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江南大学(1947-1952)是由中国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在无锡发起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解放前后著名的私立大学,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并称为解放前“江苏四大高校”,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工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成立之初
爱国实业家
荣德生,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不忘造福桑梓,兴学育才。他认为“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而人才的造就,端赖学校之培育,故兴学实为建设之本。”倡议以振兴和恢复国家文化和经济,以发展工农业、推进国家工业化、培育高级人才为宗旨,聚集办实业之所得,并无私地提供他的房产园林,创办大学。1946年冬,荣德生的三儿子荣一心秉承父亲旨意,着手筹建私立江南大学(简称私立江大或江大,下同)。1947年,荣德生出资兴办私立江南大学。当年,私立江南大学是无锡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
1947年7月,私立江南大学筹备处成立,决议设立文、农、理工三学院。8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立案。校董事会借无锡北塘申茂新办事处为办公地址。董事会由
吴稚晖、
戴季陶、
荣德生、
薛明剑、
荣鸿元、荣鸿三、李国伟、乐幻智、
章渊若、荣尔仁、荣一心等组成,
吴稚晖任董事长,
戴季陶、荣德生为副董事长(荣德生后改任董事长)。8月14日,聘钱穆为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韩雁门为教授兼农学院院长。8月15日,在上海与无锡的报纸上,刊登招生广告。8月23日,聘唐君毅为教授兼教务长。9月10日,召开第一届董事会议,吴稚晖、荣德生、薛明剑、荣鸿元、荣鸿三、乐幻智、章渊若、荣尔仁、荣一心等董事出席,决议推选
章渊若为江南大学校长。9月11日,录取新生发榜,本届正、备取新生328人。9月20日,聘韩雁门兼任训导长,在教务长未到任前兼教务长职务。9月23日,聘钱清廉为教授兼秘书长。10月12日,聘
王庸教授兼任图书馆主任。学校领导班子基本完备。10月27日上午十时,江大在荣巷大礼堂举行首届开学典礼,由校董会副董事长荣德生主持,荣德生亲临主持并发表讲话,指明创办江大的目的在于“造就人才,为国效用”。各界来宾、各报记者及全体学生四百余人出席。同日召开第一次教务会议,通过教务规则八种,并商定各院系课程应由各院院务会议商定后,交教务会议通过办理。初在荣巷原公益铁工厂、荣德生家宅、梅园3处设临时校舍,临时校址设在无锡西乡荣巷的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内。荣德生曾经说过,“在湖滨办大学最为理想”,这是他在1916年与吴稚晖一起游览太湖时提出来的。1948年春,位于
太湖之滨风景秀丽的后湾山上的新校舍落成,遂迁入。按着荣德生“教育贵在实学”、办大学“要在实用门径上着想,使学有所用”的指导思想,私立江大分设“三院九系”: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史地、经济(后改名为工业管理)四系,理工学院设数理、机电工程、化学工程三系、农学院设农艺、农产品制造(后改名为食品工业系)二系,学制均为四年制本科。1948年7月,为适应荣氏集团众多面粉企业面粉生产发展得需要,学校增设三年制面粉专修科,这也是中国高等学校中的首创专业。
要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教师是关键。私立江大初创时,就不惜重金聘请了一批社会知名人士和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主持校政或任教。如聘请
辛亥革命元老、古文学家、书法家
吴稚晖为首任校董事会董事长,荣德生自己任副董事长。聘请中国电机工程界的老前辈
顾惟精任副校长兼理工学院院长,著名的国史学家钱穆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农学家韩雁门任农学院院长,教务长前有唐君毅,后为
骆美轮,总务长是陆仁寿。教授阵容有:物理学家周同庆,化学家张泽尧等,物理教育家
朱正元,古典文学家
朱东润等,食品工业专家
朱宝镛,英语教授
张云谷等,经济系改为工业管理系后更是专家集中,还聘谓了数学家
金圣一、
樊映川任教,体育方面则有中国体坛老将陈陵等等。
发展壮大
1947年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此亦为现今
江南大学校训),以“砥砺德行、发扬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创了民办高校学习的典范。江大创办时,预计耗资老法币200亿元,超过同时兴建的开源机器厂投资的22%。办学之初,学校校址设在无锡荣巷荣宅和当时的公益中学,同时规划新校址于太湖边后湾山。1947年9月17口新校舍工程由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建开工。第一期工程包括:教学大楼、男生宿舍、饭厅等三幢主体工程,工程价法币65亿元。第二期工程包括:女生宿舍、机械、电机实习工场等,约10亿元。占地先期52.2亩,后期增36.3亩,共计在后湾山占地88.5亩。
1948年,钱穆受聘担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48年4月19日,校长章渊若旧疾复发,经第七次校政会议议决给假三个月,以资修养。聘顾惟精为副校长,即日视事,处理校务。从江南大学筹办,章渊若便参与其事,直到次年因病去职,执掌江大校政虽仅一年,然其开拓擘划之功,既深且巨。江南大学首任校长
章渊若,是以法政学专家出而为江南大学校长的,他之前也有执掌高校校政之经历。
私立江南大学建校之初,荣一心参与主持校政,校政委员会制定了《私立江南大学组织大纲》。1948年12月荣一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1949年1月,学校经费困难,学生代表徐绍鉴、范为霖、杨钧泰、江之光等先后分别拜访荣德生、薛明剑、郑翔德请求维持学校办学。之后,又去上海拜访荣毅仁,荣毅仁恳切表示,一定筹措经费,春节后按时开学。2月校董会作出决定,由荣毅仁、
钱孙卿、乐幻智三位校董,会同学校三院院长及教务、训导、总务三长,组成校政委员会;1949年2月荣毅仁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沈立人为副主任委员。根据校董会决议,校政委员会制定了《校董事会章程》《校政委员会简则》《教员服务规程》《职员服务规程》《教务规则》《训导规则》《导师制实施细则》《学生课外作业竞赛》《学生担任团体职务规则》《清寒学生免费暂行办法》《勤工助学办法》等规章制度,对规范办学、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4月,苏南解放。5月2日,苏南行政公署及无锡市军事管理委员会特派军代表吴谔、沙荣生接管私立江南大学。学校在苏南行政公署文教处的领导下,贯彻党对私立学校实行的“积极维持、逐步改造”方针,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6月11日苏南行政公署刘季平副主任到校讲话,就私立江南大学前途、学费、改造教育三个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坚定了学校领导的办学决心和师生员工对学校前途的信心。7月校董会改组,由荣德生任董事长,
钱孙卿、荣毅仁任副董事长,吴中一、汪君良、陈品山、秦德芳、荣鄂生、郑翔德、顾毓琅等7人为董事。
为了推行学校的民主管理,1949年10月4日,接苏南行署指令,核定荣毅仁、沈立人、诸祖耿、顾惟精、张泽尧、
朱正元、吴愕和学生代表杨钧泰、蒋凌域为校务委员会委员。荣毅仁为主任委员,沈立人为副主任委员。同时核准诸祖耿、沈礼容、杨晨、吴功贤、张缅新、杨倩志和学生代表徐柏年组成学校师生和辅导委员会,诸祖耿为主任委员。1950年1月,苏南行署核准杨钧泰、马天元两位学生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开学后,学校开展了清寒助学运动。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共捐助1593个折实单位(其中学生捐助46个单位),申请到助学金的学生有60人之多。
1950年,上海“二六”轰炸后,荣氏企业各厂一度陷于停工,学校经费不能按时发下,校内人心浮动。经荣毅仁多方筹措,并在苏南行政公署文教处的领导和帮助下,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共渡难关。不久,全国财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经费基本得到保证,学校遂趋稳定。同年7月,苏南行署文教处召开“江大问题协商会议”。会上,荣毅仁表示不再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一职,将以校董资格协助校务,在企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校董会将每月补助学校经费1800个上海折实单位,校务请沈立人全责处理。随后,校董会聘沈立人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正元为副主任委员。8月,学校在无锡、上海、南京、杭州四地招收新生,报名者813人,录取者中有227人报到入学。9月,苏南行署文教处派宋云到学校,协助推进校务。同月,经苏南行署批准,成立校务委员会。沈立人为主任委员,毕仲翰为副主任委员,荘智焕、张泽尧、朱宝镛等14位教职员工代表和
