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器(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简介说明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
太湖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紫砂早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紫砂泥
分类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
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
宜兴紫砂。
化学成分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
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
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
石英、云母屑和铁。
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楚了。
制作过程
如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
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
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
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
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
紫砂陶器。
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确实保有茶汤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浴火变色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 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紫砂泥的特点
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可塑性好。以紫泥为例,它的
液限为33.4%,
塑限15.9%,指数为 17.5,属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进行加工。这样大的工艺容量,就为陶艺家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施展工艺技巧,提供了物质保证。
2.
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
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
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3.
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
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
紫砂陶具有良好的
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
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 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
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 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时间越长,他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也是其他质地的陶土无法比拟的。
紫砂泥丁蜀镇的
黄龙山都有蕴藏,紫砂泥最丰富,绿泥较为稀少。
特色
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其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
朱泥、
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
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
托物寓意,每见巧思。据不完全统计,依据实物可考,从明正德(公元1506年)开始,至清宣统(公元1911年)止,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瓷设计、创作的著名学者、诗人、艺术家不下九十余人。这种情况,各代相延,因此,紫砂陶从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
宜兴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
紫砂茶壶,而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优点
根据
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的研究,利用这些陶土来烧制器皿,有以下优点:
一是紫砂原料经过澄淀、炼制,可塑性好,烧制过程中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大,产品不易变形。
二是紫砂成品有小于2%的
吸水率,说明它的
气孔率介于一般
陶器和瓷器之间。紫砂原料中存在大量
团聚体,团聚体内部有闭口气孔。烧成时,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它的周围又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群,大部分属开口气孔,
显气孔率约为5%。这样质地的器皿,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用来栽花,具有良好的
透气性和排水性,不易烂根。
三是泥料分子排列呈鳞
片状结构,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因此,紫砂成品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用为茶具时,抚摸不烫的,寒冬季节沸水注入及火上煎烧都不易炸裂,优于一种般瓷器。
四是按照行家的说法,可烧成海棠红、朱紫砂、葵黄、墨绿、白砂、淡墨、
沉香、水碧、闪色、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几十种颜色,全凭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成为紫砂器高雅、质朴的装饰。
