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阉割”属于内分泌治疗,又称药物去势。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u6210的超活性LHRH类似物(LHRH A)可在用药早期刺激脑垂体释放黄体生成素(LH),使脑垂体的LHRH受体下降调节,受体减少,反而抑制了LH的释放,睾酮的产生减少,最终使睾酮下降至去势水平,从而起到与手术去势相似的疗效,称之为药物去势,也是一种标准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法。
医学药理
所谓化学去势(Androgen Deprivation)治疗法,其实是以
雌性激素(女性荷尔蒙)、抗
雄性激素(睾丸
抑制剂)或性腺刺激
激素抑制剂注入罪犯体内,令他失去
性冲动,同时不再勃起,令男性独有的人体反应消失。
抗雄激素使用的
雄激素拮抗剂与
雄激素受体结合,
竞争性抑制DHT而发挥作用,有
类固醇类和非类固醇类两种。前者有
醋酸氯羟
甲烯孕酮(CPA)、
甲地孕酮(Megestrol),后者有
氟他胺(Flutamide,
福至尔,以前称
缓退瘤)、
康士得(Casodex)、
尼鲁米特(Nilutamide)等。现使用最多的是氟他胺,其剂量为250mg,3次 d,主要副作用为乳房
女性化、恶心、呕吐等,罕见
性欲减退、
肝功能异常。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复查
肝功能。1945年即有人行
睾丸切除加双侧
肾上腺切除,以同时消除睾丸和肾上腺的
雄激素,即所谓全阻断雄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因
并发症多,疗效不好而未被采用。1983年Labrie等同时采用LHRH A和
抗雄激素药物治疗前列腺癌,既用药物
去势又用抗雄激素药物阻断肾上腺产生的雄激素,疗效明显优于单种内分泌药物。
副作用
药物去势的副作用与手术去势相似。由于使用
LHRHA初期刺激脑
垂体释放
黄体生成素(LH),睾丸产生更多的
睾酮,
前列腺癌症状进一步加重,对于已有脊柱转移的患者有脊髓压迫,甚至死亡的可能。因此对于已有转移病灶,特别是膀胱颈梗阻、脊柱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使用LHRH A治疗初期,应提前1周或同时使用抗雄激素药物治疗,以减轻或预防前列腺癌症状加重。药物去势有这个缺点,而且药物价格昂贵,需长期用药,所以使用受到限制。国内仅在患者拒绝接受手术
去势且经济上又能承受时方才采用。
国际上部分国家开始对有
恋童癖的罪犯实行化学阉割,以降低其性欲。
疗法
以雌性激素(女性荷尔蒙)、抗雄性激素(睾丸抑制剂)或性腺刺激激素抑制剂注入罪犯体内,令他失去性冲动,同时不再勃起,令男性独有的人体反应消失。
抗雄激素治疗
1.作用机制
抗雄激素使用的雄激素拮抗剂与
雄激素受体结合,竞争性抑制DHT而发挥作用。
2.分类
类固醇类:醋酸氯羟甲烯孕酮(CPA)、
甲地孕酮(Megestrol)。
非类固醇类:
氟他胺(Flutamide,
福至尔,以前称
缓退瘤)、
康士得(Casodex)、
尼鲁米特(Nilutamide)等。使用最多的是氟他胺,其剂量为250mg,3次/d,主要副作用为乳房女性化、恶心、呕吐等,罕见性欲减退、
肝功能异常。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肝功能。
疗法副作用
药物去势的副作用与手术去势相似。对于已有脊柱转移的患者有脊髓压迫,甚至死亡的可能。
应用情况
欧美
“化学阉割”(chemical castration)始于美国,是对男性强奸罪犯注射一系列雌性荷尔蒙药物使其失去性欲,2003年以来一些国家也立法对一些诸如强奸幼女的犯人进行化学阉割。
捷克是欧洲唯 一一个对性犯罪者实施
阉割的国家,1998年—2008年曾对至少96名罪犯进行过手术阉割。负责监管行刑过程的捷克
精神病专家坚称,这是缓解遭遇极度
性紊乱的犯罪者的
性冲动的最成功办法。但反酷刑委员会要求捷克取消这一针对暴力性犯罪者的
刑种。
自
欧洲理事会反酷刑委员会在2007年宣称阉割手术具有“侵害性、不可挽回性和残害性”后,2009年,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正在考虑对暴力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使用荷尔蒙药物抑制性欲。争论围绕着谁的权力优先展开:是遭遇残酷惩罚的性犯罪者还是期望得到保护的社会。
波兰预计将成为欧盟首个给予法官对一些
恋童癖罪犯实施化学阉割权力的国家。在一名儿童被
恋童癖罪犯杀害后,西班牙也在考虑提供化学阉割的计划。不过一些精神病专家指出,
性病理存在于脑中,无法
手术治疗。2010年6月,波兰有关对犯有
强奸罪及恋童罪的男性强制施行化学阉割的法律正式生效。
2012年2月29日
克里姆林宫新闻局称,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已签署对恋童癖惯犯实施终身监禁和化学阉割的法律。