邓鸿勋等3名学生代表为委员。11月,江南大学科学图书出版社成立,汤心济任主任秘书。1951年4月,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学校领导体制改为校长制,聘沈立人为校长。
1950年7月28日,
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问题的决定》明确“全国高等学校以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统一领导为原则”,并委托各大行政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管理。根据这一决定,江苏省高等学校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直接领导管理。
私立江南大学管理严格,校风良好。师资力量堪称群英毕至、名师云集,任课教师均由学有成就、治学严谨或海外学成归国、享有盛誉的学界精英担纲。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应邀来大学任院长,荣伊仁、荣毅仁先生先后主持校政;钱穆应荣德生之邀出任私立江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并兼历史系主任,还有唐君毅、
牟宗三、诸祖荫等教授;农学院由韩雁门先生担任院长,国立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食品工程教授
秦含章受聘兼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及农产制造系主任;任课的有金善宝、郭守纯、秦会斋诸教授;理工学院院长是
顾惟精教授,教师中有吴大雄、金宝光、张泽尧、王守泰、朱正元等教授。学生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丰富的教学实验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达到对课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许多课程讲课全都用英语、学生的淘汰率相当高、一门主课不及格要重读、两门不及格就留级,农产品制造系(1950年更名食品工业系)首届招收30人,到四年后仅有13人毕业。”可见教学管理之严格。
由
朱宝镛教授(中国现代
发酵工业奠基人)在江大农产品制造系基础上改建的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于1950年暑假前宣告成立,并于当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同年10月27日,私立江南大学分呈华东教育部、中央食品工业部,为本校农产品制造系拟改称为食品工业系,请转呈核准。12月10日,私立江南大学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农产品制造系改名为食品工业系”。私立江南大学设立的全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私立)和
国立南京大学设立的全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公立)1952年共同参与组建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1958年,当年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又整建制地回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即今江南大学主体无锡轻工大学的前身)。当年私立江南大学极具开创意义地兴办农产制造系和面粉专修科,为后来学校发展出全国最强的食品工程学和发酵工程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院系设置
私立江南大学的系科设置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一是1947年10月至1949年7月(即解放前),学校设有三院九系一科,即文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其中文学院下设4系: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史地系、经济系,前后任院长分别是钱穆、李笠;理工学院下设3系:数理系、机电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院长顾惟精;农学院下设二系:农艺系、农产制造系,前后任院长分别是韩雁门、郭守纯。二是在1949年7月28日以后(即解放后),校董会根据校政委员会沈立人副主委的建议,为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决定撤销学院建制,调整系科,原经济系改为工业管理系,原中文、外文、史地系学生转入工业管理系或转学;原农艺系改为植物生产系。经呈准,最终改设为“七系一科”:即
工业管理系、数理系、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农艺学系(植物生产系改回原名)、农产制造系(1950年改为
食品工业系)及面粉专修科(1951年并入食品工业系)。
一、工业管理系
1949年解放后,学校根据国家发展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大量优秀工业管理专门人才的要求,以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为蓝本,成立了工业管理系。工业管理系属工科类。其教学任务是综合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结合工程原理与管理学识,加强生产技术和管理的改进,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培植能担任发展生产、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专门人才,使企业生产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的生产效果。
根据上述的基本任务,着力培植下列各项人才:(1)计划与生产管理工作;(2)经济核算工作;(3)制定生产技术劳动定额工作;(4)生产设备配置设计及人力配合之有效运用工作;(5)工厂技术管理工作;(6)工业统计工作;(7)市场营销工作等。
课程方面,除了共同修读的政治课、中文、外语、体育等课程外,工程学课程有:微积分、物理、物理实验、化学工程、工程画、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电机工程、电工实习、机械工程、工具机、机工实习;管理方面的课程有:工业管理概论、会计、成本会计、高等成本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运输管理、统计学、组织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生理学、动作研究、工作法研究、工时研究、工程经济、工作估值、工资制度、财务分析、品质管制、生产管理、材料管理、工厂安全及卫生、人事管理、经济核算、工厂保全、工业化计划等。
师资方面:工程学科教学,由机电、化工各系的老师担任,且有实验工场,可供实习,有很多有利条件。在管理专业课程方面,有沈立人、荘智焕、夏宗辉、周修齐、
骆美轮、马家善、胡立猷、周恩久、汤心济、胡锺京、孙湘、吴予达、陆仁寿等教授和蔡溥、吴世燕、夏晴等老师。为了交流教学经验,该系组织了会计教学小组及生产管理教学小组,由担任会计学及生产有关课程的教师们主持组织,并在上海申新棉纺织第九厂和福新面粉厂等参加随班实习,使讲授能够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
据1951年6月的统计资料,全校七系一科,学生509人中,工业管理系134人,占26%。在全校历届毕业生中,工管系的学生均占较大比重。1951年全校毕业生107人,其中工管系36人,占三分之一。从工管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看,多数是在企业和经济领导部门,也有不少在教育、科研事业单位,个别的担负党政领导重任。他们从事的业务有:计划统计、劳动工资、材料、设备、运输、物价、成本、财务、经济、外贸、营销、教育、综合调研等,绝大多数都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他们都成为所在单位的专家与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为国家建设尽了力,为母校增了光。
二、数理系
数理系成立于创校之初。设立该系是因为工程的基础在数理,欲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必须有数理方面的良好师资。工程人才既为国家的迫切需要,数理人才当亦不可忽视。然而,当时一般大学内学习数理者甚少,以致供不应求,数理系成立的目的就在于对这种偏差加以纠正。
