于下列3种情况:①
细胞增殖性疾病,如: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瘤、
红细胞增多症;②细胞过量破坏:溶血、烧伤外伤、
化疗、
放疗、过量运动;③
肾衰竭、
酮症酸中毒、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药物、毒物导致肾脏清除尿酸盐减少;④外因性:高嘌呤饮食、过量饮酒等。
尿酸性肾病在
欧美国家发病率约为0.3%,欧洲透析移植协会报道终末期
肾衰由痛风所致者占0.6~1.%。近年来,我国人民因饮食中蛋白及富含嘌呤成分的食物摄入量增加,使痛风发病率增高。痛风多见于肥胖、喜肉食及酗酒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发作的
平均年龄为45岁,而痛风肾病的发生多在患痛风10年以上。
发病原因
引起尿酸肾病与痛风肾病的病因是血和(或)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使尿酸浓度增高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酶基因突变,如
次黄嘌呤-
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酶缺乏;
(2)
获得性因素:骨髓增生异常、高嘌呤摄取、
过度肥胖和
高三酰甘油血症、饮食果糖含量过高饮料酒精含量过高运动。尿酸是
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是三氧化嘌呤,主要由
细胞代谢分解的
核酸和其他
嘌呤类化合物,食物中嘌呤经酶的分解产生尿酸,内源性尿酸生成过多的原因中以次
黄嘌呤、鸟嘌呤核糖
转换酶(
HGPRT)活性下降,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
PRPP)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酶(XO)活性升高最重要。HGPRT缺乏时次黄嘌呤鸟嘌呤不能生成相应的
核苷酸,体内次黄嘌呤大量转变为尿酸。PRPP
合成酶活性升高可提高细胞内PRPP,它是嘌呤转化为尿酸一个
关键酶最终使尿酸生成增加。XO使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和黄嘌呤生成尿酸。
2、尿酸排泄减少:
(1)遗传因素:尿酸排泄或排泄分数减少;
(2)获得性因素:药物,如
噻嗪类利尿药、
水杨酸盐代谢产物如
乳酸、酮体、
血管紧张素和
加压素、血浆容量减少、高血压和过度肥胖。尿酸在体内没有
生理功能,在生理状态下尿酸2/3~3/4由肾脏排出,其余由肠道排出,由肠
黏膜细胞泌入
肠腔。
肠道细菌含有
尿酸酶,将其分解为水和氨,所以在粪便中排出的不是尿酸。当
肾功能不全时从肠道排出的略有增多,从
肾小球滤过的尿酸几乎全部由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尿液中尿酸由
肾小管曲部分泌,近已证实
肾小管分泌尿酸而肾小管可再次重吸收。
肾脏排泄是调节血尿酸浓度的重要部分,影响肾脏排泄尿酸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有健全的肾单位的代偿,尿酸浓度上升不显著,与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不一致,当GFR<10ml/min方产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由于
近曲小管对钠的处理功能受损或早期肾血管病变致肾小管尿酸
排泄障碍引起高尿酸血症。
(2)
血容量减少时如限制钠盐摄入,
利尿药使用和
多尿则尿酸
清除率降低。当
血容量减少,尿流速低于1ml/min使尿酸在
近端肾小管S3段内蓄积超过肾小管周围
毛细血管中的浓度,可出现返回弥散(back-
diffusion)现象。相反,钠盐负荷、
抗利尿激素分泌使血容量增加,尿酸清除率上升
(3)
有机酸影响肾小管对
尿酸的排泄:有机酸从体内排出需借助于肾小管
阴离子泵,此时和尿酸进行竞争;或由于有机酸积聚于
近端肾小管使其
代谢障碍限制了尿酸的分泌。有机酸增多见于
酒精中毒、
剧烈运动乳酸堆积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
代谢失调。
(4)利尿药抗
结核药、
阿司匹林、
儿茶酚胺等均能影响对
尿酸的排泄:利尿药物减少
肾小管对尿酸分泌还是增加其重吸收目前还不清楚。
抗结核药物如
乙胺丁醇和
吡嗪酰胺均能抑制
肾小管分泌尿酸。阿司匹林小剂量抑制肾小管分泌
尿酸,当剂量增加到2~3g时可以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起清除尿酸的作用儿茶酚胺影响
肾血流量减少了尿酸的作用
(5)铅可抑制肾小管对
尿酸的分泌:
慢性铅中毒尿酸清除率减退较
肌酐清除率减退为明显。
