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补短语(英语:verb or adjective comple-ment phrase),又称“述补词组”“述补结构”“中补短语”。短语按内部句法结构关系分类的一种。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通常述语在前,表示动作或状态;补语在后,对述语作出补充说明。例如“洗得干净”“好极了”“急哭了”“走出去”。
述补短语的构造
述补短语是由
述语和
补语两部分组成的。前项是谓词性词语,表示一种动作或性状,叫述语;后项一般也是谓词性的,表示动作或性状的结果或程度等,叫补语。
述语和补语之间有
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补语补充说明述语。述补短语以述语为中心,述语是述补短语的结构核心,称为
中心语,补语是述补短语的后补成分,称为补语。例如:
拉开
讲清楚
好得很
差得远
“拉开”中“拉”是述语,结构中心,“开”是补语,后补成分,前述加后补直接组合成述补短语,补语“开”说明述语“拉”的动作结果。
“好得很”中“好”是述语,结构中心,“很”是补语,后补成分,前述借助
结构助词“得”引进补语组合成述补短语,补语“很”说明述语“好”的性状程度。
补语是对述语说的,它依附于述语,补充述语,没有述语就无所谓补语。述语和补语
对立统一,共处于补充与被补充的
语法关系之中。如“洗干净”,“洗”是结构中心,“干净”是对“洗”说的,它依附于“洗”,补充“洗”,没有“洗”就无所谓“干净”,“洗”与“干净”共处于对立统一的述补关系之中。
述补短语是一种向心型
句法结构。述语是结构核心,补语是依附成分,核心与其整体功能相当,述语是谓词性的,整个述补短语也是谓词性的。
述补短语是句子的一种“构件”,可以充任
句子成分,也可以单独成句,即直接实现为
句子,成为
非主谓句的一种结构类型。
充任述语和补语的词语
述补短语有两种组合形式:述补直接组合(粘合式);述补借助“得”组合(组合式)。不同的组合形式与其中充任补语的
词语直接相关。述补组合形式取决于补语的构成。
述语和补语的构成是紧相联系的,其间有一种相应关系,其中述语是主要方面,述语对其补语具有选择性,它要求与之相应的词语相组合。
充任述语的词语
在述补短语中充任述语的
词语主要是
动词、
形容词或
动词性短语。
①林场场工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吴伯箫《猎户》)
②这番话给我讲明了两个道理。(冰心《樱花赞》)
③樱花开遍了蓬莱三岛。(同上)
④她要是寻出钥匙,到箱子里去找,保管还能多找出一个来…(赵树理《登记》)
⑤劝了一会,燕燕忍住了哭…(同上)
上例中“看透”、“讲明”、“开遍”、“寻出”、“找出”、“忍住”等都是述补短语,其中述语都是动词。
①各人都望着自己亲人的船,哭啊叫的,凄惨极啦。(杨朔《海市》)
②老宋是个结实精干的壮年人,机灵得象海马一样。(同上)
③天,也比以前更加高远了一些。(峻青《秋色赋》)
④我…激动得直挥胳膊。(峻青《黎明的河边》)
⑤坏透了,跟年轻时候的小飞蛾一个样!(赵树理《登记》)
上例中“凄惨极啦”、“机灵得象海马一样”、“高远了一些”、“激动得直挥胳膊”、“坏透了”等都是述补短语,其中述语都是形容词。
“述+宾+补”结构是多层次
句法结构,对这类结构的切分,第一层当是述补关系,述语本身是
述宾短语,整个结构层次即“(述+宾)+补”。例如:
①他看了我一下。
②队长邀请他三次。
上面两句的
谓语均是多层次句法结构,其结构层次关系图示如下:
显然,上两例中的补语“一下”、“三次”各依附于其前的
述宾短语,并予补充说明,该述宾短语即是其
中心语。可见,在述补结构中,述宾短语也能充任述语。
充任补语的词语
充任补语的
词语比较复杂。充任补语的词语性质同述补短语的组合形式密切相关。有些词语充任补语可直接同述语组合,有些词语充任补语必须借助“得”同述语组合,有些词语充任补语则可适应两种组合形式。
下面依据述补短语的两种组合形式分析说明其中充任补语的词语性质或类属情况。
(1)动词充任补语
一般动词和
趋向动词都可以充任补语,同其述语直接组合。如:
①战士们…有的立即被烫死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冬天,高粱谷子早收割完了。(同上)
③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夏衍《包身工》)
④有的树枝竟然被压断了。(峻青《秋色赋》)
⑤战士们…杀进敌群中间,把敌人的冲锋集团打散......(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单纯的和复合的
趋向动词经常充任补语,同其述语直接组合。如:
⑥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鲁迅《祝福》)
⑦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刘白羽《长江三峡》)
⑧“江津号”刷烈地震动起来。(同上)
⑨午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夏衍《包身工》)
⑩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秦牧《土地》)
充任补语的一般动词大都是单音节的,充任补语的趋向动词有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
(2)形容词充任补语
①等不到伸手,它已经咯咯地飞远了。(吴伯箫《猎户》)
②猎物…一咬就把嘴炸烂了。(同上)
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④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⑤…一盆冷水就医好了。(夏衍《包身工》)
⑥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的镣钱才被彻底打碎。(秦牧《土地》)
充任补语的形容词多数是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很少,如“讲清楚”、“扫干净”、“放整齐”、“安排妥当”等。
双音节形容词可同重叠式动词述语直接组合成述补短语。如:
⑦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鲁迅《祝福》)
(3)副词充任补语
副词充任补语:补充说明形容词性述语。
①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秦牧《土地》)
②这种办法好极了。
能同形容词性述语直接组合的副词补语,典型的只一个“极”,它主要补充说明述语的性状程度。
①你说的那三家,究竟是哪一家合适
些?(赵树理《登记》)
③他比先前并设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
些。(鲁迅《祝福》)
④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同上)