数理系初创之时,属于理工学院,未专设系主任。1948年夏,始聘
周怀衡主持系务;翌年
周怀衡离校,由
朱正元继任;至1950年5月,朱正元被任为校务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委员,公务繁忙,无暇兼顾系务,改聘
闻诗为系主任;是年夏,
闻诗离校,由
金圣一继任。
鉴于数理师资普遍缺乏,因此数理系以培养师资为首要重点。在师资方面,数理系有教授3人,讲师1人,助教5人。设备方面,经四年筹划,已有完备的普通物理实验室一所,电磁学实验室一所,其它如光学、热学、声学等仪器,亦初具规模。
课程方面,于二年级始分为数学组与物理组。除共同课程外,每组每学期另设一二门专门功课,使同学能获得比较专门的学识。其共同课程有:化学、微积分、高等微积分、复变数函数论、物理、理论力学、电磁学、理论物理、无线电等。数组的专门课有:射影几何、近世代数、微分几何、实变数函数论、数论、群论、微分方程论、积分方程论、黎曼几何、解析射影几何、拓扑学等;理组的专门课程有:热学、物性学、光学、近代物理、电磁理论、分子运动论、声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原子核物理、波力学等。
三、电机工程系
1947年10月,江大初创时,设3院9系;电机工程系前身,是理工学院中的机电工程系。翌年,校董会敦聘
顾惟精为副校长,兼理工学院院长,系务由顾惟精兼代。同年秋,后湾山新校舍落成,机电系也随校迁入,并请
吴大榕为系主任。10月初,在校本部后面太湖边兴建机电实习工场两座,作为同学实习之用。
1949年暑假以后,由于校行政改组,取消学院,将机电系分为
电机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学系,电机工程系于此时正式成立。由前理工学院院长顾惟精接任电机系第一任系主任,增聘吴玉麟、
毕仲翰、金宝光、秦宏济诸教授来本系执教。是年冬,电子管试验室成立,电机实验室也基本成立,为本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除了在教室内灌输理论知识外,还与申新棉纺织三厂、开源机器厂等有密切的教学联系,在学术上及技术上的经验交流与互助,使同学们能有较多接近实际的机会。除一年级同学的木工、铸工等实习,在本校机械工场进行外,二年级的机工实习,是利用暑假至开源机器厂进行。开源机器厂规模大,设备新,技术好,能制造各种工作母机,凡在该厂实习过的同学,技术方面都有很好的提高。三年级暑假的电厂实习,大半在本市各大纱厂的原动部门进行,各厂均设有实习指导员,实习期一般是三个星期。
当时新中国正开始经济建设,要把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必须大量发展动力,才能达到工业化的目的。该系专门培养电机方面的技术人员,由于学校经费限制,电机教学方面重点是向电力方面发展。
电机工程系的主要教学计划,是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能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技术,同时注意实习实验,获得实际经验,并鼓励同学发挥创造性,使之真正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以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四、机械工程系
江大在成立之初,设立机电工程系,1949年起,机械、电机分设两系。机械工程系成立后,初聘
周惠久教授为系主任,后改聘夏彦儒教授兼主任。
教授方面,有夏彦儒、
骆美轮、方友鹤、郭会邦、余人翰、王守泰、王守则、苏长荪、
樊映川、
金宝桢、周修齐等。此外,还有助教4人,学生63人。
课程方面,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并根据全国高等教育会议议决的课程草案,以蒸气动力为重点编排,希望能培养出新中国建设事业所需的动力工程师及动力设计工作者。除一、二年级的工学院各基本课程之外,主要必修课有:工程热力学、蒸汽机、内燃机原理、汽轮机、动力厂、机械设计原理及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材料、材料试验、机械工程试验、工具试验、工业管理、生产计划等;选修课有:各种金工学、工具设计、工具机设计、金相学、高等动力学、高等材料学、流体力学、机车学、水力机械、汽车工程等。
该系设有实习工场一座,所有木工、铸工、车工、钳工等均初具规模。此外,与申新纱厂和开源机器厂在彼此交流技术经验的原则下互助合作。
五、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系,当时也是一个较新的系科,学校创办之初,就在国外订购了一批化学仪器,充实设备。但在当时国民党统治下,学校发展受阻,设备缺乏,学生人数减少,化工系首届毕业生仅9人。
化工系主任张泽垚(又名张泽尧),为美国俄亥俄大学
工业化学博士,学识渊博,办事热心负责,深得同学们的爱戴。在他苦心筹划下,该系有普通化学实验室一大间,可容140人;有机实验室二间,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实验室各一间,每间可容32至40人;其它尚有天平室、物品室、准备室等多间。已开的实验有:普通化学、定性、定量、有机、工业化学、工业分析、物理化学等,所有仪器设备均够应用;仅化工机械设备,因限于经费至1951年才购置。
师资方面,有程瀛章、张泽垚、张震旦、朱勉鋆等教授和穆光照副教授,兼任教授李景晟、汪巩,讲师杨晟及助教5人。学生共60人。
根据教育部对全国各大专学校重点发展的指示,该系侧重于
化工机械的设计。鉴于我国以往化学工业未能迅速发展,化工机械不能自制,此为主要原因。故该系拟逐年购置设备,注重化工机械的设计,以培养该方面人才,达到国家自制的目的;同时,该系为配合华东地区的纺织工业,将“染料与染色”列为第二重点。
课程方面,均按照教育部规定执行。在实验与实践教学方面,化工系的化学实验课程时间排得较多。学生普遍对有机制品感兴趣,当时部分学生制成了数十种有机工业制品,参加苏南物产展览会展出,颇受外界注意。学生还组成了一个“化工生产委员会”,理论结合实际,发展小规模化工生产,制造小工艺制品及纯粹化学试剂。
六、食品工业系
食品工业系前身为农产制造系,1947年秋私立江大初创时,与农艺系同属于农学院,系务暂由院长代理。1949年春,聘
秦含章先生为系主任。不久苏南解放,暑假后秦含章先生辞职。解放后朱宝镛教授担任系主任。他凭过去在上海和抗战时期所结识的一些朋友,先后聘请了一批知名的教授和相关专业的工程师来校任教或兼课。他们是朱雄(上海益民食品厂厂长)、
陈騊声(
大夏大学教授)、
沈学源(原中央大学教授)、
顾毓珍(同济大学教授)、
苏元复(交通大学教授)和李颖川(
大同大学教授)等。
在办学过程中,
朱宝镛结合当时一些制酒企业,如烟台葡萄酒公司、上海怡和啤酒厂以及相关食品厂的主要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的现状,认为新中国要发展食品工业,可以发挥系里所聘教授专家的作用,把农产制造系改为专门培养食品工业人才的食品工业系。为此他向朱雄厂长请教如何办食品工业系,又把这个设想向
顾惟精副校长请示,并参考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的一套教学计划,经分析认为从学校的师资情况看,有条件办食品工业系。这个设想,也得到了校董会和校务委员会的支持。经向苏南行署文教处请示汇报,得到时任轻工业部部长
杨立三的支持,杨部长认为,苏联有食品工业学院,中国也要创建。“你们办食品工业系,在国内是首创,一定要把它办好。”并把莫斯科食品工业学院的教学计划等文件给朱宝镛参考,希望学校学习苏联的办学经验。
1950年6月,食品工业系成立。下半年即招收新生,同年12月获教育部正式批文。这在全国各大学中尚属首创。食品工业涉及范围颇广,该系为配合学校所在地及校内师资具体情况,并执行华东高教会议决策,按照中央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处的意见,以
发酵、制糖、粮谷加工为三个发展重点。
食品工业系课程除政治讲座、微积分、物理、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微生物学、电工、机工、化工机械、营养化学等基本课程外,另设有专业课程,分别为:(一)制糖:甘蔗制糖、甜菜制糖、制糖原料、糖品分析、淀粉工业等;(二)发酵:发酵化学、发酵工业、特种发酵工业等;(三)粮谷加工:面粉工业、谷类加工、仓储学、烘焙原理等。除专业课程外,再开有专题讲座,如油脂、罐藏、干藏、制茶、糖果等,使同学不但有一门专长,同时对食品工业各方面能获得深切的了解。
该系教授,除朱宝镛对发酵有专门研究外,另有制糖专家
陈騊声,化工原理及油脂专家
顾毓珍,罐藏及干藏专家朱雄,茶叶专家
庄晚芳等。
设备方面,除工业微生物培养、食品分析、食品工业普通仪器及设备外,还有酒精实验。制糖仪器、面包及酿造、发酵设备等陆续添购。
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成立后,协助政府进行生产建设,主要工作有:
(一)清查有关的历史资料。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以大连工业研究所积存大批伪满时期未发表的研究资料,决定分别邀请专家10人,组成考察团,前往实地清查。1950年3月,朱宝镛授邀,会同各方面专家,一同出关去大连工作。朱宝镛负责整理发酵、农化部分的资料,计100余篇,于两月内完成任务。
(二)指导制糖技术。1950年6月,东北人民政府招聘团请该系陈騊声教授,赴吉林省怀德甜菜糖厂及松江省(现黑龙江省)阿城糖厂指导制糖技术。故在6月底课程结束后,陈騊声即前往工作6个星期,8月上旬胜利南归。