国家杜马2月7日通过了这项俄刑法修订案和俄
联邦独立法,2012年2月22日联邦委员会批准了这项法案。
俄罗斯国家杜马2012年2月7日通过了这项旨在加大对
性侵未成年人罪犯惩罚力度的俄刑法修订案和俄联邦独立法,2012年2月22日联邦委员会批准了这项法案。
该法律的参考资料中指出,“联邦法规定对性侵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
恋童癖惯犯采取医疗
强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药剂预防手段,例如化学阉割”。
亚洲
韩国
2010年6月29日,
韩国国会通过“
化学阉割法案”,决定对16岁以下的儿童进行
性侵犯的性犯罪者实行药物治疗,最长
治疗时间长达15年,以根除罪犯的
性冲动。2011年7月开始实施,韩国由此成为
亚洲第一个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的国家。韩国国会2010年6月29日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对于以儿童为对象进行性犯罪者,为了防止重犯或习惯犯罪的预防和治疗法案”(又名“化学阉割法案”)。在29日的投票中,得到147张赞成票、23张
反对票、30票弃权,最终获得通过。根据该法案,韩国将对性侵犯儿童的初犯和再犯者进行“化学阉割”;处罚年龄从25岁减低至19岁;将儿童的定义扩大至16岁。性侵犯儿童犯人将在出狱前两个月开始“化学阉割”,最长时间为15年。由于“化学阉割”的用词有损尊严,在法案中“化学阉割”一词被改为“防止
性冲动的药物治疗”。
2011年7月24日,韩国政府宣布,对性犯罪的男性实行化学阉割的法律生效。这是亚洲国家首次引入这一惩治手段。法律规定,法官可依照案情,对性侵16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成人罪犯处以“化学阉割”,持续时间不超过15年。“化学阉割”是一种药物控制法,用注射或服用荷尔蒙抑制性冲动,但不会使人丧失
性能力。一名韩国法务部官员告诉韩国《
朝鲜日报》记者,新
法律实施后,预计每年大约100人将受到“化学阉割”。这是亚洲国家首次引入这一惩治手段。
2012年5月22日韩国法务部表示,将对一名曾数次强奸女童的罪犯进行化学阉割(又称药物去势),这是韩国2011年7月施行相关法规以来的首例化学阉割。
这名罪犯朴某曾涉嫌强暴女童而入狱,出狱后2个月的2002年8月屡教不改,仍继续对儿童进行性犯罪。他原本2012年7月将刑满出狱,但被鉴定为患有“
恋童症”,于是被指定为化学阉割对象。
2012年8月26日,韩国
执政党——
新国家党决定将性冲动药物治疗(别名:化学阉割)对象扩大到所有实施
性暴力的罪犯。之前,化学阉割仅限于那些对未满16岁的
受害者实施性暴力的人群。
新国家党
党性犯罪根绝特委委员长金姬廷表示,若专家诊断罪犯难以遏制性冲动,将不论犯罪性质的轻重,推进修订法案进行化学阉割。议会代表李汉久称,不仅要在刑罚上加大力度,还将制定包括治疗、看护在内的根本性综合对策。
2012年8月31日韩国
全罗南道罗州市一名7岁女童A某在睡梦中被人用被子卷走并受到性侵,经查A某大肠破裂,身体主要部位有5厘米的
撕裂伤,这一案件震惊韩国社会。
2012年8月30日下午1点左右,该女童在离自己的家130米处的河边道路上被发现,当时赤裸身体、只盖着被子。就该事件,当天上午,
韩国总统李明博访问了
首尔西大门区警察厅,在听取了警察厅长金基用的报告后,向受害者家属表示了慰问,并向韩国国民道歉。李明博表示,“今后将把加强治安作为国政的最优先课题”。
而就在2012年7月16日,韩国
庆尚南道男子金某于当天上午将年仅10岁的小学女生韩某拉到自己家中试图强暴,遭到韩某反抗后,将其杀害掩埋。连续发生的性侵女童案件,震惊了韩国社会。韩国民众呼吁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性犯罪。
2012年9月4日,韩国政府决定扩大性犯罪者化学阉割(性冲动药物治疗)的实施范围。韩国现行法律规定针对未满16岁的人实行犯罪的性犯罪者实施药物治疗,而政府此次决定把该
法律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对未满19岁的人实行犯罪的的性犯罪者。
2013年1月3日,韩国一名被控性侵5名女童的犯罪嫌疑人被法院判处15年
有期徒刑、“化学阉割”3年、出狱后带
电子脚环20年。这是韩国法院首次对性犯罪者作出“化学阉割”的裁决。
2020年9月,巴基斯坦总理
伊姆兰·汗在采访中被问及对一起震惊巴基斯坦全国的强奸案有什么看法时,呼吁对强奸犯和猥亵儿童者进行化学阉割。
2020年11月24日,巴基斯坦内阁宣布,“原则上”通过两项反强奸法令,将对强奸犯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包括化学阉割。
2021年11月18日,据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巴基斯坦周三通过了一项新的打击强奸犯罪的法案,旨在加快定罪速度,罪犯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而且新法案实施后,多次被判处强奸罪名成立的性犯罪者可能面临化学阉割。