分类
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几大类,第类都有丰富的造型。
紫砂壶
是中国一种传统茶壶,相传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间。
首先是茶壶类,这是紫砂器的大守。
紫砂壶造型多姿态多彩,按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的归纳,有:
1、 几何形体造型,主要是筋纹器,包括圆形、方形、菱花型、葵形等。
2、 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虫鸟鱼兽的造型。包括整体模拟自然形体的造型,如松竹梅、柿子、莲心;以及以几何形为主体,以自然形态诸如竹节、松鼠葡萄等为器皿的嘴、把、盖、足等局部的造型。
3、 受生活中某些器物式样启发而设计的造型,如玉笠、柱基、斗方。
4、 借鉴
青铜器、锡器、玉器、
彩陶、
秦砖汉瓦的形式,设计的簋、瓦当等造型。
云肩、钟鼎、梅花、海棠、菱花、菊花、喇叭、竹节等形状。花盆的口沿有漂口、直口、窝口、和蒲包四种处理方式。底足分挖足、装足两种。
再次是罐类和其他,主要有罐、瓶、杯、盏、盘、碟、盒、文具、香熏、像生果子、枕头、挂屏、鼻烟壶、
蟋蟀罐、塑像等。
茶宠
茶宠的兴起与茶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传统的象征吉祥寓意的茶宠,到紫砂茶宠,再到造型各异的澄泥烧制的陶质可爱时尚茶宠,都与茶道的盛行息息相关。
茶宠的种类也很多,有寓意茶宠、喷水茶宠、变色茶宠、趣味茶宠等等。
早些年,茶宠市场上最为流行的寓意茶宠多为金蟾、
貔貅、辟邪小动物等寓意较好的摆件。其中,金蟾是金钱的谐音,口中含钱的金蟾,嘴巴上的铜钱是可以转动的,你用手去转钱,谐音就是“赚钱”;貔貅,是传说中龙的第九子,俗称只进不出,口大为招财进宝;此外,壁虎寓意“辟邪”;蜘蛛造型寓意知足常乐
相关关系
紫砂器与茶文化
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同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有关。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很早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西汉
王褒《
僮约》,东汉末年
华佗《食论》,唐代
封演《
封氏闻见记》,陆羽《茶经》,白居易《琵琶行》,宋代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煎茶点茶茶盏、汤盏、
茶筅、茶碾、茶瓶、茶瓶、
汲水瓶和
花瓶提梁壶功夫茶阳羡名陶录供春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的盛行,影响尤其巨大。从《三国志》卷六十五、魏张揖《广雅》,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冯贽《云仙杂记》、宋《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可见吴主
孙皓、宋徽宗
赵佶斗茶在清朝宫廷中,
紫砂茶具成为皇家贡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画珐琅四时花卉紫砂壶,造型有方有圆。清宫
内务府造办处苏州织造北京故宫乾隆帝处出时携带的状在藤编提盒里的成组饮茶用具,包括本集所收镌刻乾隆帝御制诗的紫砂壶和茶叶罐等。
明末,
葡萄牙东印度公司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的同时,紫砂器传到了
荷兰1690年,英国匠师埃勒尔(Elers)弟兄用红色粘土仿制紫砂器,适应了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饮茶的风尚,满足了他们对茶具的需要。美国纽约莫塔
赫德(Mottahedeh)藏有
郑宁侯制透雕树枝、梅花方壶和双流壶。后者为一件
提梁壶江户时代惠孟臣陈鸣远明治年间,常滑陶工鲤江高须,聘请苏州籍紫砂艺人
金士恒基于紫砂器特有的性质,它在历史上多作茶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分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
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
周高起在开启年间写成的《
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
供春壶树瘿壶储南强裴石民配制壶盖,
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
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
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
香港茶具文物馆供春六瓣圆囊壶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
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过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紫砂器与考古
考古挖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现在首推
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件藏品。这是一件提梁壶,通高17.7厘米,1965年出土于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同出的有嘉靖十二年砖刻墓志。这件壶的质地、制法,可与羊角山出土标本相比照。它的胎体近似
缸胎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成的。吴经墓出土的这件壶,对于鉴定
供春生活时代制作的紫砂器,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紫砂器多为传世品,加以后代不断仿造,鉴定真伪存在不少困难。地下出土物,特别是出自纪年墓的陪葬品,对鉴定传世紫砂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比较作用。综合近年来看到的材料,出土紫砂器可列表如下:
年代确切可靠的地下出土物可以起标尺的作用。以对
时大彬戊午年吏部六方壶三足圆壶的崇祯二年(1629年)墓,墓主人华涵莪是明
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之孙,有族谱可查。这几件壶似可认作可靠的标准器。张叔未说,
时大彬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年岁已老。照上述假定推算,这时他已高年八十有五,时大彬壶未见晚至此时的年款,是合乎情理的。传世的时大彬壶,不论有无年款,如能借鉴出土的标准器作具体的考察,当可得到比较可靠的鉴定。