(三)主持西北糖厂厂址勘查。1951年3月,中央轻工业部为发展华北、西北地区甜菜制糖业,组织糖厂厂址勘查团,借调陈騊声教授主持该项勘查工作。陈騊声于3月下旬启程,至6月上旬始返锡。
(四)解决葡萄酒制造技术难题。东北国营通化葡萄酒厂,利用山葡萄为原料,制成品酸涩味重,酒精含量低,混浊,色深,且有土烧酒味。虽数经改良,未见成效。5月17日,由政府派该厂蓝厂长携带样品来校,请该系加以研究改进,并学习酿造葡萄酒之必要知识与分析技术,历时一星期,在实验室试验。系主任朱宝镛向该厂提出四点宝贵建议,使该厂后来获得复工,取得成效。
(五)参加展览会,展出制糖发酵部分产品。该系应苏南区城乡物产交流展览会工业部食品工业馆的邀请,展出制糖、发酵、糖果、饼干等部分产品。
(六)协助酿造业改良制曲。展览会展出酱油种曲后,各种酱油酿造业异常重视,纷纷书面或口头要求,予以协助改良技术。因该系人手缺乏,仅在无锡个别酱园进行重点支持。
七、农艺学系(植物生产系)
农艺学系是比较特殊的系别,在学校8个系科中,只有该系肩负着发展农业科学的任务。江大是以工农并重的原则向前发展的。这一光荣使命,不仅受到教育当局的强调与指示,也正符合校董会创办江大的初衷。
设备方面,该系有显微镜16架,实验室3个,同时可容60人进行实验,有40多亩果园,其中包括1000多株不同的成形果树,有7-8亩地的菜圃,将近50亩作物栽培区,有相当完备的牛奶棚。
师资方面,该系系主任为郭守纯,教授有蒋涤旧、苗雨膏、张勔新、刘天民及兼任教授王鸣歧先生,助教4人,全系师资共10位。教学与研究工作尚能逐步展开。
课程方面,除政治课、俄文、植物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进化论、气象学、植物生理学、新遗传学、土壤学、肥料学、蔬菜园艺、果树园艺、农业经济等为全系同学共同修读课程外,设立的分组专业课程有:作物组有食用作物栽培、作物选种学、特种作物栽培、农场管理学、农业统计学、农业机具学、土壤改良学等;病虫害组有昆虫及经济昆虫、病原学、植物分类、病虫药剂、植病方法、昆虫分类、昆虫方法等。教学组织方面,成立教研组3个,即新遗传学教研组、作物教研组、农耕实习教研组。
根据政府指示、环境需要、原有设备3个方面因素,确定该系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在作物组内,以棉麦稻为主,尤其重视棉稻两种。
八、面粉专修科
中国面粉工业由于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农村生产力的束缚,一直未能达到较快的发展。1948年3月间,在中国面粉工业同业公会(简称全国粉联会)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为了补救面粉工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初步拟定创办“中国面粉工业专科学校”,以培养面粉工业专门人才。专科学校原拟在上海设立,后因种种困难,决定附设在无锡江南大学内,定名为“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全国粉联会设置监理委员会,作为监督与决策机构。8月,粉联会与私立江南大学就开办面粉专修科举行座谈会,当时学校方出席的有:荣一心、顾惟精、周同庆、荣毅仁、荣鄂生、席德柄和袁国梁等,明确:1、学生方面,每学年除粉联会保送20名外,另由私立江大招收20名。2、保送学生的一切费用,由各保送厂自行负担。3、科主任由校方聘任,经常费用则由校方编造预算送粉联会。并决定当年招生。各区保送的学生意外踊跃,达52名之多,足见当时社会和企业对面粉专业人才的急迫与需求。面粉专修科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在世界上,也只有美国
堪萨斯州立大学设有面粉工程系。因此,本科课程参照该校的情况,结合中国面粉厂实际需要和切合面粉工业之发展,初步确定如下:
第一学年:上学期,投影几何、国文、小麦学、物理、物理实验、英文、微积分、化学、化学实验、社会发展史;下学期,制粉初步、国文、工程画、物理、物理实验、英文、微积分、化学、化学实验、社会发展史。
第二学年:上学期,工程力学、制粉学、工程经济、机动学、有机化学、机械画、制粉实习、新民主主义论;下学期,工程力学、机动学、工厂管理、制粉学、粉厂设计、制粉实习、有机化学、工程材料、普通会计、新民主主义论。
第三学年:上学期,电工学、制粉工程、热机学、仓储学、机械设计、粉品化学、粉品化学实验、发酵化学、粉麦病虫及实验、成本会计、政治经济学(选修);下学期,营养化学、电工学、制粉工程、热机学、机械设计、仓储学、烘焙原理、政治经济学(选修)。
私立江大面粉专修科第一任科主任,为茂新第二面粉厂厂长李昌第。在第一学年中,开始传授关于面粉方面的初步知识。当学生对制粉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后,在荣毅仁指示下,即利用第一次暑假至沪、锡一带各面粉厂实习,使同学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与实际结合起来。
由于科主任李昌第业务繁忙,一年后改由茂新第二面粉厂工程师孙时中继任科主任。在设备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了数次与制粉有关的实验。在第二次暑假时,一年级学生分配至各面粉厂实习;二年级学生则集体至无锡开源机器厂实习,由该厂工程师吴正若、沈潜两位指导,深入探求机械方面的知识。
第三学年开始,孙时中因国家开设新面粉厂需要赴北京,科主任由校长沈立人兼任,茂新第一面粉厂成恒德担任制粉方面的课程,并特约中国面粉界权威
李凤哕经常来校作专题讲座。
该科教授有制粉专家成恒德和孙时中、成本会计专家沈立人、仓储专家于菊生、忻介六,特约讲座有
李凤哕和李昌第。请其它系开课的有朱宝镛(发酵化学)、张泽垚(有机化学)、金宝光(电工学)、穆光照(粉品化学、营养化学)、王鸣岐和苗雨膏(粉麦病虫学)、
金宝桢(工程力学)等数10位。实验方面,除上述7项外,还增添了小麦之比重、糙磨之刮粉率、面筋质试验等。由于无锡市面粉厂众多,学生们能时常至厂中实地观摩,这是进修中的有利条件。
面粉专修科自1948年秋季招生开办到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并,共招收三届学生百余人,1951年第一届毕业、1952年第二届毕业,第三届因院系调整及国家建设需要提前毕业。当时正值新中国进行经济恢复的时期,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粮食工业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粮食品种改为“九二米”与“八一粉”,粮食工业的布局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向产粮区发展。三届学生除部分因参加革命与建设的需要提前离校外,其余70多人全部服从国家分配,从粮食部到各大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河北、山西等省市的机关、工厂以及教育、科研等部门,都有私立江大面粉专业的学生,成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第一代粮食工程科技人才的骨干力量。
为了使中国从事面粉工业的科技人员,能获得更多信息,促进经验互相交流,在荣毅仁的赞助下,加以无锡市面粉业公会及技术工作者协会面粉组的鼎力相助,以及全体面粉专修科师生的积极努力,创办了学校第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科技刊物《面粉通讯》,这也是国内第一份面粉技术类期刊。刊物出版后,得到全国各面粉厂、粮食公司和粮食研究所的一致赞扬。改革开放后,
江南大学老校友会坚持将《面粉通讯》办至21世纪的来临。2002年起,《面粉通讯》转为江苏省《现代面粉工业》期刊。
办学特色
私立江南大学采用学分制、学程(即课程)制和学期(即学时)制相结合的“三学”教学制度。同时强调进行启发式教学,强调学好坚实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力求“高、精、新”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育方向。这“三学”与“二强调”的先进学制保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既有原则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在保证学满必修数量的学分以外,学生如有余力和兴趣,可以外跨系科选修其他学程(课),不受限制,并且也可参加考试,给予一定学分。例如,当时理工学院和农学院的学生,有很多人选修了文学院院长、著名国学大师钱穆讲授的《中国通史》,教务长、著名哲学家唐君毅讲授的《哲学概论》以及
牟宗三教授的《逻辑学》等,课堂上常常座无虚席,人满为患,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规定了借读生制度和转系生制度。凡其他大学学生因某种原因要到本校就读,经双方学校同意和审查,可免试插班到指定专业和年级中继续就读,即“借读”,成绩与学分被原学校承认。反之,亦同等对待。本校学生如因某种原因可以申请转系,有关课程的学分带至所转系科中去。学生还可申请休学,经批准,中断一定时期后,可以复学,继续求学。这些灵活的措施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一些特殊要求和困难。当时就有已在著名高校(如上海
交通大学)就读的学生,也慕名转学到私立江大求学。
尽管当时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私立江南大学创办人
