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
临床表现
《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
发热,恶寒,
头痛,
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
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
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
伤风,不是
脑溢血)。
(2)其人
卫阳被遏,营卫
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
小便不利,为
蓄水证。
(2)
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
小便自利为
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
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
少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
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
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
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
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
麻黄汤。
(3)
温病:为内热津伤,《
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而邪之
去路,当以寒凉开浊门以泄痢,得泄则中焦轻寒,而余阳借诸经反归而致,则中焦热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
(1)蓄水:系
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
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
蓄水证主方。
(2)
蓄血:系瘀血不行,
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
桃核承气汤。
3.
太阳病兼证治法(1)
太阳中风兼
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
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
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
有汗属
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
桂枝加葛根汤,实用
葛根汤。
(3)太阳病兼
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
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
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
发热恶寒无汗
喘咳干呕的,治以
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
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
短气,表证已解的,用
十枣汤(
芫花、甘遂、
大戟、大
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
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
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
炙甘草汤。
阳明病证治
临床表现
“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
热汗自出,不
恶寒,反
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
日晡所发
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
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
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凡出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
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
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
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病理机制
1.
阳明经证:外邪入里
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
阳明腑证:外邪入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
谵语、便秘、
腹满而痛、
脉沉实等证。
当其
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
阳明经证主要用
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
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
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
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
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
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
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
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
痞满实为主;
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阳明病可以转变为
太阴病,也就是
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
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
预后佳良。
少阳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
心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
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脉弦细等脉证,就叫
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病理机制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
功能失常。气机不爽即发生
胸胁苦满。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治则方药
少阳病无太阳之
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
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
伤阳成悸)。所以少阳有三禁(
禁汗、
禁下、禁吐)。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
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
(1)
发热微恶寒,
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
柴胡桂枝汤。
(2)
少阳证而复见
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
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
阳明里实证,用
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
气不足,先用
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
里虚得复,而
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
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
胸满烦惊,
小便不利,谵语,
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
胃热)上逆呕吐、
寒邪犯胃而
腹痛,是
上热下寒,用
黄连汤清上温中。
太阴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
太阴病。是
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病理机制
寒湿内阻,损及
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
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治则方药
太阴病因属里
虚寒证(
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
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
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
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
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
桂枝加大黄汤。
厥阴病证治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
吐蛔,
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
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1)
上热下寒证:消渴,
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
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
实热下利;
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
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
里实哕逆。
病理机制
病至厥阴,则
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
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
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或
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
脾胃虚寒,所以有
吐利。
治则方药
厥阴病为
里虚而
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
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
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
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
温阳。厥少热多自愈。
(1)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
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
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
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
手足厥逆,咽喉不利,
唾脓血。邪热当清,
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
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血,腹痛,
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
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
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
血虚受寒,正气被郁,
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
干呕、
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
吴茱萸汤。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
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
小承气汤缓攻之。
3.厥逆证治法
(1)下利厥逆,
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不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
外脱之象,为
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
四逆汤。
(2)
口干、舌燥、烦渴引饮、
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
吐蛔、为
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
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少阴病证治
临床表现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病理机制
阴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
但欲寐。心肾
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
伤阴而
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治则方药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
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
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
但欲寐,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①
心烦、
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
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
黄连阿胶汤。
②下利、
小便不利、
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
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
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
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中医辨证方法之一。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之一。汉代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
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病证即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
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六经辨证即以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
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
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上讲,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
三阴病统属于里。
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脉的病变。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
外感风寒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不能等于内伤
杂病的
脏腑辨证。从病变的性质与邪正的关系看,三阳病多热,三阴病多寒;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可见,六经辨证也寓有
八纲辨证的思想。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而经络脏腑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所以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其传变规律有传经、
合病、
并病、直中等。
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传经与否,主要取决于受邪的轻重、病体的强弱和治疗得当与否。传经的
一般规律有:①
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②
越经传。不按上述循经次序,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太阴。③
表里传。是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传少阴。
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治疗上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经病证的治疗原则,三阳病重在祛邪,
三阴病重在扶正。
合病、并病
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
合病,例如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与阳明病同时出现,为“
太阳阳明合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
并病。例如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而转属阳明,为
太阳阳明并病。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经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尚有里邪出表,由阴转阳的传变方式、为正气渐复,病有向愈的
征象。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
头项强痛,
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
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
少阳病证。对于
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
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这个理解是错的,太阳指六气之寒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六气代表环境之气(地气),天是五运。伤寒中的寒指的是冬天的太阳寒水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