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
过程概念
过程的任务在于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转化的条件是资源,通常包括人、机、料、法、环及检测。增值是对过程的期望,为了获得稳定和最大化的增值,组织应当对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程绩效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并
持续改进和创新。
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中指出:系统地识别和
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为使组织有效运行,组织应当采用过程方法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过程和过程之间的联系、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和持续的改进,以增强
顾客满意和过程的增值效应。
ISO9000:2000族标准还提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有效地进行过程管理的基础方法。其中
ISO9001:2000是一个最基础的标准,关注顾客满意;而
ISO9004:2000是一个趋向
卓越绩效模式的标准,关注组织的绩效改进和使顾客与其它
相关方满意。在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各类目中,过程管理是一个与ISO9000族标准相关程度最高的类目。但需要指出的是,
ISO9001中的过程管理仅仅旨在使顾客满意,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的过程管理旨在所有关键
利益相关方的综合满意,它是落实
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实施
持续改进和创新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平衡的价值,进而履行
组织使命和实现
组织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它对卓越的追求,对效果、效率以及应对动态竞争环境变化的
敏捷性的追求,都要高于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
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
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
PDCA循环四阶段。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又称为
戴明循环,是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
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1 过程策划(P)
· 从过程类别出发,识别组织的
价值创造过程和
支持过程,从中确定主要价值创造过程和关键支持过程,并明确过程输出的对象,即过程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
· 确定过程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建立可测量的过程
绩效目标(即过程质量要求)。
· 基于过程要求,融合新技术和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程设计或重新设计。
2 过程实施(D)
· 使过程人员熟悉过程设计,并严格遵循设计要求实施之。
· 根据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来自顾客、供方等的信息,在过程设计的柔性范围内对过程进行及时调整。
· 根据过程监测所得到的信息,对过程进行控制,例如:应用
SPC(统计过程控制)
控制过程输出(产品)的关键特性,使过程稳定受控并具有足够的
过程能力。
· 根据过程改进的成果,实施改进后的过程。
3 过程监测(C)
· 过程监测包括过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监测,旨在检查过程实施是否遵循过程设计,达成过程绩效目标。
· 过程监测可包括: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评审、
验证和确认,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检验和试验,
过程质量审核,为实施SPC和质量改进而进行的过程因素、过程输出抽样测量,等等。
4 过程改进(A)
过程改进分为两大类:“突破性改进”是对现有过程的重大变更或用全新的过程来取代现有过程(即创新);而“
渐进性改进”是对现有过程进行的持续性改进,是集腋成裘式的改进。
方法特点
过程
管理方法具有与传统管理方法不同的哲理,其基本思想是: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
计划管理、质量管理、
成本管理、
客户管理和
人事管理等
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
网络系统;根据
企业经营目标,
优化设计业务过程,确定业务过程之间的联结方式或组合方式;以业务过程为中心,制订
资源配置方案和组织机构
设计方案,制订解决企业信息流、物流、
资金流和
工作流管理问题的方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计划与
控制技术和
智能技术等技术解决过程管理问题。
(1)根据市场需求和
企业资源特点制定
经营目标,建立
企业经营目标体系。
(2)识别企业各种具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业务过程,识别业务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识别关键的业务过程,对业务过程进行分析。
(3)按企业经营目标体系,自顶向下,先高层次的过程,后较低层次的过程,进行业务过程优化设计,简化、调整、适当归并业务过程中的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环节),确定各业务过程的联结方式;对每一业务过程进行定义和描述,确定业务过程的功能目标、投入和产出,确定作为管理重点的关键业务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业务
过程模型。
(4)以信息的观点把业务过程看作为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按业务过程设计解决企业
信息传输和处理问题的方案。
(5)基于业务过程网络系统进行
组织结构设计和制度设计。
(7)应用计划和控制技术,根据业务过程运行的需要制订
经营计划与控制方案,对业务过程运行进行
反馈控制和协调。
(8)以提高业务过程的绩效为主要目标,
持续改进过程。
由上可看到,与传统
管理方法不同,过程管理方法是以
系统论、
信息论和
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它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以
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等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把每一个业务过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子系统,企业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应用
系统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
工作流管理问题;关注业务过程内部和业务过程之间的逻辑联系、相互作用,关注
业务流程中操作单元的优化组合;
(2)应用信息论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过程
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
(3)应用
控制论方法,将企业的业务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
过程控制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4)注重管理的细化,即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每一项影响业务
流程运行的输入因素;
(5)注重综合应用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技术。
在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多学科
知识积累和多种技术
有机结合的技术背景下,企业的
管理模式和
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大的变革。综合运用管理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的新管理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管理模式,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及
经营计划与