⑤躺着比坐着舒畅点儿。
“些”和“点”两个量词表示不定量的少量。它们附于形容词后组合成述补短语,如上例;附于动词后则一般组合成述宾短语,例如:
⑧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孙犁《荷花淀》)
例⑥中“些”系“一些”的省略形式,充任“做”的宾语,指称“家里的事”。
下面是
数量短语充任补语,补充说明动词述语的动量、时量或形容词述语的性状程度。
①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茹志鹃《百合花》)
②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鲁迅《药》)
③两人阿坐了一会儿。(茹志鹃《百合花》)
④小时候,我见过一回。(杨朔《海市》)
⑤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孙犁《荷花淀》)
⑥八重樱就丰满红润一些,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冰心《樱花赞》)
例①至⑤,充任补语的数量短语“一下”、“一会儿”等表示动量、时量。例⑥“一些”表示“红润”的程度。
①这时,大家都把眼光移向厂长。
②他们…扑向那些手持喷火器的敌人。(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③三十五人集结到一块,…朝战壕猛扑过来。(同上)
④各种彩灯都汇集在广场上。
“动+介+名”结构,有的可分析为述宾关系,即介词前划,作为动词的一个
词素,动介合成一体,后带宾语。如“做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可把“落在”和“别人后面”分析为述宾关系。
(1)动词带“得”充任补语
①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鲁迅《狂人日记》)
③这一下,他真吓得哭了。
④铁窗和镣铐锁得住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杨沫《青春之歌》)
单音节和双音节动词都可以带“得”充任动词或形容词述语的补语。“得…”与“不…”是相对形式,“得…”的否定形式即“不…”,表示动作结果实现的可能与不可能。
(2)形容词带“得”充任补语
①忽然来了一个人,年纪不过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鲁迅《狂人日记》)
②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色的路,看得分明。(鲁迅《药》)
③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厉害。(鲁迅《祝福》)
④情况发生得突然,结束得也干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⑤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鲁迅《祝福》)
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同上)
⑦这三个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快活。(莫泊桑《项链》)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也可以带“得”充任动词述语的补语。如:
①一夜间的疲累,焦躁,现在都忘得干干净净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他对小白讲得清清楚楚。
③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牛郎织女》)
(3)副词带“得”充任补语
副词带“得”充任补语,典型的只一个“很”,它主要同形容词述语组合,表示性状程度。如:
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孙犁《荷花淀》)
②…风从那边吹过来,卷着火柴,凄凉得很。(孙犁《白洋淀边》)
③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夏衍《包身工》)
副词“非常”也偶尔借助“得”充任补语:
④他兴高采烈得非常。(鲁迅《阿Q正传》)
“非常”这样用法大多出于修辞表达的需要。
(4)代词带“得”充任补语
能够指代
谓词的代词“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怎样”、“怎么样”等可以借助“得”充任补语,不能直接同述语组合。如:
①我们托付给你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一件好事竞然办得这样!
③他在那里干得怎样?
(5)各类短语带“得”充任补语
各种
结构关系的短语可以借助“得”充任补语,不能直接同述语组合。
①有的攥着卷儿大饼,一口咬下半截,把脖子撑得又粗又红。(老舍《骆驼祥子》)
②祥子…胸口能挺得更直更硬。(同上)
③白塔高耸到云间,傻白傻白的把一切都带得冷寂萧索。(同上)
④我跑得那样快,那样兴奋。(峻青《黎明的河边》)
⑤她的脸颊被冻得又青又紫。(峻青《党员登记表》)
©小陈答应得又响亮又干脆。(峻青《黎明的河边》)
偏正短语带“得”充任补语:
动词性和形容词性
偏正短语都可以借助“得”充任补语。
①阿Q说得很含糊。(鲁迅《阿Q正传》)
②这人每天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鲁迅《药》)
③每棵树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杨朔《荔枝蜜》)
④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鲁迅《祝福》)
⑤王胡惊得一跳,…(鲁迅《阿Q正传》)
⑥两个人你勤我俭,不怕劳累,日子过得挺美满(《牛郎织女》)
例①②④⑥补语是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例③⑤补语是动词性偏正短语。
①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老舍《骆驼祥子》)
②我怕得有理。(鲁迅《狂人日记》)
③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了。(鲁迅《祝福》)
④她…被灯光照得显出点灰绿色。(老舍《骆驼祥子》)
⑤祥子的眼瞪得发了火。(同上)
述补短语带“得”充任补语:
①我的头被摇晃得眩晕起来。(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当她发现这些东西的时候,惊异得怔了半天。(峻青《党员登记表》)
③小王感动得哭起来,(顾寄南《黄桥烧饼》)
④这一回,他说得客气得很。
主谓短语作为一个结构整体也可以借助“得”充任动词述语或形容词述语的补语。