紫砂器大师
时鹏、董翰、
赵良吴骞所著《
阳羡名陶录》说: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良多制作提梁式壶。他们的作品都有传世,当然不多,收藏家和鉴赏家们很注意鉴别考证。
时鹏之子时大彬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他生活在万历年间,所用陶土杂有硇砂,制壶不务妍媚,朴雅坚致。最初仿
供春作大壶,后识文学家、书画家
陈继儒时大彬同时代或稍晚的
李茂林、
李仲芳、
惠孟臣都迎合时代的风尚制作小壶。
时大彬的铭款,运刀成字,书法娴雅。著录还记载
大彬壶有一个独特标志,是壶盖与壶身吻合,手抓壶盖,能连壶并起,见《
阳羡名陶录》卷下引
张燕昌《阳羡陶说》。时大彬时代的紫砂器,因原料中杂有
硇砂--天然存在的
氯化铵,烧成后器身呈现金色点,
吴骞闪点王士祯在《
池北偶谈陈贞慧初刻拍案惊奇时大彬吴骞语)的茗壶,在李景康和
张虹的《
阳羡砂壶图考》著述中,也不过十六件。今天,我们能够见到若干实物和图片著录,虽有大彬名款,但确能定为真品者为数实少。所幸近年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大有助于考证鉴定,此点下文将进一步论述。
供春、
时大彬杨中讷、曹廉让、
马思赞等文人学士相交,制作的茶具雅玩不下几十种,款式书法有晋唐风格。他所制作瓜果式器具,如
束柴三友壶,伏蝉叶形碟,梅干笔搁,仿竹段
臂搁及清供果子六款(
荸荠,
茨菇、
菱角、
板栗、核桃、花生)等,精巧逼真,楚楚有致,当时推为绝作。在他之前有陈子畦(崇祯诗人)善制
石榴、螃蟹等像生物品,或传是陈远的父亲,但年岁不甚相当。李景康、张红的著录中,陈远虽只有十件作品,但他实开有清一代紫砂工艺的新局面,只是象晨星临空,闪烁比较孤单。
清代乾、嘉时期的
陈鸿寿(1768-1822年),号曼生,浙江钱塘人。他同
黄易、
奚冈、
赵之琛西泠八家杨彭年项元汴、
赵宦光、
董其昌、
陈继儒、
宋荦等人都热心于此。而将
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艺术相结合的风气,是经陈曼生之手开拓广大的,这种风气在当时及以后一直格外引人注目。陈曼生对宜兴陶业的振兴,有非常大的贡献。
紫砂高手中,还应当提到清代道光、
咸丰间的
邵大亨。关于大亨其人,文献记载甚少,然从其传世作品巧妙的构思、精美的工艺、饱满流畅的线条看,确非一般陶工可比。他的作品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生产工序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从明代至清
康熙年间,多用捏作的方法;清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模制产品。嘉靖、道光年间,陈曼生重介古法,又盛行捏作/李啼兼、
张虹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
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碓、镖、钗,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种形状。
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装饰方法有: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
氧化铝、
氧化铁或
氧化镁等到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书画。紫砂一般不
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装饰的,大件采用泼釉法,小件采取浸釉法。一般单色釉上一次,彩绘器上两次。
紫砂器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上蜡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绘的紫砂器,需经过两次装烧。还有在烧成的紫砂上施加特殊装饰的。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包锡的工艺,但由于技术复杂,未能延续。还有抛光包铜的工艺,包铜多见于壶嘴头、口盖的边缘等部位。
金银丝镶嵌是新的装饰工艺,吸取木器、漆器的装饰手法,先在泥坯上将
纹饰图案刻成凹槽,烧成后将金银丝嵌入槽内,敲实、磨平。
收藏著述
开始于明代。明天启年间
周高起的《
阳羡茗壶系》,是第一部关于
宜兴紫砂的专著,记载了当时的制壶名手三十人和他们的部分作品。稍后有清乾隆年间
吴骞的《
阳羡名陶录》,记载了明清陶艺匠人三十九人和他们的部分作品。1878年日本奥三郎兵卫著《
茗壶图录》,记载了由他所收藏的茶壶三十二件,有附图及铭款摹本。收藏家和鉴赏家李景康和
张虹阳羡砂壶图考》上下卷,按年代统系、壶艺列传、土质出产、制工窑火、鉴赏丛话、前贤文翰、时人题咏、名家传器、雅流传器、待考传器、别乘传器、附记传器十二类论列。其壶艺列传,列创始七人、正传三十五人、雅流五十五人、待考三十五人,共计一四五人。下卷图一一三幅。
1963年,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编《宜兴陶瓷史》,著录陶艺匠师晋代一人,明代三十八人、清代二十四人、现代十三人,共七十六人。1978年,
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编《紫砂陶器造型》,收
时大彬、
徐友泉、
陈鸣远、陈曼生、
黄玉麟、
杨凤年、
邵大亨所制及历代传统造型的壶样二三八种、盆样一O二种、其他十六种,合计三五六种。1981年
香港市政局第六届
亚洲艺术节学术的宜兴陶艺展览,收明代十五人、清代五十一人、近现代十四人的作品,内有明代二十四件、清代七十九件、近现代十六件。1982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日本美乃美株氏会社合作出版的《
中国陶瓷全集》(日文版)第二十三卷《
宜兴紫砂》,由
姚迁、
蒋赞初编著,收器二二四目,其中壶一五九件,盆三十三件其他六十一件。
香港
罗桂祥先生终生收藏和研究紫砂器,藏品捐赠香港市政局,建立了
茶具文物馆,目前馆藏已逾千件。1986年,罗氏著《宜兴陶器》(英文片),为
供春、
时大彬等陶艺家四十二人立传,旁及二十四人,共六十六人。书末附索引人名或单位四三一条,全书收器共二四四件,可算空前完备了。罗氏在紫砂器的徒刑和款识研究方面诸多心得,归纳出若干带规律性的结论。他认为不同时期款识的特征是:万历年间,以
欧体、楷书刻于壶底;明清之际,刻名与印章并用;康熙以后,刻字减少,壶底用印外,或于盖内,把下盖印。罗氏还研究了紫砂器的分期问题,他将历史上的紫砂器他为明初及以前、明代、清代早期、十九世纪早期至二十世纪四个时期。
发展时期
美国旧金山市亚洲美术博物馆的
谢瑞华,1981年著有《宜兴陶器人名索引》,因尚未见及,不知收录多少人名。谢瑞华对紫砂的分期有进一步的研究,她将紫砂分为六期:
草创期
十六世纪早期以前。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是所见最早的实物标本。文献所记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人和
