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

热液蚀变矿物

滑石是热液蚀变矿物。富镁矿物经热液蚀变常变为滑石,故滑石常呈橄榄石顽火辉石角闪石透闪石等矿物假象。滑石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它非常软并且具有滑腻的手感。人们曾选出10个矿物来表示10个硬度级别,称为莫氏硬度,在这10个级别中,第一个(也就是最软的一个)就是滑石。柔软的滑石可以代替粉笔画出白色的痕迹。滑石一般呈块状、叶片状、纤维状或放射状,颜色为白色、灰白色,并且会因含有其他杂质而带各种颜色。滑石的用途很多,如作耐火材料、造纸橡胶的填料、农药吸收剂皮革涂料、化妆材料及雕刻用料等等。

基本概述
滑石属于三八面体矿物,其结构式为(Mg6)[Si8]O20(OH)4。滑石一般呈块状、叶片状、纤维状或放射状,质地非常软,并且具有滑腻的手感。滑石的用途很多,如作耐火材料、造纸橡胶的填料、绝缘材料润滑剂、农药吸收剂、皮革涂料、化妆材料及雕刻用料等等。滑石是已知最软的矿物,用指甲可以在滑石上留下划痕。
滑石属层状结构矿物。假六方片状单晶少见,一般为致密块状、叶片状、纤维状或放射状集合体。一组极完全解理,薄片具挠性。有滑感,置水中不崩散。无臭,无味,绝热及绝缘性强。
【制法】除去杂石,洗净,砸成碎块,粉碎成细粉,或照水飞法水飞,晾干。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佩兰等同用;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等同用。此外,本品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石枯矾等同用。
用法用量】10~20克。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药材鉴定
滑石药材呈扁平形、斜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蛋青色或黄白色,表面有珍珠样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质软而细致,手摸有滑润感,用指中即可刮下白粉。无臭,无味,有微凉感。以整洁、色青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显微鉴定:在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低正突起。最高干涉色可达三级橙色,有的滑石最高干涉色只达到二级中部。近于平行消光(滑光角只有2°-3°)。正延长符号二轴晶。负光性折射率Np=1,538-1.550,Nm=1.575-1.594;双折射率Ng-Np=0.030 -0.050。
1.硅的鉴别:取本品粉末约0.2g置铂坩埚中,加等量氟化钙(或氟化钠)粉末,拌匀,加浓硫酸5 ml,微热,立即将悬有1滴水的铂坩埚盖上,稍等片刻,取下坩埚盖,水滴呈现白色浑浊。
2.镁的鉴别:取本品粉末0.5g,置烧瓶中,加盐酸(4→10)10ml,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不时振动烧杯并保持微沸40分钟,取下,用快速滤纸过滤,用水洗残渣4-5次。取残渣约0.1g,置坩埚中,加入硫酸(1→2)10滴和氢氟酸5ml,加热分解并蒸发至冒三氧化硫白烟时,取下冷却后,加10ml水使溶解。吸取此溶液2滴,加镁试剂1滴,滴加氢氧化钠试液使成碱性,立即出现天蓝色沉淀。
3.红外光谱法:由于中药滑石组分较单纯,其红外特征峰很明显,可作鉴定。
用药忌宜
脾虚气弱,精滑及热病津伤者忌服。孕妇慎服。①《本草经集注石苇为之使。
曾青本草经疏内热以致小水短少赤涩或不利,烦渴身热由于阴虚火炽水涸者,皆禁用。脾胃俱虚药品化义血分
常用配方
1.烦热多渴。用滑石二两,捣碎,加水三大碗,共煎成三碗。支渣留水,和米煮粥吃。
2.女劳黄疸(下半天发热恶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额头变为黑色)。用滑石、石膏,等分为末,大麦汁送下。一日三次。小便大利即愈,腹满者难治。
3.伤寒流鼻血(因汗出不来而流鼻血。如血色紫黑,不可止血,还要服温性之药。等到有鲜血流出,便急服本药去止住)。用滑石粉和米饭,捏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在口中稍稍嚼破,清水送下。血立卡。4.小便不通。用滑石粉一升,加车前汁,调匀,涂脐的周围,干了就换。冬天没有车前汁,可用水代。
5.妊妇尿涩不通。用滑石粉和水调匀,糊在脐下两寸处。
6.伏暑吐泄(小便赤色,心烦,口渴)。用好滑石(烧过)四两、藿香一钱、丁香一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此方名“玉液散”。
7.风毒热疮(遍身流黄水)。先用虎仗、豌豆、甘草各等分,煎水洗浴,然后用滑石粉扑敷身上。
8.下部湿汗。用滑石一两、石膏(煅过)半两、枯白矾少许,共研为末,干搽患处。
9.脚趾缝烂痒。治法同上。
10.打伤肿痛。用滑石、赤石脂、大黄各等分,共研为末。热茶洗伤处后将药敷上。
11.热毒怪病(眼睛发红,鼻子肿大,喘气,浑身出斑,毛发如铁)。用滑石、白矾各一两,研细,加水三碗,煮成一碗半。不停地饮此水,饮完为止。12.有些病可以用“益元散”(又名“天水散”、“太白散”、“六一散”)来治疗。
临床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
2.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
3.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佩兰等同用