①猛地枪声响起来,打得庄稼叶子哗哗乱响。(梁斌《播火记》)
②她摇得小船飞快(孙犁《荷花淀》)
③我看见这个叛徒惊骇得眼球几乎掉出了眼眶外。(峻青《黎明的河边》)
④饥荒,苛税…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鲁迅《故乡》)
例①②,主谓短语充任动词“打”、“摇”的补语。
例③④,主谓短语充任形容词“惊骇”、“苦”的补语。
连动短语和
兼语短语是现代汉语中结构形式特殊的两种短语,均可以借助“得”充任补语。
连动短语带“得”充任补语。
①这些人时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老舍《骆驼祥子》)
②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鲁迅《风波》)
①这声音震得使人难受。
②地哭得叫人伤心。
比况性短语带“得”充任补语:
①天又阴得像水盆一样。(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我的眼也睁不开,脸烫得像刀割一般。(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固定短语包括
成语、
惯用语等也可以借助“得”充任补语。如:
①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
沸反盈天的,…(鲁迅《祝福》)
②其结果,把.....打得个落花流水。(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③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鲁迅《风波》)
复句结构也可以借助“得”充任补语。由此构成的述补短语,其结构形式都比较复杂。如:
红军一齐跳起脚喊起来…喊得天摇地动,云雀高飞,云片坠地,秋高气爽,天空晴朗。
有些词语常常带
结构助词“个”或“得个”充任补语。如:
①母亲哭个不住。(鲁迅《狂人日记》)
②大厅里,打了个稀里哗啦…
③小飞城那时候叫张木匠打得个半死!(赵树理《登记》)
前面所举“其结果,把......打得个落花流水”也属此类。
补语的语义指向
从结构和意义看,补语是与其述语直接联系的,结构上后附于述语,意义上补充说明述语。这是就一般情况说的。
专就补语的语义指向来说,情况是复杂的。语义上,补语所联系的不限于述语,它也同述语的
施事、
受事、当事及述语动作的处置对象等方面相联系。这就是说,补语的
语义指向范围较广,除其述语外,也指向同述语相关的一些方面。下面简要分析补语的语义指向情况。
指向述语
补语补充说明述语,指明述语的动作结果、时间、可能、趋向和性状程度等。如:
①她再也顾不上考虑,两个钱随便往箱子里一丢,就把箱子锁住。(赵树理《登记》)
②第二天他起得很迟。(鲁迅《阿Q正传》)
③小陈哭得更厉害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④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朱自清《荷塘月色》)
⑤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鲁迅《狂人日记》)
⑥她把小晚这一家子细细研究了好几遍。
⑦不行也不过是吹了呢?总比这么着不长不短好得多!(赵树理《登记》)
例①“住”说明述语“锁”的结果。
例②“很迟”说明述语“起”的时间。
例③“更厉害”说明述语“哭”的状况、程度。
例④“出”说明述语“辨”的可能性。
例⑤“起来”说明述语“叫”的动态。
例⑥“好几遍”说明述语“研究”的次数。
例⑦“多”说明述语“好”的程度。
再如:“他走进来了”其中“进来”说明“走”的趋向。·
⑧枪口对准了敌人。
⑨祥子拿稳了车把。
上例⑧⑨中“对准了敌人”、“拿稳了车把”是述语后
宾语、补语并现的结构,其中补语说明述语动作本身情况,其语义也同与述语动作相关的“枪口”、“车把”有联系,“准”指枪口对敌人对得准,“稳”指祥子拿车把拿得稳,因此,也可以说“枪口准”、“车把稳”。补充说明述语的动作和性状情况是补语的基本功能。
指向述语动作施事
①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己经喝得醉醺醺的,(鲁迅《祝福》)
②宋师父气得脸都红了。(马烽《一架弹花机》)
③…艾艾可喜得满脸笑涡。(赵树理《登记》)
④土豪劣绅长褂先生吓得都跑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⑤我一直睡到天亮,睡醒了。(老舍《月牙儿》)
上例中,补语语义均指向述语动作施事。
例①“醉醺醺”,既表明“喝”的结果,又说明“喝”的施动者的情态,语义指向“卫老婆子”,意思是:卫老婆子喝—卫老婆子醉醺醺的。
例②“脸都红了”,既表明“气”的结果,又说明“生气”的施动者的情态,语义指向“宋师父”,意思是:宋师父生气—宋师父脸都红了。其余三例,情况同此。
再如:
①他喝醉了酒。
②我已听懂了他的话
上两例中,“喝醉了酒”、“听懂了他的话”,述语“喝”、“听”后面宾语、补语并现,其中补语既表明动作结果,又说明动作者的情态,例①补语“醉”,语义指向“他”,意思是:他喝酒—他醉了。例②补语“懂”语义指向“我”,意思是:我听他的话—我懂了。
对于补语语义指向述语动作
施事的结构有两种分析意见:
(1)前正后补
(2)前偏后正
以“我吃饱了”、“孩子跑丢了”、“他长胖了”为例,意见(1)认为“吃”、“跑”、“长”是中心,其后的补语后附于中心,补充说明中心。意见(2)认为“饱”、“丢”、“胖”是中心,其前的成分前加于中心,限制中心,因为简略式“我饱了”、“孩子丢了”、“他胖了”其结构性质和
语义关系与原式相同。相反,“我吃了”、“孩子跑了”、“他长了”其语义则与原式不同(参见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
意见(2)从
语义关系上分析这类结构,有一定道理,但对“(他)喝醉了酒”这类结构不好处理,其中“喝”显然是结构中心和语义中心,“醉”是后附的补语,“酒”是“喝”的宾语。
指向述语的当事
①金黄色的谷子刚收割不久,高粱又熟得火红一片。(峻青《秋色赋》)
②大家都兴奋得睡不好觉。(冰心《樱花赞》)
③你瞧,西面山注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峻青《秋色赋》)
④她急得流泪…(鲁迅《祝福》)
上面四例中,补语语义均指向形容词述语的当事。
例①“火红一片”,既表明“熟”的程度,又说明“熟”的当事的情态,语义指向“高粱”,意思是:高粱熟了—高粱火红一片。
例②“睡不好觉”,既表明“兴奋”的程度,又说明“兴奋”的当时的情态,语义指向“大家”,意思是:大家兴奋—大家睡不好觉。例③④,情况均此。
指向述补短语的受事宾语
①小王翻乱了我的书。
②孟姜女哭倒了长城。
③春风吹暖了大地。
④炮声震惊了飞鸟,
例①“乱”,既表明“翻”的结果,又说明“翻乱”的宾语“书”,语义指向“书”,意思是:小王翻(书)—书乱了。
例②“倒”,既表明“哭”的结果,又说明“哭倒”的宾语“长城”,语义指向“长城”,意思是:孟姜女哭(长城)—长城倒了。例③④,情况均此。
再如:
⑤我边防部队打败了侵略者。
⑥小猫咬死了大耗子。