供春。
第一期
,十六世纪晚期到十七世纪早期。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盘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
第二期
十七世纪晚期到十八世纪末,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形壶和小圆壶(它是后世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壶型都有烧造,筋纹形壶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受欢迎。同时较注重器面的装饰,更多在器面施釉或
加彩装饰。
第三期
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这个时期文人同陶艺匠人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镌刻书画的风尚。壶的造型比较简练,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第四期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紫砂的生产更为
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志。自然形、几何形、筋纹形和水平形四类茗壶大量产销,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减少,但也不乏佳作的出现。
第五期
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战乱多年以后,生产逐步恢复,四类壶型续有生产,新的品种日渐产生,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金丝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紫砂器研究
中国硅酸盐学会,曾组织专家对紫砂原料和紫砂标本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物理特征等,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宜兴陶瓷工业公司对紫砂生产的方法技术做了科学的总结。指出紫砂器主要采取泥片镶接的手工方法成型,圆形和方形器分别用打身筒和镶身筒方法制作,因而器形高矮,曲直变化随意,壶可制成四方、六方、侧角、合梅、菊花等多种形状,结构严谨,口盖紧密,平面开拓充分,线条交代清晰。
在陶瓷史研究的领域内,有过四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器物的使用者和收藏者,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认识对象、取得知识,着重文献研究,这是古董家的方法;二是从陈万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窑址的考古普查和重点发掘,通过地下出土物进行研究,这是近代考古学家的方法;三是从周仁开始,对陶瓷碎片标本进行微观的和岩相显微的观察,作定性定量的测试,找出不同时代使用材料的规律,不认识对象的特征,这是硅酸盐学者采用的科学方法;四是以现代工艺厂为作业基地,依靠工艺技师和艺术家,进行工艺和生产全过程的考察,从而推知其历史。我们知道,历史可以作顺向考察,也可以作逆向考察。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级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对紫砂器的研究,把这四种方法尽可能结合起来进行,一定会获得更多更新的成果。
泥色鉴赏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矣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黏土─
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
耐火粘土,经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
莫来石晶相,
赤铁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结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魔术般的
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明代
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
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
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
朱泥)、紫泥(
底槽青)、团泥(即
本山绿泥呈米黄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旳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染─级配─练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型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内 涵佐证。一件上好的
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于于心,雅致迷人。
五色石脂
【本草纲目】记载
五色石脂:膏状的东西凝结在一块称作脂,性质很粘,固济炉鼎甚良,盖兼体用而言也。
【释名】本品质似石而性粘,故名五脂。有
青石脂、
黄石脂、黑石脂、
白石脂、赤石脂等不同的类别,总称为“五色五脂”。药用以赤石脂为最多,白石脂少用,青石脂、黄石脂、黑石脂三种都不入药。
【
修治】凡使赤脂,研如粉,新汲水飞(非)过三度,晒干用。 以此证明:天然五色石脂是天然
紫砂泥、
紫砂矿重要的原料之一。所以天然
五色石脂的优劣决定天然紫砂泥、紫砂矿的优劣。因为紫砂矿日益稀少,所以很多厂商如美的、九阳、
依立等“
紫砂门”事件的主角将紫砂器中的
紫砂煲、
紫砂锅、
紫砂壶等制作紫砂器时多采用紫砂的替代品,采取以下手段:
1、泥加化学原料。
2、普通石粉加添加剂调色。
3、紫砂次生矿调色制作。
由此可见,报道
美的、
九阳、依立等造假天然紫砂锅的“紫砂门”事件,证据确凿。
根据【本草纲目】上述记载富含天然优质的
五色石脂的天然
紫砂矿分布不仅仅是江苏宜兴有,
潞州、
宜州、
义阳等地也有富含天然优质的五色石脂的
紫砂泥、紫砂矿,紫砂器相关的健康养生的功用取决于五色石脂质量的优劣。因为古文与现代文理解上的差异,所以现代很多人不知道五色石脂与紫砂之间的关系,致使很多不良厂商有蓄意炒作的空间。曾有消费者受过,花几十万骗买了一个劣质的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