4.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等同用。
5.本品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石,枯矾等同用。
6.六一散:滑石粉600g,甘草100g。以上二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匀,过筛,即得。本品为淡黄色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显微特征:不规则块片无色,层层剥落痕迹。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功能清暑利湿。用于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治痱子刺痒。调服或包煎服,每次6-9g,每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
7.益元散:滑石粉60份,甘草10份,朱砂3份。以上三味,除滑石粉外,朱砂、甘草分别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滑石粉配研,过筛,混匀,分装成每包6g。本品为浅红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显微特征:不规则块片,无色,有层层剥落痕迹;纤维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取本品加盐酸与氯仿,回流1h,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次酸对照片,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一苯一醋酸乙酯一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以10%磷钥酸乙醇溶液显色剂。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功能清暑利湿,除烦。主治暑热身倦,心烦口渴,小便黄少。调服或煎服,每次6g,每日1-2次。(《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
8.碧玉散:滑石(飞)600g,青黛35g,甘草100g。以上三味,各研细粉,过60目筛。各取净粉,混匀,即得。本品为灰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清暑热,平肝火。用于暑热蕴积,烦渴引饮,肝火旺盛,小便短赤。口服,每次12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9.温六散: 滑石(飞)600g,干姜50g,甘草100g。以上三味,各研细粉,过60目筛。和匀,即得。本品为米黄色粉末;味微甘带辛。功能祛暑散寒,除呕止泻。用于暑月受寒,呕吐泄泻。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10.天水散:滑石(飞)600g,甘草100g,寒水石100g。以上三味,分别研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米黄色粉末,味微甘。功能清热解渴。用于身热烦闷,口渴引饮。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11.鸡苏散: 滑石(飞)600g,薄荷60g,甘草100g。以上三味,薄荷、甘草混合,粉碎成细粉,再与滑石粉混合,过60目筛,混匀,即得。本品为淡灰白色至淡青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甘,有清凉感。功能清暑利湿,散风。用于外感暑风,头痛发热,小便不利。口服,每次9-15g,每日1-2次,布袋包煎。(《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
各家论述
1.《医学启源》:滑石,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与诸淡渗药同白者佳,捣细用。色红者服之令人淋。2.《汤液本草》:滑石,滑能利窍,以通水道,为至燥之剂。猪苓汤用滑石与阿胶同为滑利,以利水道。葱豉生姜同煎,去渣澄清以解利,淡味渗泄为阳,解表利小便也。若小便自利,不宜以此解之。
3.《本草蒙筌》:滑石治渴,非实能治渴也,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气中和,而渴自止尔。假如天令湿淫太过,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此以渗泄之,渴自不生。若或无湿小便自利而渴者,则知内有燥热,燥宜滋润,苟误服用,是愈亡其律液,而渴反盛矣。
4.《纲目》: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谈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
5.《本草经疏》:滑石,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甘寒滑利,以合其用,是为祛暑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经》用以主身热泄BI、女子乳难,荡胃中积聚寒热者,解足阳明胃家之热也利小便癃闭者,通膀膛胱利明窍也。《别录》通九窍津液,去结,止渴,令人利中者,湿热解则胃气和而津液自生,下窍则诸壅自泄也。丹溪用以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积滞,逐瘀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偏主石淋,皆此耳。