⑦哥哥惹哭了弟弟。
⑧苇眉子划破了手指。
⑨中国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
⑩大水冲倒了房屋。
下面几例跟上例情况稍有不同:
⑪他笑弯了腰。
⑫这孩子喊哑了嗓子。
⑬小妹妹哭红了眼睛。
⑭这件事真使人笑掉牙。
比较①至⑩例与⑪至⑭例异同:
从语义看,例⑪至⑭四例中,补语语义也指向述补短语的宾语,如①“弯”指“腰”:腰弯了。⑫“哑”指“嗓子”:嗓子哑了。⑬“红”指“眼睛”:眼睛红了。“掉”指“牙”:牙掉了。这与①至⑩例相同。
不同的是:①至⑩例中,述语可同述补短语后的宾语直接组合,互相搭配,如例①“翻”与“书”可组合成“翻书”。⑪至⑭例中,
述语不能同述补短语后的
宾语直接组合,互相搭配,如例⑪“笑”与”“腰”不能直接组合,“笑腰”不成话。⑪至⑭例中的述语大多是
不及物动词。
①他家跑丢了一个孩子。
②队里病死了一头牛。
上面两例中“跑丢了一个孩子”、“病死了一头牛”共同的特点是:其中述语和补语,语义上都同其后的动作主体相联系,即述语和补语都表述述补短语后的
施事宾语,如例①“跑”和“丢”语义指向“孩子”,其意即:孩子跑—孩子丢了。可变换为:他家一个孩子跑丢了。例②“病”和“死”语义指向“牛”,其意即:牛病—牛死了。可变换为:队里一头牛病死了。
应当指出,例①“丢了一个孩子”同“他家”也有语义联系(他家丢了一个孩子);例②“死了一头牛”同“队里”也有语义联系(队里死了一头牛)。这是从整个
句子看的。
再如:
③下午,竹林寨走失了一只羊。
④店里涌进来一群年轻人。
例③④中补语的语义指向同①②例。
①潮汕平原上的土地被整理得象棋格一样齐整。(秦牧《土地》)
②瞧,那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果树上,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压断了。(峻青《秋色赋》)
③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上面三例中,补语语义既表明述语动作的结果,又说明述语动作
受事的情态。
例①“象棋格一样齐整”,表明“整理”的结果,也说明被整理后的“土地”的情态,语义指向动前受事“土地”,其意即:土地被整理—土地象棋格一样齐整。
例②“弯”、“断”表明“压”的结果,也说明被压后的“树枝”的情态,语义指向动前受事“树枝”,其意即:树枝被压—树枝弯了;树枝被压—树枝断了。
例③“干干净净”,表明“打扫”的结果,也说明打扫后的“教室”的状况,语义指向动前受事“教室”,其意即:教室被打扫—教室干干净净。
再如:
④我被他吵醒了。
⑤培壁被孩子弄脏了。
例④“醒”表明“吵”的结果,也说明动前受事“我”,语义指向“我”,其意即:我被他吵—我醒了。
例⑤“脏”表明“弄”的结果,也说明动前受事“墙壁”,语义指向“墙壁”,其意即:墙壁被孩子弄—墙壁脏了。
①劳动者的力量把大地改变得多美!(秦牧《土地》)
②猎物闻到香味来吃,一咬就把嘴炸烂了。(吴伯箫《猎户》)
③想到这些,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凉。(峻青《秋色赋》)
④汽油弹把这个阵地烧红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⑤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周立波《分马》)
上面五例中,补语语义均指向述语动作所处置的对象,即述补短语的
修饰语中“把”的宾语。
例①补语“多美”,其语义指向述语动词“改变”所处置的对象“大地”,“多美”可同“大地”组合,述说“大地”:大地多美!
例②补语“烂”,其语义指向述语动词“炸”所处置的对象“嘴”,“烂”可同“嘴”组合,述说“嘴”:嘴烂了。
例③补语“那么肃杀悲凉”,其语义指向述语动词“描写”所处置的对象“秋天”,补语可同“秋天”组合,述说“秋天”:秋天那么肃杀悲凉。
例④⑤,情况均此,“红”语义指向“阵地”,“回来”语义指向“玉石眼”。
述补之间的意义关系
述语和补语之间有种种
语义关系,这里就补语对于述语的“补充说明”作用,分析说明补语的
语义类型。
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表示其述语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结果补语一般由
动词、
形容词充任。结果补语的语义有的说明动作本身,有的说明与动作相关的事物。如:
①五婶那两句话好象戳破了她的旧伤口。(赵树理《登记》)
②男家的话好说,设有费多大工夫,就说妥了。(同上)
③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吴伯箫《猎户》)
④找遍半个山,只在半山坡上找到一只鞋子。(同上)
⑤…雨又送住他的眼睛。(老舍《骆驼祥子》)
⑥他的衣服已经洗干净了。
⑦这天晚上,燕燕她妈的思想就打通了。(赵树理《登记》)
上面例句中“破”、“妥”、“完”、“到”、“住”、“干净”、“通”都表示其述语动作行为的结果。比如:“破”是“戳”的结果,“妥”表“说”的结果。其余各例同此。
再如:
⑧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峻青《党员登记表》)
⑨她又被人救活了。(曹禺《雷雨》)
例⑧中“皱”表示“吹”的结果,又表明跟“吹”相关的“河水”的情态。
例⑨中“活”表示“救”的结果,又表明跟“救”相关的“她”的情态。
补语表示动作结果的述补短语,作为一个结构整体,其后可以带
宾语。如“堵住了漏洞”、“见到了面”、“割完了麦子”、“(阳光)照红了大地”等。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其述语动作行为的趋向。趋向补语一般由
趋向动词充任,它同述语直接组合。
(1)补语由单纯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等充任,表示动作趋向。如:
①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②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同上)
③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同上)
④人在大街上走着,就仿佛走进了一个琥珀和珍珠缀成的世界。(峻青《秋色赋》)
⑤她一步一步地向着黄家夼的方向爬去。(峻青《党员登记表》)
例①补语“回”表示“跑”的趋向。“回”即”返回原处。
例②③补语“下”表示“放”、“落”的趋向,“下”同“上”相对,表示由高处到低处。
例③补语“起”表示“射”的趋向。“起”表示由低处到高处。
例④补语“进”表示“走”的趋向。“进”同“出”相对,表示由外向里。
例⑤补语“去”表示“爬”的趋向。“去”同“来”相对,表示背离某个基点。
经常充任补语的单纯趋向动词,其趋向意义简述如下:
A组:以说话人的位置为基点。
B组:以说话人以外的处所或事物为基点。
有时,充任补语的
趋向动词不表示实际的趋向,即趋向意义已经虚化。如:
①大王庄的敌人乱腾开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我们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因为三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曾剥削过你们、压迫过你们,他们留下了不少的债务,因此,今天我们要还这些债务。(毛泽东《同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团的谈话》)
③这事儿说来话长,…
④我们常常想起这件事。
上面四例中补语“开”、“下”、“来”、“起”等均不表示实际趋向,而是表示述语动作的某种动态,如例①“开”表示起始义,即始动态。
(2)补语由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出来”、“出去”、“进来”、“进去”、“回来”、“回去”、“起来”、“过来”、“过去”等充任,表示动作趋向。如:
①紧跟着,一大群坦克,踉踉跄跄爬了出来。(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战士们冲进去,有的立即被烫死了!(同上)
③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④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孙犁《荷花淀》)
⑤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同上)
例①补语“出来”表示“爬”的趋向。“出来”表示从里面到外面移向说话人。
例②补语“进去”表示“冲”的趋向。“进去”表示从外面到里面背离说话人。
例③补语“下来”表示“落”的趋向。“下来”表示从高处到低处移向说话人。
例④补语“过来”表示“吹”的趋向。“过来”表示由远而近移向说话人。
例⑤补语“起来”表示“升”的趋向,即由低到高向上升起。
经常充任补语的复合趋向动词,其趋向意义简述如下:
复合趋向动词的趋向意义以说话人的位置和以说话人以外的处所或事物为基点。
有时,充任补语的复合
趋向动词不表示实际的处向,而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开始、持续等动态义。如:
①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鲁迅《故乡》)
②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③这是全中国人民从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摸素出来的一条真理。(峻青《秋色赋》)
④我们…在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孙犁《荷花淀》)
⑤风忽然大起来,…(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⑥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下去。(冰心《小桔灯》)
上面例句中,补语“起来”均表示开始义,补语“下去”表示持续义,补语“出来”表示结果或显现义。
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表示其述语动作、性状的程度,一般由副词、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短语充任,或同述语直接组合,或借助
结构助词“得”同述语组合。各类
词语充任补语所表示的性状程度深浅不同。如:
①风从那里吹过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孙犁《白洋淀》)
②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厉害。(鲁迅《祝福》)
③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鲁迅《故乡》)
④他兴高采烈得非常。(鲁迅《阿Q正传》)
⑤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鲁迅《祝福》)
上面五例中,补语“很”、“厉害”、“了不得”、“非常”、“多”等各表示其述语动作、性状的程度,程度深浅各不相同。
⑥她的心跳得更厉害了。(峻青《党员登记表》)
⑦空中黑得几乎可怕。(老舍《路驼祥子》)
⑧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售迅《阿Q正传》)
上面三例中,“跳”、“黑”、“舒服”的补语都是由
短语充任的,例⑥⑦补语“更厉害”,“几乎可怕”是
形容词性短语,例⑧补语“如六月里喝了雪水”是
动词性短语,均表示其述语动作、性状程度。
以上诸例补语均借助“得”同述语组合。下面各例补语同述语直接组合。如:
⑨石林的风景美极了。
⑩冬天,这里比西乡暖和多了。
⑪这几天,气压太低,使人难受死了。
⑫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⑬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设有一点干松的地方。(老舍《骆驼祥子》)
上例中补语“极”、“多”、“死”、“些”、“透”均表示其述语的性状程度。“极”表示最高程度,“多”表示相差程度较大,“些”表示轻微程度,“死”和“透”表示“难受”和“湿”的程度甚大。副词“极”充任补语,其后需带
动态助词“了”,“美极了”不说“美极”。
情态补语
情态补语表示其述语动作、性状及其相关事物的状态或情态。
这类补语一般由
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短语、动词或
动词性短语充任,补语借助“得”、“个”等
结构助词同述语组合。如:
①情况发生得突然,结束得也干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鲁迅《故乡》)
③大北风刮得正猛。(同上)
④阿Q说得很含胡。(鲁迅《阿Q正传》)
⑤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鲁迅《祝福》)
例①补语由单个形容词充任,例②至⑤补语由
形容词性短语(偏正关系)充任,均表示述语动作的状态,如“突然”表示“发生”的状态,“很含胡”表示“说”的状态。
⑥小陈答应得又响亮又干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⑦她…笑得那样自然、舒坦(峻青《党员登记表》)
例⑥⑦补语由形容词性
联合短语充任,“又响亮又干脆”表示“答应”的状态,“那样自然、舒坦”表示“笑”的状态。
⑧我一去,她就说个没完。
⑨二诸葛老婆追出来,被二诸葛拦回去,还骂个不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例⑧⑨补语由
动词性短语(偏正关系)充任,借助“个”同述语动词组合,“没完”表示“说”的状态,“不休”表示“骂”的状态。
⑩小于说:看你急得!