荣德生和先后主持校政的荣一心、
荣毅仁始终牢牢把握“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办学宗旨,克服重重困难,聘请了国内一流的专家、教授来任职、任教和兼课,力所能及地建设新校舍、添置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尽量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注重学校管理和校风建设,为贫困优秀学生减免学杂费和提供奖学金,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办学特色非常鲜明。特别是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在
荣毅仁主持下创办的面粉、食品、工业管理等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历史转归
1952年院系调整,7月下旬,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私立江南大学建制撤销,1950年和1951年招收的学生,分别转入有关院校继续学习。8月22日,私立江南大学调整委员会成立,沈立人任调整委员会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王守泰、
蒋凌棫任办公室副主任,调整工作全面展开。10月29日,江南大学调整委员会对院系调整工作作出总结。私立江南大学停办后,私立江南大学校本部档案和图书资料等移交至在苏州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的苏南师范学院,有关私立江大的后续未了事宜,如学生学历证明等,也都由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更名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苏州大学)代办处理。现存的私立江大档案史料主要收藏于
苏州大学档案馆和江南大学档案馆(江南大学最早的档案始于1947年的私立江南大学史料)。
1952年秋,私立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含面粉专修科)参与合并组建
南京工学院(今
东南大学),校部及数理系参与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今
苏州大学),化学工程系参与合并组建
华东化工学院(今
华东理工大学),工业管理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
上海财经大学),农艺系参与合并组建苏北农学院(今
扬州大学)。私立江南大学虽然只办了短短五年,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撤并,但在这里学习过的一千一百五十多名学子,其中本专科毕业生314人,后来大多学有专长,不少人还成了德才兼备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和权威专家。
1950年朱宝镛教授创立的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是新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后同业内其他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为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和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成为中国
发酵工程学科和中国食品学科的诞生地奠定基础。
朱宝镛教授(1906~1995)是中国发酵学科的专家和发酵专业教育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9月开始在私立江南大学兼课,并接替前任
秦含章教授任农产品制造系主任。1950年初引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和苏联食品工业学院的教学计划,拟将农产品制造系改建为培养食品工业专门人才的食品工业系,遂亲自上北京,向高教部、食品工业部汇报,受到时任食品工业部部长
杨立三接见,杨部长对私立江南大学办食品工业系很感兴趣,他说:“苏联有食品工业学院,中国也要创建,你们办食品工业系,在国内是首创,一定要把它办好”。1950年6月正式在私立江南大学农产品制造系基础上创建食品工业系,同时朱宝镛教授改任食品工业系首任系主任,并于1950年9月开始以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名义招收学生,12月获教育部正式批文。朱宝镛从实际出发,以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和莫斯科食品工业学院的模式为鉴,策划、开设发酵、制糖、食品(罐头食品为主)、油脂、化工专业、食品分析、应用微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1950年起朱宝镛也辞去
同济大学所有职务,专心致志地到私立江大从事教学和食品工业系的建设。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含面粉专修科)迁至南京,与
南京大学农学院的农业工程系(另有“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南京大学农学院食品工业系”等记载,存有争议)、
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农业化学系、
武汉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的农产加工组、农业化学系的农产制品组以及
复旦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农产品制造组合并组建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1956年规划该系于1958年调出,单独成立食品工业学院)。
1958年6月7日成立“南京粮食食品工业学院筹备委员会”,同年8月18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无锡扩建为无锡食品工业学院,后改称无锡轻工业学院并于11月17日建院;1961年无锡工业专科学校化工专业并入,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1994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并入;1995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朴初为无锡轻工大学题写校名;1995年10月,无锡市纺织职工大学、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和无锡纺织职工专业学校并入。无锡轻工大学及前身院校曾先后隶属江苏省人民委员会、
轻工业部、中国轻工总会,1997年12月第二批入选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1999年
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并入(2007年划转苏州大学)。2000年6月,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商酝酿,将无锡市所属的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与教育部直属的无锡轻工大学合并。经江南大学名誉董事长荣毅仁提议,新校继续采用江南大学校名。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以
无锡轻工大学为基础合并江南学院(原名江南大学,沿袭私立江南大学校祚)、无锡教育学院组建新的江南大学,原三校建制撤销;同年2月13日举行三校合并成立大会,原国家副主席
荣毅仁发来贺电。新组建的江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由教育部和江苏省、无锡市共建共管体制。新江南大学继续得到了荣氏家属的巨大支持。
2001年三校合并组建的新江南大学继续由原国家副主席
荣毅仁担任名誉董事长直至其逝世。2003年
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2007年荣德生创办私立江大60周年之际,
荣智健为新江南大学捐资6000万元。2008年5月起,由原
中信泰富集团主席、
荣氏家族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荣智健任江南大学名誉董事长。江南大学2011年成为国家“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获准立项建设“食品精深加工与安全控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私立江南大学奉命撤并后,在纪念中国著名的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无锡市人民政府征得荣毅仁先生的赞同,1985年7月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当时由无锡市政府已经创办了近五年、属专科层次的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并沿袭私立江南大学校祚,历史追溯到1947年荣德生先生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江南大学复校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1993年当选国家副主席)亲自为江大揭牌并应无锡市政府之情担任学校名誉董事长,经济学家