控制能力将迅速提高。这些宏观背景因素将极大地促进过程
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过程控制》是作者在
清华大学工业仪表及
自动化专业多年教学的总结,是在历年所用讲义的基础
上经多次修改而写成的,书中包括了作者及本专业同事们在过程控制领域中的部分
科研成果。全书系统地阐述了简单和
复杂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设计、分析和评价,深入解剖了两个典型生产
过程控制系统的实例,力图从整个生产过程的特点出发,对控制系统进行
综合设计和优选。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几种比较成熟的高等过程控制策略,并力求反映近年来过程控制的新发展。全书从数学和物理的基本概念着手,阐述过程控制问题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掌握
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全书共分15章,每章均有思考题和习题。
《过程控制》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控制类和相关专业的教材,并供有关
科技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过程控制》:《信息、控制与系统》系列教材
目录
绪论
二、过程控制的任务和要求
参考文献
1-2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一、基本概念
二、若干简单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三、工业过程动态特性的特点
1-3过程数学模型及其建立方法
一、过程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与对模型的要求
二、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两个基本方法
三、几个常用的经典辨识法
2-1基本概念
2-2比例调节(P调节)
二、比例调节的特点,有差调节
三、比例带对于调节过程的影响
一、积分调节动作规律
三、积分速度对调节过程的影响
2-4比例积分调节(PI调节)
一、比例积分调节的动作规律
二、比例积分调节过程
三、积分饱和现象与抗积分饱和的措施
一、微分调节的特点
二、比例微分调节规律
三、比例微分调节的特点
四、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
3-1控制系统整定的基本要求
3-2衰减频率特性法
3-3工程整定法
一、动态特性参数法
二、稳定边界法
3-4调节器参数的自整定
一、气动执,厅机构
二、阀
4-3调节阀结构特性和流量特1
一、调节阀的结构特性
一、调节阀结构形式的选择
二、调节阀气开、气关形式的选择
四、调节阀口径的确定
第一篇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5-1串级控制系统的概念
5-2串级控制系统的分析
5-3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一、副回路的设计
三、防止调节器积分饱和的措施
5-4调节器的选型和整定方法
一、逐步逼近法
二、两步整定法
一、比值系数的计算
三、比值系统的整定
四、常见比值控制系统
6-1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三、动态前馈控制
6-3大迟延系统
一、概述
二、采用补偿原理克服大迟延的影响
三、史密斯预估器的几种改进方案
一、概述
二、对象静态非线性特性的补偿
7-1相对增益
一、相对增益的定义
二、求取相对增益的方法
一、变量之间的配对
三、回路问动态耦合的影响
7-3解耦控制系统的设计
二、对角矩阵法
二、部分解耦
三、解耦系统的简化
第二篇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一、信号采集
二、数字滤波
三、数据处理
二、PID控制算式的改进
8-4数字式PID调节参数的整定
一、扩充临界比例带法
8-5DDC应用举例
二、控制系统的组成
三、系统硬件
9-1概述
9-3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算法
附录
第三篇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典型装置的控制系统
10-1大型单元机组的生产过程
及其对控制的要求
一、单元机组的出力控制
二、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
10-2单元机组出力控制系统
三、机炉协调方式
四、出力控制系统的实例
一、汽压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三、送风控制系统
四、负压控制系统
一、给水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二、汽包水位的三冲量控制方案
四、汽包水位的串级控制系统
10-5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一、汽温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三、双信号汽温调节器的整定
四、汽温串级控制系统
五、蒸汽温度控制实例
11-1精馏过程
一、精馏原理
三、精馏塔的基本型式
11-2精馏塔的控制目标
11-3影响精馏过程的因素
三、内部物料平衡
四、动态影响分析
11-4精馏塔质量指标的选取
二、温差控制
三、双温差控制
三、按塔顶塔底两端质量指标控制
一、内回流控制
二、进料热焓控制
11-7精馏塔的节能控制
三、浮动塔压控制方案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12-1推理控制系统的组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推理控制系统的组成
三、推理控制器的设计
一、扰动通道模型存在误差
三、推理一反馈控制系统
12-3输出可测条件下的推理控制
二、模型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自适应推理控制
四、预测推理控制
12-4多变量推理控制
一、控制器的V规范型结构
二、V规范型控制器的设计
三、滤波阵的选择
12-5应用举例
一、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13-1概述
13-2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一、内部模型
二、参考轨迹
三、控制算法
一、内模控制结构法
13-4预测控制中的几个问题
三、大迟延系统中的预测控制
13-5应用举例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自适应控制
14-1概述
一、闭环可辨识的条件
14-3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
一、被控对象全部状态能直接获取的
自适应控制系统
自适应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多变量现代频域方法
15-1多变量系统的描述方法[1]
15-3逆奈氏阵列法
三、运用INA方法的一些问题
15-4关于INA方法中闭环特性的讨论
15-5INA设计方法示例
一、广义奈氏稳定性判据
二、互联作用
三、近似可交换控制器
四、设计方法和举例
15-7其它设计方法
一、并矢展开法
二、顺序回差法
15-8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
首先,在企业营造创新的思维
可以通过培训、树立榜样等方式,帮助员工理解创新,学会如何进行创新。如何迈出创新的第一步。让员工知道
企业文化中的创新,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它有丰富的含义。
第二,教会员工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不是拍脑袋,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第一个步骤是找到创新的目标,例如依据解决问题的创新、依据
降低成本的创新、依据增加功能的创新、依据
市场需求的创新等等;
第二个步骤,跟进计划创新的目标,进行
目标分解,例如计划开发新的产品,那么分解目标包括确定
新产品开发方向、分析新产品开发的难点、拟定新产品开发周期等;
一方面使企业员工理解创新对企业和个人均会带来收益;
二是帮助员工判断创新的价值,鼓励员工进行对企业有高价值贡献的创新。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这个评价系统包括
评价方式、奖励措施等。
第四,建立创新的使用制度
对企业而言,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使用后,企业之所有倡导创新,就是因为创新能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如节约的成本、增加的产量、提高的
市场份额等。
创新,最怕的是将成果束之高阁,轰轰烈烈的开始,悄无声息的结束。
一、打击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二、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价值转换,失去创新原本的企业的意义。
所以要建立创新的落地措施,使创新的成果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带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