⑪孩子,看你那袜子烂得,快把这双穿上。
例⑩中“急得”、例⑪中“烂得”都是述补短语的省略形式,具体表示状态的补语省掉了,此类简式,“得”后可加上代词“这样”,如“看你急得这样”、“看你那袜子烂得这样”。
⑫朱奶奶气得发抖。
⑬他急得坐立不安。
⑭小吴热得满头大汗。
例⑫补语“发抖”说明与其述语“气”相关的人“朱奶奶”的情态。
例⑬补语“坐立不安”说明“他”的情态。
例⑭补语“满头大汗”说明“小吴”的情态。
⑮他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⑯袋里有儿张已经被雨水淋得模糊了的机密文件,我把它撕得稀烂。(峻青《黎明的河边》)
例⑮补语“干干净净”说明与“擦”相关的事物“桌子”的状态。
例⑯补语“稀烂”说明“它”(机密文件)的状态。
⑰他跑得晕乎乎的。
⑱屋里装饰得美观、大方。
例⑰“晕乎乎”说明与“跑”相关的人“他”的情态。
例⑱“美观、大方”说明与“装饰”相关的处所“屋里”的状态。
可能补语
可能补语表示述语动作、性状或者动作、性状的结果或趋向实现的可能性,包括主观上是否有能力实现,客规上是否有条件实现,情理上是否许可实现等情况。这类补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任。肯定形式表示“可能”,否定形式表示“不可能”。如:“看得”、“看不得”、“看得完”、“看不完”、“去得了”、“去不了”。
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性状实现的可能性,常用“能/不能+述语+(补语)”格式,
括弧表示括孤中的成分不是必有的。如“能看/不能看”、“能看完/不能看完”。与此相应,表达这种“可能性”的述补短语,一般有三种格式:
A、“述语+得/不+补语”,如:
写得好
写不好
站得起来
站不起来
B、“述语+得/不+了(liǎo)”,如:
来得了
来不了
好得了
好不了
C、“述语+得/不得”,如:
这事干得干不得?
身子动得动不得?
三种格式表义上各有特点,各有适用的语境,表义的主、客观条件。A式主要表示动作、性状的结果或趋向实现的可能性,B、C式主要表示动作、性状实现的可能性。A、B式主要表示主、客规条件是否容许实现,C式兼表主、客观条件上和情理上是否可以实现两种语法意义。
这种格式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表“可能”的述补结构,其中补语一般是由
形容词、
动词充任,表示其述语能否取得某种结果或实现某种趋向。肯定形式,述补间用“得”,否定形式,述补间用“不”。
(1)述语+得+形容词:
①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朱自清《威尼斯》)
②我这些年的苦不是拿钱算得清的。(曹禺《雷雨》)
③不用热水洗得干净吗?
例①“看得清楚”即能看清楚。
例②“算得清”即能算清。
例③“洗得干净”即能洗干净。
(2)述语+不+形容词:
①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鲁迅《祝福》)
②他认为这种毛病是治不好的。
③…半山坡,什么也看不清。(峻青《党员登记表》)
例①“说不清”即不能说清楚。
例②“治不好”即不能治好。
例③“看不清”即不能看清楚。
(3)述语+得+动词:
①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他的苏北话,我听得懂。
③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对这伙人说。(鲁迅《狂人日记》)
例①“辨得出”即能辨出。
例②“听得懂”即能听懂。
例③“按得住”即能按住。
(4)述语+不+动词:
①…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鲁迅《祝福》)
②要是这表交不到上级那儿,这些党员也就失掉了联系。(峻青《党员登记表》)
③山野间是一片白雪,看不见一点路的痕迹。(同上)
④这脸虽然布满了血污和伤痕,却掩盖不住她那青春的美丽。(同上)
⑤她仓惶四顾,忍不住扯心般的悲痛。(同上)
例①“挡不住”即不能挡住。
例②“交不到”即不能交到。
其余三例同此。
带这类补语的主要是动词述语,而且大多是单音节的。形容词性述语带这类补语的不多,如“累不死”、“好不长”、“难不住”等。
语言中有一种短语词,其结构形式与表可能的述补式相同,即:“动+得/不+动”,前后项组合紧密,成为一个结构整体,表示动作实现的可能性,如“来得及”、“来不及”,“说得来”、“说不来”,“靠得住”、“靠不住”等。这种固定组合,只有“动+得/不+动”形式,没有“动+动”形式,即“得/不”不能少,如“来得及”、“来不及”,没有“来及”。再如:
合得来/合不来
信得过/信不过
经得住/经不住
经得起/经不起
谈得拢/谈不拢
可能补语肯定形式表示可能,否定形式表示不可能。有时,用肯定形式表示可能时,可在述补短语前加上助动词“能”或“可以”,以强化可能性或肯定语气。如:
我听得懂——我能听得懂。
这种毛病治得好——这种毛病能治得好。
他自己坐得起来——他自己能坐得起来。
由形容词性词语充任的否定形式的可能补语,其所表示的述语动作实现的“可能性”有程度上的差别:“不可能”与“不大可能”。如:
这事讲不清楚——这事讲不大清楚
车把掌不稳——车把掌不大稳
上例中,补语“不清楚”与“不大清楚”、“不稳”与“不大稳”,表示其述语动词动作实现的“可能性”程度不同。
述语后面宾语、补语同现时,宾语的位置同充任补语的
词语性质直接相关。
可能补语由动词、形容词或单纯
趋向动词充任时,宾语一般置于补语后,结构上,宾语同述补短语发生关系。如:
①即使生气的时候,也掩盖不住她那美丽的影子。(峻青《党员登记表》)
②…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同上)
③谁都说不清这个道理。
④目前,你们派得出人吗?