薛暮桥任学校名誉校长,程志翔、翁寿麟任江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
陆定一为学校题写了“江南大学”校名。1993年8月—1996年3月江南大学马山分部、江南大学江阴分部、江南大学宜兴分部、江南大学锡山分部、江南大学梅园师范分部相继建立,并以江南大学名义招生。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1996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地方公办的
江南大学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江南学院(英文校名保留Jiangnan University)。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合署发出苏委教干(1997)100号文件,规定江南学院原籍党政正职的级别为正厅级。至2000年在校学生总数10743人。2000年6月13日,省学位委员会发文批准江南学院的学士学位授予权,另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由苏州大学授予学位。2001年1月4日,教育部批准
江南学院、
无锡教育学院和
无锡轻工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江南大学,原江南学院建制同时撤销。
现江南大学以1902年创建的
三江师范学堂为办学源头,建校起点和校庆日定为1958年和11月17日(1958年11月17日无锡轻工业学院正式建院)。江南大学以原
无锡轻工大学为主体,在承继无锡轻工大学(源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同时,兼祧原私立江南大学(江南学院前身)。2007年、2008年先后举行“荣德生先生创办江南大学60周年”纪念大会、江南大学建校50周年暨办学106周年庆典。2017年、2018年先后举行“荣德生先生创办江南大学70周年”纪念大会、江南大学纪念建校60周年校友大会。 私立江南大学与江南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江南大学现建有公益图书馆(荣毅仁副主席捐建),江南大学信息中心(荣毅仁副主席独子荣智健名誉董事长捐建),并设立“公益奖学金”,江南大学设有荣氏研究中心,荣毅仁与江南大学纪念馆,钱伟长楼等部门。
1952年南京工学院成立后,为纪念并入部分系科的江南大学,科学馆更名江南院(1992年6月更名为健雄院)。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与交通大学、
震旦大学、
大同大学、东吴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组建;2008年5月4日,该校秉承着学校历史成立了“江南书院”等五大社区书院。
知名校友
(私立江南大学1947年-1952年部分)
教工类
钱穆:中国现代著名
历史学家、
思想家、
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国学宗师,无锡钱氏家族成员之一;与
吕思勉、
陈垣、
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亦有学者谓之中国的“北胡(胡适)南钱(钱穆)”;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此期间写成《湖上闲思录》、《庄子纂笺》、《中国历史新编》、《孟子研究》、《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等重要著作;解放后钱穆在香港授课期间经常谈起当年创办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的故事,以至于钱穆的学生李木妙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
荣氏家族创办私立江南大学的历程与意义”;钱穆后来又去美国、马来西亚、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讲学,把私立江大的文化传到了海外,直至1967年10月迁居台北。
唐君毅:中国现代著名
思想家、
哲学家、
教育家,当代
新儒家的主要代表;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教务长。
章渊若: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
暨南大学、东吴大学、
上海法政学院教授,
国立劳动大学校长等职;解放后主要在国外研修佛学;1947年10月至1948年4月任私立江南大学首任校长。
吴稚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创办私立江南大学的发起人之一。
荣德生:中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慈善家、民族实业家,无锡
荣氏家族成员之一;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董事长,创办私立江南大学的发起人之一、最主要筹资者。
荣毅仁: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无锡
荣氏家族成员之一;曾任私立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董事会副董事长。
顾毓琇:科学家、教育家、音乐家、诗人;1947年上海任职期间曾短期兼职私立江南大学教授、理工学院院长;曾于1995年5月在美国为私立江大题词“
江南第一学府”邮寄给复校后公办的
江南大学以示勉励,在随同题词的附信中94岁高龄的顾老写到:“数年前曾与三弟毓琅(原私立江大董事会董事)及次儿慰庆至贵校(指公办的江南大学)拜访,深感贵校应发展为‘
江南第一学府’,兹书数字,以志祝贺”;2002年再次为新的江南大学(2001年由三校合并组建)题词:“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
戴季陶:解放前曾任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创办私立江南大学的发起人之一。
荣一心:无锡
荣氏家族成员之一,原国家副主席
荣毅仁的哥哥;曾任江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校政委员会主任,创办私立江南大学的发起人之一。
蒋经国:前
台湾地区领导人;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秉志: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薛明剑: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荣鸿元:无锡
荣氏家族成员之一;解放前曾任上海申新第二纺织厂厂长,申新纺织总公司总经理、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和鸿丰专科学校校长等职;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荣尔仁:无锡
荣氏家族成员之一,原国家副主席
荣毅仁的哥哥;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1986年6月为复校后的江大题词“江南大学万岁”。
荣鸿三:无锡
荣氏家族成员之一;曾任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董事。
朱东润: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1949年10月至1951年3月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工业管理系教授、师生员工联席会议主席。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新儒家,现代
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7年至1948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毕仲翰:原安徽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今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1949年至1951年任私立江南大学副教导长。