6.《药品化义》:滑石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主治暑气烦渴,胃中积滞,便浊涩痛,女人乳汁不通,小儿痘疹发渴,皆利窍渗热之力也。如天令湿淫太过,小便癃闭,入益元散佐以朱砂,利小肠最捷。要以口作渴小便不利两症并见,为热在上焦肺胃气分,以此利水下行,烦渴自止。
7.《医学衷中参西录》: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候,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若与甘草为末服之,善治受暑及热痢;若与赭石为末服之,善治因热吐血衄血;若其人蕴有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者,可用滑石与士狗研为散服之,小便通利,肿胀自消;至内伤阴虚作热,宜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者,亦可加滑石以代草、泽,则退热较速。盖滑石虽为石类,而其质甚软,无论汤剂丸散,皆与脾胃相宜,故可加于六味汤中以代苓、泽。其渗湿之力,原可如苓、泽行熟地之滞泥,而其性凉于茶、泽,故又善佐滋阴之品以退热也。
8.《本经》:主身热泄癖,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
9.《别录》: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令入利中。
10.《药性论》:能疗五淋,主难产,除烦热心躁,偏主石淋。
11.《日华子本草》:治乳痈,利津液。
12.《本草衍义补遗》:燥湿,分水道,实大肠,化食毒,行积滞,逐凝血,解燥渴,补脾胃,降心火之要药。
13.《纲目》:疗黄疸,水肿脚气,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
14.《本草通玄》: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府,化暑气。15.《本草再新》: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
药材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①陶弘景 :“滑石,正白。又有冷石,小青黄,性并冷利,亦能烫油污衣物。今出湘外始安郡诸处。初取软如泥,久渐坚强,人多以作家中明器物,并散热,人用之不正入方药。赭阳县先属南阳,汉哀帝置,明《本经》所注郡县,必是后汉时也,掖县属青州东莱,卷县司州荥阳。”
②《本草图经》:“滑石,今道、永、莱、濠州皆有之。此有二种。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南越志》云,YONG城县出YOUG石,YONG 石即滑石也。土人以为烧器,用以烹鱼是也。莱、濠州出者,理粗质青,有白黑点,亦谓之斑石。《本经》所载土地,皆是北方,而今医家所用多是色白者,乃自南方来。或云沂州出一种白滑石甚佳,与《本经》所云泰山之阴相合。然彼士不取为药,故医人亦鲜知用之。今濠州医人所供青滑石,云性微寒,无毒,主心气涩滞,与《本经》大同小异。”
③《纲目》:“滑石,广之桂林各邑及》?峒中皆出之,即古之始安也。白黑二种,功皆相似。山东蓬莱县桂府村所出者亦佳,故医方有桂府滑石,与桂林者同称也。今人亦以刻图书,不甚坚牢。滑石之根,为不灰木。滑石中有光明黄子为石脑芝。”
验方
1、治身热吐痢泄泻下痢赤白,癃闭,石淋;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腹胀痛闷,口疮,牙齿疳蚀,中暑伤寒疫疠: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日三服。惟孕妇不宜服,滑胎也。(《伤寒标本六一散)
2.治热淋,小便赤涩热痛: 滑石四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木通汤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滑石散)
3.治气壅关格不通,小便淋结,脐下妨闷兼痛:滑石八分。研如面。以水五大合和搅,顿服。(《广利方》)
4.治产后淋: 滑石五两,通草、车前子、葵子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酢浆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千金方》滑石散)
5.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少腹急痛:滑石、蒲黄等分。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
6.治小便不利: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数。饮服半钱匕,日三服。(《金匮要略滑石白鱼散)
7.治小便不通:滑石末一升,以车前汁和涂脐四畔,方四寸,热即易之,冬月水和亦得。(《产乳集验方》)
8.治黄疸日晡所发热恶寒,少腹急,身体黄,额黑,大便溏黑,足下热,此为女劳,腹满者难治: 滑石、石膏各等分上二味,治下筛。以大麦粥汁饮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贝瘥。(《千金方》)
