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小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的新媒体统一平台,2012年6月16日,国资小新微博开通;2013年7月25日,微信公众号“国资小新”上线。。
平台简介
国资小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中心的新媒体统一平台,开通于2012年6月16日,主要发布国资委及下属的国有企业动态,是国资委试水新媒体、创新政务和新闻发布的重要举措。截至2013年11月,国资小新已经发布2679多条信息,
新浪微博平台粉丝数量超过110万,在新浪、
腾讯、人民、
央视四大微博平台粉丝总数已超过260多万。2013年6月,由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策划组织的“央企人 中国梦—最美
一线工人故事会”通过国资小新微博对外发布,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国资小新”围绕网上新闻发言人、国企形象代言人和微公益活动发起人的定位,发挥“微发布”、“微互动”和“
微公益”等三大功能,经过初期的摸索、试水和认证,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明确定位、较为成熟
运营模式和良好粉丝基础的政务微博账号。2013年11月6日新浪平台粉丝突破100万。“@国资小新”在
新浪、
腾讯、人民、央视四大微博平台粉丝总数已超过260多万,发布信息10361条。一位名为“@果冻的光影”的热心粉丝,还设计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小新卡通形象。这个卡通在微博上公布后,很多网友点赞。国资小新的第100万个粉丝是财经评论员
李勇强。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在一年多前就推出其官方微博“国资小新”,该微博“粉丝”数量已超过260万、发布各类信息超过1万条,成为一个定位明确、运营模式成熟的
政务微博,引领着囊括国资系统上千微博账号的微博“矩阵”。国务院国资委以“国资小新”为龙头,通过整合资源、整体运作的模式,建立起国资系统微博集群,顺势推出了“
国资微博发布厅”。
发展历程
2012年6月16日,
国资委新闻中心开通官方微博“国资小新”,主动发布各类信息,特别是在芦山地震期间,为
公众传播大量的抗震救灾信息,传播央企正能量。
2013年7月25日,国资委新闻中心开通官方微信“国资小新”,推出了“
国企改革进行时”、“创新央企”、“责任央企”、“
微观点”、“微发布”等一批栏目,以主动的
信息公开、真诚的沟通互动,向公众展示了更为真实、阳光的国企形象。
国资委是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
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设置的,为国务院直属
正部级特设机构。国务院授权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根据党中央决定,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党委,履行党中央规定的职责。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范围是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
2017年6月12日, “国资小新”正式上线新媒体统一平台,打造集内容生
产、渠道分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管理平台。
2017年6月22日,“国资小新”五周年盛典之
央企卡通之夜在
中传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2018年2月6日,2017年度“
两微一端”百佳评选榜单揭晓,“国资小新” 入选2017年度“两微一端”百佳评选榜单。
2018年5月30日,国资委新闻中心正式入驻抖音开设账号“国资小新”,并发布第一支视频,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
毛一翔出镜。
2018年6月1日,“
央企卡通部落揭幕仪式”在
北京欢乐谷举行。从平面化、虚拟化的卡通形象到立体化、实物化的
卡通雕塑,“国资小新”携手12家央企卡通雕塑落地,打造与公众零距离的“央企卡通部落”。
2018年7月25日,“国资小新”正式在微信端推出智能服务机器人程序,上线测试试运行,正式开启“国资小新”智能化服务的
新阶段。
2018年10月,国资小新
开始众筹《
央企日历》,从各中央企业征集400余条相关素材,覆盖全年178天,并持续丰富完善。《央企
日历》将梳理建国以来国企改革发展党建等重大事件的节点,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等重大突破的时点,与日历实用功能相结合。
2019年3月18日,国资小新开通
喜马拉雅、蜻蜓等音频平台收听音频节目,从文字、图片、视频再到声音,微博、微信、客户端、
短视频平台、
知识分享平台,加上FM音频平台,国资小新的内容形式基本完善。同时也可以在国资委网站音频栏目点击收听。该节目将陆续推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每天与受众分享的“央企日历”,周末时间讲述“
一线故事”。后续还将推出以政策解读和央企招聘为主要内容的“国资
知乎”,以及“企业家故事”等内容。
2020年5月10日,国资小新、
中央企业媒体联盟联合等发起“
百县百品央字号”暨“
小新带货”
融媒体扶贫行动,在视频平台每周一场持续开展扶贫带货直播,聚焦国资委和中央企业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推介特色产品。该行动以融媒体传播提升
产品品牌,以
消费扶贫推动定点扶贫特色