中国
化学阉割在中国实施尚未成熟
2012年5月31日
赵秉志(
中国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表示,“化学阉割”并非
新鲜事物,全球有多个国家早已开始实施相关措施。“化学阉割”虽然在
预防犯罪方面被证实有效,但由此带来的人权等方面问题使这一做法在法学界仍存在争议。赵秉志表示,性惯犯的
犯罪行为存在各种复杂成因,中国不会轻易采纳这一做法,但可在今后立法研究上做进一步探讨。
2022年7月11日,泰国
参议院以145票赞同、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一项重要法案。令该国立法将“化学阉割”作为打击性犯罪的手段又近了一步。根据法案内容,泰国的性犯罪者今后可
自主选择接受“化学阉割”——即通过药物控制睾酮水平来抑制性冲动。药物注射的申请须经两名专业医生批准,接受注射的罪犯可相应获得一定减刑。不过,被“化学阉割”的罪犯出狱后仍须佩戴电子
镣铐,并接受长达十年的监控。此外,这种药物也需要长期注射,平均每三个月一次,单次注射费用约为10万
泰铢(约合1.85万元
人民币)。报道称,泰国的“化学阉割”法案适用于屡教不改的暴力性犯罪者。该法案2022年2月已在
众议院通过。
应用实验
2004年,挪威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科研实验,对4名强奸犯实施了“化学阉割”。当年,生性凶残的吉尔·哈斯塔德是
挪威“家喻户晓”的变态强奸犯,被判入狱21年,哈斯塔德声泪俱下地在法庭上表示,自己愿接受“化学阉割”,以“治疗”自己无法克制的性欲。
这个实验是自愿的,没有犯人会因此而受到减刑或其他任何“特别照顾”。哈斯塔德与另外3名强奸犯进行了6个月的
集体治疗后,“化学阉割”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4名强奸犯的强烈性欲得到
有效控制。此外,有很多国家对
恋童癖都试图实行强制性“化学阉割”治疗。
有研究显示,“化学阉割”的确有效果。美国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伯林对接受化学阉割的629名性犯罪者进行的
追踪调查显示,再次犯罪的比率仅为8%。
应用原则
对象严格
“化学阉割”的适用对象限于重犯、累犯。根据韩国2011年通过的法律,凡是性侵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犯人都可能在出狱前2个月被进行“化学阉割”。而最长的时间为15年。美国、
丹麦、德国、英国、
瑞士、
瑞典等国家都有关于“化学阉割”的立法,不过对象一般都是性侵儿童的
惯犯。比如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第一个对“化学阉割”立法的州,而该州规定是对13岁以下的儿童实施两次以上
性侵害的惯犯如果要申请假释的话就需要“化学阉割”。在许多国家,一个犯人到底该不该被“化学阉割”也需要专家们严格的判断。
原则谨慎
除了韩国、
波兰等少数国家,别的地方“化学阉割”都是自愿的。在韩国,“化学阉割”是一个强制性的措施。而波兰也是如此,2009年9月,
波兰议会一致通过法规,对那些强奸近亲或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罪犯强制“化学阉割”。2012年3月,
摩尔多瓦这个国家也通过了强制性“化学阉割”的法律。如果犯人不愿意,就不可以对其进行“化学阉割”,但是一旦同意了,就不能后悔。要是后悔的话,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
预防为主
“化学阉割”主要就是一种以保护儿童为主的防范措施。总结起来“化学阉割”有以下三种功能:
1.作为一种替代性惩罚。在许多
国家和地区,如果自愿选择了“化学阉割”的话,那么犯人就可以得到“缓刑”或者“减刑”的
奖赏。例如在
阿根廷的
门多萨省,11名
性犯罪分子表示愿意接受药物控制,其中大多数是屡教不改的性惯犯,刑期均在10年以上。接受药物控制后,这些罪犯得到了缓刑“奖赏”。
2.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生性凶残的吉尔·哈斯塔德是挪威“家喻户晓”的变态强奸犯。2003年,哈斯塔德在吸食
大麻和观看
色情电影之后强奸继女,并杀人灭口。因此,他被判入狱21年。在
法庭上,哈斯塔德声泪俱下地表示,自己愿接受“化学阉割”,以消除内心无法抑制的性欲。而他和其他三名犯人一起自愿组成了非常著名的挪威“化学阉割”实验的
受试者。事实上,“化学阉割”本来也就是一种治疗方法。
3.作为一种防范措施。在韩国等国家的法律中,“化学阉割”的是即将刑满释放的犯人,并且这些犯人还会被安上电子
追踪器。
以上三种功能其实常常都是交叉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所以一般都是对重犯、惯犯实施“化学阉割”。
社会争议
各国争议
“化学阉割”的争议在于,该疗法可能违背医疗道德以及侵犯人权.