体内尿酸维持着一个动态平衡,总的尿酸池贮存尿酸1200mg,每天有600~900mg进行交换,每天产生750mg,由肠道分解100~365mg,尿液排出500~1000mg。每天摄入含嘌呤或核苷酸食物,通过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水平。如将正常饮食变为无嘌呤饮食,血尿酸仅下降59.5μ
mol/L(1mg/dl),因而饮食不是产生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目前采用的尿酸酶方法检查正常值男性150~380/μmol/L(2.4~6.4mg/dl),女性100~300/μmol/L(1.6~4.8mg/dl)。女性血尿酸水平较男性低的原因可能和妇女
雌激素水平或
口服避孕药有关。
绝经期后女性血尿酸水平和男性相似。体液中98%的尿酸以钠盐形式存在,在37℃、pH为7.4
生理条件下尿酸最大溶解度为380μmol/L(6.4mg/dl)。因此不论男性或女性当血清尿酸值>416/μmol/L(7mg/dl)称为高尿酸血症。
发病机制
由于尿酸在pH为7.4的环境中95%的尿酸分子以离子形式即尿酸盐离子存在,因此血浆、肾小球滤过液或肾间质中的尿酸是尿酸盐离子。在
远端小管的低pH环境中,绝大部分尿酸以非离子形式出现。当尿液浓缩和pH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无定形的尿酸
晶体沉积出现于远端小管或集合管管腔由于逆流倍增机制,
肾皮质和
髓质间存在尿酸盐梯度,在有足够尿酸盐浓缩的髓质,尿酸形成单盐-水化合物或尿酸盐结晶形态是
针形的即引起以
痛风石为特征的巨细胞反应
X线研究已证实肾脏内存在两种结晶:1.针形的尿酸单盐-水化合物结晶,出现在
肾髓质,能引起显微痛风石反应。2.
尿酸结晶,显微镜下为无定形物质出现在小管管腔,能引起小管阻塞和急性肾功能减退。
已观察到小管细胞与
尿酸盐或尿酸晶体发生作用,其部分作用是吸收小管腔内晶体有些
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晶体实际上能通过
上皮细胞进入肾间质。按照这些研究结果,尿酸盐或尿酸晶体能形成病灶核,导致显微
痛风石形成同时使用尿酸酶
抑制剂、
草酸和尿酸负荷所做的
动物实验,肯定了临床所观察到的肾脏尿酸过量排泄能导致肾内晶体沉积而引起肾损害。
临床表现
痛风肾的临床表现早期可有显着的高血压和
氮质血症,在病程中有25%病人会夹杂
尿路感染,一般来说痛风肾多在不知不觉中发病,而且进展很缓慢,常经历10~20年才发生肾衰。还有约20%的病人并发尿酸性
结石,可出现
肾绞痛、
血尿或尿中排出尿酸石。
中期痛风性肾病:进入此期的病人
尿常规检查已有明显改变,蛋白尿变为持续性,尚可发现
红细胞或者管型。病人可出现轻度
浮肿及
低蛋白血症。部分病人可有血压高、
腰酸、乏力、
头昏、
头痛等症状。如果作有关的
肾功能检查(
肌酐清除率、
酚红排泄试验、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等),则可发现有轻至中度肾功能减退,但血中
尿素氮与肌酐尚不会有明显升高。所以,
肾炎病人了解“痛风肾的早期有哪些症状”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晚期痛风性肾病:浮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等更加明显,并可出现
贫血。最突出的表现是肾功能不全的加重,尿量逐渐减少,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出现明显的氮质血症。最后发展为
尿毒症、
肾功能衰竭,只能依靠
人工肾维持生命。
疾病预防
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肾损害,所以对待痛风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必须有预防痛风肾损害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痛风的复发,防止痛风肾损害的发生。
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一组由
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
血尿酸含量增高为特征的疾病。其
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或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中尿酸盐沉积而引起这些器官的损害和
痛风石的形成。本病起病隐匿或急骤,病程长,尚不能根治。痛风虽可见于各种年龄,但男性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于绝经期后,男女之比为20∶1,不少患者有痛风
家族史。
痛风是
嘌呤代谢失调所致的疾病,嘌呤代谢失调而致
血清尿酸增高是痛风发病的病理基础。造成血尿酸升高的原因有三:1.体内嘌呤分泌代谢,即
内源性尿酸生产过多;2.高嘌呤食物的
分解代谢,即
外源性尿酸摄入过多,如食入过量富含嘌呤的食物(内脏、鱼、
瘦肉、
豆类等);3.肾脏排泄尿酸能力降低。中医学认为,痛风的病因