产品销售,整合政府、企业、媒体、平台和地方等方面的资源,发挥
政务新媒体“传播+服务”功能,融合
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模式,用传播为央企扶贫产品进行品牌赋能,用直播为脱贫地区特色产品直接带货,通过
公益广告、
直播带货、电商推广、渠道对接等多种方式,解决
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厘米”。
2021年8月2日,“国资小新”学习强国号正式上线。
卡通形象
“小新”有个经典的卡通娃娃形象:头部由国资委SASAC官方logo演化而成,
工装裤象征默默奉献、踏实敬业的产业工人,手臂形似航天火箭,腿是
特种钢材,头顶电信wifi信号,胸前一颗红心代表爱心与忠诚……可以说,一个卡通形象,浓缩了央企所涉及的国计民生主要领域。
这个形象,出自一位热心粉丝“果冻的光影”之手,这是他根据自己的长期观察专门为“国资小新”设计的。因为与“小新”气质高度契合,这个卡通形象最终被采用,也为越来越多的“国资小新”关注者所熟知。
运营实践
平台定位
“国资小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为粉丝服务,既走“亲民路线”也走“明星路线”,组建了自己“
粉丝团”,不仅有自己人格化的卡通形象,还有粉丝制作的《小新之歌》,开发了
U盘、
T恤、邮票等
衍生产品,持续开展“
微公益”行动,让自己成为“网红”,从ID账号向
超级IP转型。
二是坚持优化
运作模式,开发了新媒体统一管理平台,运用账号品牌化、
组织虚拟化、服务智能化等九大“招数”,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键对键”、心贴心的务,从单打独斗向融合发展转型。
三是坚持转变
话语模式,用“网言网语”互动沟通,探索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等“十四有”的人格化
表达方式,从自说自话向众筹
众包众创转型。
矩阵化运营
“国资小新”已经牵头在央企集团层面集结了51个微博账号、90个
微信账号、20多个客户端账号、30个
抖音账号、90多个央企媒体账号,在二级央企层面聚集了300多个优质账号,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国资新媒体矩阵,粉丝数以亿计,初步具备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受众
覆盖能力。
一是内组矩阵,建立联动
服务机制。我们从自身
管理服务领域出发,组建了平台化矩阵——国资微博微信发布厅,垂直化矩阵——央企微信矩阵、抖音等,在重要
时间节点、重大议题上开展内容联动、服务联动。
二是
外拓关系,建立广泛
统一战线。以“国资小新”为中心,线上紧密团结相关各方、持续互动,包括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专家学者、行业组织、NGO、
自媒体等,实行
数据库管理。
三是
对标管理,建立
新媒体指数体系。从受众接受度、活跃度、权威性、共鸣、责任五个维度出发,建构矩阵对标模型,定期发布
中国企业500强新媒体指数、
中央企业微信指数榜等。
在线下,我们还组织了120多场“对话
新国企”网络访谈、150多次“
走进新国企”
网络采访、20场“国资微沙龙”和6次“
中国企业新媒体年会”,进行资源对接、观点对谈、发展对标。
社会公益
2015年4月25日,正值
清华大学建校104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签署合作协议,设立
国资小新奖学金,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鼓励清华学子深入开展
新媒体运营和媒体融合的理论研究。国资委新闻中心还将陆续在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山大学等其他国内
知名高校设立“国资小新”奖学金,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帮助新闻学子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充实新媒体运营和媒体融合方面等理论研究成果,为国资央企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6年8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新媒体平台“国资小新”发起的“
小新益起来”爱心扶贫
书柜计划,通过购买、募集等方式,首批向
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学校捐赠图书1000册。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走好
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通报表扬名单。
2022年 1月,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央视网承办,中国正能量2021“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央企扶贫地图”专题报道,获评“百项精品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
社会评价
“国资小新”让国资国企国家事更真实、自然、亲近,让我们的信息更加凝练丰富。这些年“国资小新”已经成了一个适应最新时代媒体传播规律的
现象级品牌,有实践、有总结、有提炼、有宣推,特别重要的是
有担当、有情怀。“国资小新”实现了内容、平台、功能、
传播技巧的创新。在平台方面,最重要的是
舆论导向和
用户思维的结合;在政务理念方面,一方面以服务为根本,服务于国资央企领域,一方面是行业思维,任何热点事件,都可以转化为国企的传播事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陈昌凤)