20世纪90年代,南非曾是全球强奸案发案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南非平均每12分钟便发生一宗强奸案。当时,南非的法律委员会曾考虑对强奸罪犯实施“化学阉割”——即对罪犯强制注射荷尔蒙混合药物,令其永远无法勃起。
意大利提议引入“化学阉割”
2005年6月,针对意大利发生数起性犯罪事件,该国体制改革和
权力下放部长
罗伯托·卡尔代罗利竟提议对罪犯实施“化学阉割”,引来
反对派的一片谴责。
卡尔代罗利发表声明说:“我认为,需要为性犯罪活动引入‘化学阉割’。”他还提议将所有非法移民强行驱逐出意大利,并称“对有人开始实行私刑不感到意外”。卡尔代罗利的声明发表后立即引来意大利反对派政治人士的一片谴责。
英国:将展开试点
2007年6月,英国
内政大臣约翰·里德曾宣布,将开展试点,向恋童癖者提供抑制性欲的药物。里德说,恋童癖者可以自愿参加通过激素和抗抑郁药物控制
性冲动的治疗。
英国媒体将这种疗法称为“化学阉割”。
他说:“这种方法在
斯堪的纳维亚等地区已经奏效,它可以减少再犯罪。但我强调这
不能代替惩罚或监禁。”另外,美国有些州曾有法院作出判决,让罪犯自己在阉割或终生监禁之间作出选择。
2010年6月,波兰一项有关对犯有
强奸罪及恋童罪的男性强制施行化学阉割的法律正式生效。这项法规2009年9月由波兰议会通过,适用于那些强奸儿童及
直系亲属的罪犯。在该法律成文前,波兰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执行,但通常都是在自愿基础上进行。
根据这项法律规定,
恋童案罪犯在获释时将被强制采用药物削弱他们的
性能力,但法庭在下令前必须考虑
精神病学家的建议。波兰官员认为,这使该国拥有了针对恋童案罪犯惩罚最为严厉的立法。
争议事件
英国当地时间2009年9月11日晚,
英国首相布朗代表英国政府向已经逝去55年的英国著名数学家、
德国密码的破译者
艾伦·麦席森·图灵作出了明确的道歉。这位
二战时期的密码破译者因同性恋被判“化学阉割”,55年前自尽身亡。
布朗表示,
图灵所受到的对待是“骇人听闻的”和“完全不公平的”,英国对这位杰出数学家的亏欠是巨大的。布朗说,他为作出正式的道歉感到自豪。“你没有得到更好的对待,我们深感抱歉”。由布朗签署的声明发布在
唐宁街十号网站上。
图灵因帮助研制“bombe”破译机而名闻天下,该机器破解了德国“谜”式编码机编写的情报。1952年他在承认与一名男子有
性关系之后,被判犯有严重
猥亵行为罪。他接受了实验性的“化学阉割治疗”。犯罪记录使图灵被剥夺了安全特权,这意味着他无法继续为
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效力。他于两年后自杀身亡,年仅41岁。
图灵不但以破译密码而名闻天下,他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常被认为是现代
计算机科学的创始人。
战争结束后,在
曼彻斯特大学工作的他研制了“曼彻斯特
马克一号”———著名的现代计算机之一。1999年,他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世纪100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副作用
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化学阉割”都遵循“自愿”和“告知”的原则。如果犯人不同意,就不可以对其进行“化学阉割”,像韩国这样强制进行“化学阉割”的国家并不多;自愿选择“化学阉割”的犯人通常能得到“缓刑”或“减刑”的奖赏。
尽管“化学
阉割”在
预防犯罪方面被证实有效,但其副作用也频频被曝光,如脂肪含量升高、
骨密度降低,长期接受这一疗法的人容易患
心脏病和
骨质疏松。男人因此在外形上“女性化”,体毛逐渐褪去,乳房逐渐胀大。同时有反对者指出,该疗法的效用
个体差异较大,“阉割”后未必能起到抑制犯罪的作用,反而可能激发被“阉割”者的
负面情绪,产生其它
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