①老头子眼看着他,岂能瞒得我过。(鲁迅《狂人日记》)
②我实在放心不下。
例①“瞒得我过”一般格式即“瞒得过我”,例②“放心不下”一般格式即“放不下心”。
可能补语由复合趋向动词充任时,宾语一般置于补语中间。如:
①她心里很乱,象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峻青《党员登记表》)
②她想安慰安慰妈妈,可又想不出适当的话来。
例①“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即“理不出来一个头绪”。
例②“想不出适当的话来”即“想不出来适当的话”。
这种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固定形式,即表可能的补语是“得/不+了”这样一个结构体。这里的“了(liǎo)”不表示其本来的含义“完”、“掉”等意思,而表示述语能否实现某种动作或者某种变化,肯定形式为“得了”,否定形式为“不了”。
(1)述语(动词)+得+了:
①你放心他来得了,
②这个活我干得了。
(2)述语(动词)+不+了:
①我也去不了北京。
②他的父母也确实管不了。
③他们几个谁也说服不了谁。
(3)述语(形容词)+不+了:
①兔子尾巴长不了。
②他一直是老样子,胖不了也瘦不了。
③看样子,价钱便宜不了。
非谓形容词不能带这类补语。
(4)述语(形容词)+得+了:
①他的病好得了好不了?
②这种事能马虎得了吗?
③换洗的衣服下午干得了。
“述语+得/不+了”这类述补短语,前面可加
状语,后面可带宾语。如:
①我也去不了。
②谁也作不了主。(赵树理《登记》)
③你也说服不了他。
④我一时回不了北京。
这类述补格式中的“得”是动词,不是助词,“得”与“不得”本身是表可能的补语,“得”表示“可能”,“不得”表示“不可能”。如“吃得”中的“得”与“吃得饱”中的“得”性质不同,前者是动词,表示“能吃”,后者是助词,连接“吃”与“饱”。
此类述补短语中的述语主要由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充任。其中
可能补语“得/不得”可以表示主观上或客观上是否能够实现某种动作,也可以表示情理上是否可以实现某种动作。
(1)述语+得:
①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鲁迅《狂人日记》)
②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鲁迅《孔乙己》)
③东北大豆这里也种得。
(2)述语+不得:
①妈妈,你死不得,死不得!。(峻青《党员登记表》)
②万分沉重,动弹不得;…(鲁迅《阿Q正传》)
③老虎屁股摸不得。
④这种活,快不得也慢不得。
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带肯定式补语“得”,可以带否定式补语“不得”,如上例“动弹不得”。“述语+不得””述补式短语可以后续宾语,如:“这种人,谁也碰不得他!”此例可变换为“这种人,谁也碰他不得”。
现代汉语中有些“动十不得”结构是熟语性的,形式趋向固定,如:“舍不得”、“顾不得”、“动不得”、“笑不得”、“哭不得”等。
上述“述语+得/不+补语”类述补短语,实是在述语和结果/趋向补语之间加“得/不”构成的。如:“洗干净”(补语表结果)、“走进去”(补语表趋向),加进“得/不”,构成“洗得干净”、“洗不干净”(补语表可能),“走得进去”、“走不进去”(补语表可能)。因此,可能补语,一般表示某种动作结果或趋向实现的可能性。“大部分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能转换为可能补语”(朱德熙《语法讲义》)。
情态补语用“得”同述语连接,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也用“得”同述语连接,这样,情态补语和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同形,如“写得好”,这是表情态的述补短语和表可能的述补短语的同形结构,其中补语“好”,既可理解为“写得不错”,也可理解为“能够写好”。这样就产生了情态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区分问题。当然,在具体的上下文里,这两种补语可依据
语境来确定。
从结构形式看,这两种补语有三点不同:
A、否定形式不同
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是:“(述语)+不+动词/形容词”:
情态补语的否定形式是:“(述语)+得+不+形容词)”:
从上面两种补语的比较可以看出:
(1)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是将“得”换成“不”;情态补语的否定形式是“得”后加“不”。
(2)可能补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任,情态补语则可由动词或
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
形容词性短语充任。
B、提问方式不同
可能补语的重叠提问方式是:重叠整个
短语,如:“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写得好写不好?”。
情态补语的重叠提问方式是:重叠
补语部分,如:“说得清楚不清楚?”“写得好不好?”
C、扩展情况不同
可能补语一般不能扩展。少数由形容词充任的否定形式的补语,其前可加程度修饰语,如:“说不准——说不太准”“说不清楚——说不大清楚”。
情态补语可以扩展。如:
非扩展形式和扩展形式表义不同,非扩展形式,侧重于判断;扩展形式,判断中带有说明或描写,语义容量较大。
可能补语和情态补语在语音形式上也不同,一般情况是:可能补语读音轻,其述语读音重;情态补语读音重,其述语读音轻。如:
写得'好(表情态)
'写得好(表可能)
说得'清楚(表情态)
'说得清楚(表可能)
时间补语
时间补语表示动作、性状延续或经历的时间或者动作发生的时间,一般由表示时间的词语充任,补语同述语直接组合。
“动作延续的时间”指动作进行中所延续的一定时段。凡表示能持续动作的动词或动词语均可带这类补语。,如:
①周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②他…一连在北京逗留了十八天。(司上)
③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二十二年。(魏巍《路标》)
④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茹志鹃《百合花》)
⑤吴吉昌一连讲了三个半小时。(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例①补语“一个多小时”,表示“谈”话延续的时间。