“国资小新”作为政务新媒体,努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可以影响的人,影响应当被影响的人,成为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开展互动,推进工作的新窗口。(中央网信办移动
网络管理局副局长侯召迅)
在过去的五年里,“国资小新”始终身处国企改革的前沿,及时上情下达,并深入实际、
深入基层,成为公众及时了解国资动态的有效窗口。(知名时评人
石述思)
“国资小新”,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现象级政务新媒体代表。对于我们新闻传播学,是一个非常活跃、非常好的样本。“国资小新”的这几个特点,为我们
媒体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转型经验,值得我们关注;为什么在中央部委里面能产生这样这样前沿的思维,也值得我们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张洪忠)
引领了人格化传播新思路,不断完善
矩阵管理的新举措,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他认为“国资小新”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立意创新,沟通民心;二是形式创新,推出卡通形象;三是
渠道创新,创建了央企新媒体联动矩阵;四是话语创新,打造了
网络文体“
小新体”。(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
董关鹏教授)
从“国资小新”的身上,可以体现出“
萌力量”“萌文化”。我们做萌传播,特别符合
党性、理性、人性。认同“国资小新”的做法,我觉得应该让中国更可爱一点,让央企更可爱一点,让中国人民更可爱一点。(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
赵新利)
新媒体是一个载体,“国资小新”的初心就是在国企和公众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个初心没有变,七年来一直坚守这一条。“国资小新”实现了国企和民众之间正常的沟通,这是最成功的地方。(
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宣传工作部主任
吕大鹏)
一颗红心、有矩阵、脚踩大地、团队好、三头六臂,这是“国资小新”成功的因素。(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产品处处长
王小鲲)
“国资小新”成功原因在于先人一步、严肃卖萌、双管齐下、充分互动、高效协同。(快手短视频副总编辑 张鹏)
国资小新”是和新时代一起成长的品牌,有助于国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学习小组负责人之一
陈振凯)
作为政务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国资小新”有情怀、有趣味、有用处、有品位。“微博不审”让“国资小新”屡屡创造现象级传播,是
网络传播能力的充分反映。(
新华网总编助理
刘洪)
“国资小新”与央企
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央企
国际舆论形象。(人民网党政信息中心副主任 杨鸿光)
“国资小新”汇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实行“
责权利相统一”的微博发布制度,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去决策,
快速响应粉丝需求,走网上群众路线,有效地转变并提升了国资国企形象。(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国资小新”七年的价值演进的过程,能够看出内容品牌化、模式矩阵化、活动IP化的思路。他们的粉丝超过500多万,在
传统媒体叫发行量,“国资小新”比一些传统媒体还要高。(新浪
微博执行总编辑 陈丽娜)
“国资小新”是各位专家看着一步步长大的,是我们大家的孩子,是共同的智慧结晶。(
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
毛一翔)
国资小新在20多个新媒体平台开设了账号,
微博平台最早,是一个“互动+发布”的平台;微信是“社交+服务”的平台,
今日头条、人民、澎湃号等客户端是“整合+服务”的平台。我们入驻了
抖音、B站、
梨视频、快手短视频平台,试运行了海外社交账号,上了
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和
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平台,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新媒体布局。国资小新
聚合服务,
整合传播,融合运营,发挥政务新媒体的服务、传播、互动三大功能,做到定位再中心化、账号品牌化、组织虚拟化、服务智能化、
运营一体化、平台矩阵化、
传播分众化、内容IP化、场景视频化与粉丝社群化,围绕受众
泪点、社会热点、情绪燃点、矛盾难点、用户痛点、新闻爆点、舆论焦点、时间节点等8个受众情感切入点,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受众提供信息,为粉丝解决问题。(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
闫永)
“国资小新”的形象之美,在于为国企改革发展打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网络空间。(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
董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