朱正元:物理教育家;1948年至1952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理学院数理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顾惟精:原安徽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今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兼机电系主任、二级教授;1948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理工学院院长、副校长。
韩雁门:农学家,解放前曾任江苏省立淮阴农业学校校长、浙江大学教授;1948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农学院院长。
郭守纯:植物病理学家,解放前曾任南通大学农科科长,南京临时大学农学系系主任,南昌国立中正大学畜牧兽医系主任;解放后任苏北农学院(今
扬州大学)副院长(主持苏北农学院全面工作,苏北农学院自成立后没有正院长);1948年7月至1949年7月任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1949年7月至1952年6月任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农艺系主任。
李笠: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1947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金善宝:中国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1948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农学院农艺系主任。
骆美轮:解放前曾任浙江大学讲师,西康省交通局局长等职,解放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教授;1951年至1952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务长。
秦含章:食品、
发酵工业专家;1948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农学院农产制造系主任。
朱宝镛:中国
发酵科学的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的创建者,
南京工学院三级教授;1950年至1952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农学院农产制造系主任(后改为食品工业系主任)。
张泽尧:又名张泽垚,
俄亥俄大学工业化学博士,化工学家,二级教授,原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工业系首任系主任;曾任私立江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化学工程系系主任
张云谷:复旦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英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对莎士比亚、萧伯纳戏剧作品颇有研究;曾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外语系教授、文学院外语系主任。
夏炎德:经济学家、民建中央委员;曾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经济系教授、系主任。
王庸: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解放前曾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解放后任南京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北京
图书馆研究员兼舆图组组长;1947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图书馆主任。
许思园:解放前任
中央大学教授,解放后任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1947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
李昌弟:原北京粮食部直属科研设计院任工艺研究室主任;1948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面粉专修科系主任。
孙时中:食品工业专家;1949年至1950年任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面粉专修科系主任。
周同庆:物理学家、教育家;解放前
交通大学任职期间曾兼职私立江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
吴大榕:电机学家、教育家;解放前
中央大学任职期间曾兼职私立江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电机工程系系主任,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教授期间曾任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兼职教授。
杨惟义:昆虫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解放后任江西农学院(今
江西农业大学)院长;曾任私立江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
陈騊声:工业微生物学家,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0年至1952年任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
金宝桢:力学教育家;曾任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
张震旦:化工学家,
华东化工学院三级教授,与
苏元复、王承明合编的《化工原理》长期被用作高校教材;曾任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程瀛章:化工学家,
华东化工学院三级教授;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原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央造币厂审查委员会化验室主任、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院长,发起成立
中国化学会;曾任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沈学源:粮油、食品教育专家,
南京工学院三级教授;1950年至1952年任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教授。
王守泰:能源学专家、
南京工学院二级教授;曾任私立江南大学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教授。
金宝光:解放后任
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教授;曾任私立江南大学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教授。
冯振:古代文学家、教育家、诗人;曾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辛 :解放前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
江苏教育学院任教授、系主任;解放后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等职务;曾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外语系教授。
束世澂:历史学家;曾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诸祖荫:解放后任苏北农学院(今
扬州大学)副教授、外语教研室主任及图书馆主任;1948年至1952年任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图书馆主任。
孙湘: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原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任私立江南大学工业管理系讲师。
陈陵:体育教育家;曾任私立江南大学体育部体育教师、代训导长。
屠仁溥 :染整专家,中国现代纺织品化学整理技术先行者之一;1947年至1950年任私立江南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系助教。
薛禹谷 :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7年至1949年任私立江南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系助教。
学生类
邓鸿勋 :原江苏省委副书记,海南省第二任省委书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工业管理系。