病机是在
气血亏虚、
阴阳失调情况下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日久痰浊淤血互结,痹阻经络、血脉而致。
痛风肾损害是怎样发生的:痛风肾损害主要表现为痛风性
肾病、
急性肾功能衰竭和
尿路结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尿酸盐结晶在
肾小管及肾间质沉积,并引起
炎症反应,或尿酸结晶沉积在集合管、
肾盂或
输尿管,尿路阻塞,引起
尿潴留而造成肾病。要防止尿酸结晶在肾脏沉积造成的肾损害,关键在于控制高尿酸血症。临床所见历时较久的痛风病人,约1/3有肾损害,所以对待痛风患者,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必须有预防痛风肾损害的意识,辨证辨病相结合,加强痛风发作间隙期及慢性期的治疗,降低血尿酸水平,并碱化尿液使尿酸水平下降,减少痛风的复发,防止痛风肾损害的发生。
如何预防
痛风肾损害:除严格遵守痛风病人的膳食原则、增加饮水量、碱化尿液等措施之外,加强清热利尿,
通淋消石,对消除因尿酸盐沉积于
肾小管及
肾间质引起的
炎症反应和因尿酸结晶沉积引起的尿路阻塞有一定的
治疗作用。临床常酌情选加金钱草、海金沙、
鸡内金、石韦、瞿麦、
生薏苡仁、车前子、木通、大黄、泽泻、滑石等。此外,用车前草、
玉米须、薏苡仁煲水代茶频频饮用,亦可促进尿酸排泄。由于痛风病主要是由于先天
禀赋不足,脾
肾功能失调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慢性期强调用
补法,长期加强对肝脾肾的调补,或养肝补肾,或温肾健脾,或
健脾益气,增强肝脾肾的功能十分重要,常以
独活寄生汤、
左归饮、
右归丸、
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治疗,临床
实践证明有降低血尿酸作用的中药也常配合使用。
饮食注意
1、低
嘌呤饮食:平时采用
低嘌呤饮食。宜选含嘌呤低的食物,如面粉、洋葱、水果、牛奶、鸡蛋等;禁用含
高嘌呤食物,如
动物内脏、大脑和各种肉汤、
肉汁、
沙丁鱼、
凤尾鱼、
鲭鱼、小虾、
扁豆、黄豆及菌
藻类;
粗粮、
菠菜、
花菜、
蕈类、扁豆、禽畜肉类等食物含嘌呤,应谨慎选择。
2、多饮水:每天的饮水量应达到2500~3000毫升,多吃含水分多的水果和食品,通过增加
尿量来帮助肾脏排出
尿酸,减轻尿酸对肾脏的损害。
3、限盐:限制钠盐,以每天2~5克为宜。
4、多吃
碱性食物:蔬菜、水果属碱性食物,
碱性环境能提高尿酸盐
溶解度,且这类物质富含
维生素C,能促进组织内尿酸盐溶解,有利于尿酸排出。一般每天进食蔬菜1千克(含嘌呤的蔬菜应避免),水果4~5次。
5、禁用刺激性食品:禁用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过去曾认为,
痛风患者应禁服茶叶,但现在认为,这些物质在体内代谢并不产生尿酸盐,也不存在
痛风石沉积,故可适量选用。
治痛风性肾病吃什么好?
积极合理的治疗配合有效地食疗方法,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百合汤
百合20~30g,
煎汤或蒸熟食,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功效:
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百合含有
秋水仙碱等成分,对
痛风性关节炎有防治作用。
百合20g,
车前子30g,煎水约500ml,加蜜一勺,调匀服,每日1剂。功效:
补肺益气,健脾利尿。
车前促进尿酸排出,可防止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赤小豆50g,薏苡仁50g,熬粥服,每日1剂。功效:补益脾胃,利尿渗湿。有促进尿酸排出作用。
土茯苓30g,
粳米50g,先将土茯苓煎成药液,再入粳米熬成
稀饭,每日1剂,可经常服用。功用:
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
山慈菇5g,煎水,加蜂蜜一勺,调匀服,每日1剂。功用:解毒
化痰,散结消肿。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成分,适用于
湿热型急性痛风肾
发作期。
桃仁15g,粳米150g。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再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功用: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适用于瘀血
痰浊痹阻型痛风肾。
萝卜250g,
柏子仁30g。萝卜洗净切丝,用
植物油煸炒后,加入柏子仁及清水500ml,同煮至熟,酌加食盐即可。功用:
养心安神,利尿渗湿。
常服可预防痛风发作。
防风10g,薏苡仁30g。
水煮至米熟,每日1剂,连服1周。功用:清热祛风
行痹。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