9.治感冒久在太阳,致热蓄膀胱,小便赤涩,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泻。兼治湿温初得,憎寒壮热,舌苔灰色滑腻者滑石一两,甘草二钱,连翘三钱,蝉退三钱(去足、土),生杭芍四钱。若滑泻者,甘草须加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解汤)
10.治伤寒衄血: 滑石末不拘多少。饭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只用药末一大钱,饭少许,同嚼下亦得。老幼皆可服。(《本事方》滑石丸)
11.治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细末二钱匕。温水服,仍急以热面半盏,押定。(《本草衍义》)
12.治热毒怪病,目赤鼻胀,大喘,浑身出斑,毛发如铁,刀因中热,毒气结于下焦,滑石、白矾各一两。为末,作一服水三碗,煎减半,不住饮之。(《夏子益治奇疾
13.治妇人脬转,小便数日不通: 滑石二两,寒水石二两葵子一合。上药捣碎。以水三中盏,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前分温二服。(《圣惠方》滑石散)
14.治天泡湿热等疮:滑石、粉甘草(此当半用为是)。上等分为末,搽敷。或加绿豆末,以治湿热肥疮。(《景岳全书金黄散)
15.治小儿体热痱疮: 滑石末三两,白矾灰一两,枣叶四两。上药捣罗为末。先以温浆水流疮,后取药敷之。(《圣惠方》滑石散)
16.治脚趾缝烂:滑石一两,石膏(煅)半两,枯白矾少许研掺之,亦治阴下湿汗。(《濒湖集简方》)
17.治伏暑烦渴引饮 小便不利心神恍惚:辰砂三钱 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不拘时 白沸汤调下.(《奇效良方辰砂益原散) 18.治伤寒中暑 表里俱热烦躁口渴 小便不通泻痢热疟 霍乱吐泻酒食中毒 石淋产后乳汁不通:甘草(炙)一两 桂府腻白滑石六两薄荷叶(末)二钱五分.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蜜少许 温水调下无蜜亦得 日三服.欲冷饮者新汲水调服.(《宣明论方》鸡苏散)
药理作用
1。对皮肤、黏膜的保护作用 滑石粉外用, 撒布于发炎或破损组织的表面时,可形成保护性膜.既可减少局部摩擦, 防止外来刺激,亦能吸收大量化学刺激物或毒物.并有吸收分泌液, 促进干燥、结痂作用.内服时可以保护胃肠黏膜而发挥镇吐、止泻作用,尚可阻止毒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2. 抗菌作用 将10%的的滑石粉加入培养基内(平板法), 可见到滑石粉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则仅对脑膜炎双球菌有轻度的抑菌作用
营养知识
滑石知识介绍:
滑石为硅酸盐类滑石族矿物滑石,主要含水合硅酸镁。滑石晶体结构单斜晶系,系由热水溶液和岩石中的镁和硅化合而成,分布于辽宁、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四季可采,开采后去净杂石、泥土。
1. 滑石为致密块状、鳞片状集合体,法则块状或扁块状。白色、黄白色或淡灰色至淡蓝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具蜡样光泽,有的呈珍珠光泽。质软细腻,可于硬纸上书写,手摸之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气无,味无,具微凉感。
以整洁、色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
2. 滑石粉为微细、无砂性的粉末,白色或类白色。手摸具滑腻感。无臭,无味,以粉细、色白,无杂质者为佳。
滑石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滑石、滑石粉,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
滑石适合人群:
孕妇慎服;脾胃虚弱热病津伤,或肾虚滑精者禁服。
滑石食疗作用:
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胃、膀胱经
体滑质腻,可降可收;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功效
主治湿热淋证,小便不利,淋涩疼痛,水肿,脚气暑热烦渴,泄泻湿疹,湿疮,痱子。
滑石做法指导:
1. 滑石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
2. 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
3. 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佩兰等同用。
4. 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等同用。
5. 滑石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石枯矾等同用。
6. 滑石甘草清热解暑,质滑利窍通淋,为暑热烦渴及热淋所常用。
图片描述:此图为中国辽宁营口大石桥的滑石(Talc)的标本照片。肉红色。光泽: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现珍珠晕彩。解理:{001}极完全。硬度:1。比重:2.58-2.83。其它:电绝缘和耐热、耐酸性能较高,解理薄片具挠性。
保存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