王立猛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1949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经济系,在私立江南大学短暂学习后转入国内军事院校学习。
钱慈明:原无锡轻工业学院(今
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无锡钱氏家族成员之一;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蒋凌棫:原华东化工学院(今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是当时该校仅有的3名学生党员之一。
金行仁:原
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港澳台经济研究会副会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工业管理系。
刘家和:历史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1949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文学院史地系,后因院系调整转入
南京大学和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学习。
王之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后因个人兴趣问题翌年转入
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学习。
孙武亮:武汉粮食工业学院(今
武汉轻工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粮油学会食品专业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尤新:中国生物发酵工业创始人,原轻工业部食品局总工程师、司长;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王定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酵工程研究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赵德厚:糖业专家;1950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后因院系调整在
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毕业。
刘学悠:原《江南论坛》杂志社副社长,《华东信息日报》主编,中国经济信息报刊协会副会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孙以贤:原商业部教育司、高教处处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吴嘉禄:原江苏省徐州市粮食局局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李则选:原江苏省苏州市粮食局副局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私立江南大学校刊《面粉通讯》杂志(中国第一本面粉专业技术刊物)原副主编。
邓鸿达:在浙江省金华面粉厂设计、安装中采用气力输送技术装置取得成功,填补中国一项空白;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杨钧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重大科技进步奖,发明填补了中国GTO应用于电力牵引领域的空白;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钱拙: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子,无锡钱氏家族成员之一;曾担任苏州第一中学物理教师及苏州大学物理系教师;因闹学潮遭学校开除,肄业于私立江南大学。
薛汉民:原无锡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陈秉基:原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1947年入私立江南大学后肄业。
刘启光:原物资管理部中国机电设备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书记;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工业管理系。
秦寿容:红色诗人,原无锡史志办公室副编审;1949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唐叔瑾:原江苏省总工会办公室副主任兼《江苏工人报》副总编;曾求学于私立江南大学。
王国忠:儿童科普作家,原上海市出版局局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长;1947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农艺系后肄业。
范文元:原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主任、安徽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
杨向阳:原西安轻工业设计院院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邹慕萱: 原苏州供电局副局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凌瑞苾:原深圳国际工程发展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王振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工业管理系。
赵正清:原北京市计划研究所所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郭渭彬:原广东省电力设计院副院长;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杨浩忠:水电工程专家、三峡水电工程机电质量总监、
葛洲坝水电站工程局副总工程师;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冯祖异:中国热电行业首席专家、美国北美国际工程投资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国际动力会议工程部亚洲协调部总裁、美国伊利诺斯工学院荣誉博士;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
谢玉成:有色冶金环保专家,原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项目总设计师、副经理;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
李萌:
长春电影制片厂老艺术家,电影《党的女儿》中“秀英”扮演者;曾求学于私立江南大学。
徐柏年:原重庆红岩机械厂厂长;曾求学于私立江南大学。
王培炤:原物资部综合计划司副司长、高级经济师;1952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电机工程系。
陆锡华:原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副局长;1951年毕业于私立江南大学面粉专修科。
杨克平:环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50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学习。
邵冠群:上海篮坛名宿,国家级篮球教练,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运动训练研究室原主任,篮球明星
姚明的启蒙老师;1949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龚炳铮:自动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计算机系统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电子部六所副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和计算机应用专委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电子部微型机情报网网长、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高级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高级顾问等职;1951年考入私立江南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并任团总支副书记、学生会副主席,院系调整后并入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至1955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