例②补语“十八天”表示“逗留”的时间。
例③补语“二十二年”表示“活”的时间。
例④补语“一会”表示“坐”的时间。
例⑤补语“三个半小时”表示“讲”话延续的时间。
“性状延续的时间”指某种性质状态延续存在的时段。如:
①他在张家累了整整一年。
②就这样在京城忙了足足一个月。(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③为攒钱建屋,他辛苦了大半辈子。
④我的表慢了两分钟。
上例中,补语“整整一年”、“足足一个月”、“大半辈子”、“两分钟”分别表示“累”、“忙”、“辛苦”、“慢”等性状延续存在的时段。
“动作经历的时间”指动作开始或完成后至说话时或所提某一时刻的一定的时段。如:
①厂长回来三天了。
②母女二人离开两年了。
③他…十四岁开始打猎,打了:十多年了。(吴伯箫《猎户》)
④他儿子等了三个小时了。
上例中,补语“三天”、“二十多年”、“两年”、“三个小时”分别表示
“回来”、“离开”、“打”、“等”等述语动作所经历的时间。其中例①②“三天”、“两年”表示动作完成后至说话时所经历的时段,例③④“二十多年”、“三个小时”表示动作开始至说话时所经历的时段。
“前后动作间隔的时间”指前动进行一段时间再进行后动.如:
①这个飞船发射一刻钟爆炸了。
②他工作两年进修去了。
③开演五分钟停电了。
例①“一刻钟”是前动“发射”与后动“爆炸”间隔的时间,它表示前动延续的时段。
例②“两年”表示“工作”延续的时段,系前动“工作”与后动“进修”间隔的时间。
例③“五分钟”表示其述语“开演”进行的时间,这一时段即前动“开演”与后动“停电”间隔的时间。
“动作发生的时间”指动作开始的时点。这类补语一般由
介宾短语充任。如:
①地震发生于凌晨一时。
②本所公章启用于一九八五年三月。
例①补语“于凌晨一时”表示其述语“发生”开始的时点。
例②补语“于一九八五年三月”表示其述语“启用”开始的时点。
数量补语
数量补语主要表示其述语动作的次数。这类补语一般由表示动量的数量短语充任,同其述语直接组合。如:
①华大妈…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鲁迅《药》)
②那老女人律徊观望了一回。(同上)
③我朝那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茹志鹃《百合花》)
④胡也频在上海也只见过一次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⑤…然而那本《彼得斐诗集》却在的,翻了一遍,也没有什么。(同上)
上例中“哭”、“观望”、“望”、“见”、“翻”等动词的补语都是由专用的
动量词组成的表示动量的数量短语充任的。
⑥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鲁迅《药》)
⑦面对着这个伟大的战士,人们有机会再想一想。(魏巍《路标》)
⑧愤恨时,他朝树干上砍了一刀。(茹志鹃《百合花》)
⑨他…又掉过脸来扫了我一眼,…(同上)
⑩猎人朝那野物踢了一脚。
上例中“瞥”、“想”、“砍”、“扫”、“踢”等动词的补语都是由借用的名词、动词同
数词“一”组成的表示动量的
数量短语充任的。
数量补语就其所表示的“动量”看,有的表示确数,如“见过一次”、“望了一回”,有的表示
约数,即不确定的动量,如“走了几趟”、“看了数次”。量词“场”、“阵”本身表示不定量,“哭了一场”、“打了一阵”也表示不确定的动量。
补语表示述语动作次数的述补短语,述语后面宾语、补语并现时,宾语的位置同充任宾语的词语性质直接相关。宾语由指人名词充任时,其位置可在补语前,也可在补语后。如:
①为此事,连长曾问过班长两次。
②为此事,连长曾问过两次班长。
例①与例②都是通行格式,可以互相变换。
宾语由指事物的名词充任时,其位置一般在补语后。如:
他来借过两次书。
·他来借过书两次。
宾语由人称代词充任时,其位置一般在补语前。如:
我去看过他一次。
*我去看过一次他。
上述情况是就由专用的
量词组成的表示动量的数量短语充任补语说的。
补语由借用的名词组成的表示动量的数量短语充任时,宾语无论由名词或代词充任,其位置一般均在补语前。如:
①他踢了我一脚。
*他踢了一脚我。
②他看了我一眼。
*他看了一眼我。
③他打了吴玉信一拳。
*他打了一拳吴玉信。
以上三例中,宾语置于补语后的格式均不能成立。
形容词性述语也可带数量短语作补语。补语表示性状程度的少量变化情况。如:
①我…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茹志鹃《百合花》)
③树上的果子比以前红了一点。
④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处所补语
处所补语表示其述语动作发生的处所,一般由表示处所的
介宾短语充任。补语同述语直接组合。如:
①三十年代,我们曾战斗在东北林区。
②大孩子生长在上海。
③他的论文发表于《学术研究》第三期上。
④…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鲁迅《祝福》)
⑤大家都来自全国各地。
上例中,“战斗”、“生长”、“发表”、“撞”、“来”等动词述语的补语都是由
介宾短语充任的,均表示述语动作发生的处所。
方向补语
方向补语表示其述语动作的方向,一般由介词“向”、“往”同名词性词语组合成的介宾短语充任。补语同其述语直接组合。如:
①我们祖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②他们…冲上堤埂,扑向那些手持喷火器的敌人。(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③东方红客船下午三时开往南京。
上面三例中,“向…”、“往…”等介宾短语充任“走”、“扑”、“开”等动词述语的补语,均表示述语动作的方向。
述语后宾补同现的结构
述语后宾语、补语同现的结构是一种复杂的
动词性短语,其中,宾语、补语的语序位置比较灵活,有多种排列格式。不同的格式与充任宾语、补语的词语性质直接相关,即不同的结构序列同宾语、补语的构成性质相联系。宾补语序格式:
补宾式
补宾式:述—补—宾
①他已经做完了三道题。
②他…怒气冲冲地想呈一下威风。(秦牧《土地》)
③我们已扫清了一切障碍。
宾补式
宾补式:述—宾—补
①区长打量了她一眼。(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②他站在堤上拉了我一把。
③那天,我找过王老师两次。
双补式
双补式:述—补—宾—补
①去年,我曾击败他一次。
②这一夜,他先后叫醒我三次。
③夜里他不定叫醒我多少遍。(老舍《龙须沟》)
双宾式
双宾式:述—宾—补—宾
①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鲁迅《故乡》)
②我给过他家两次喜糖。
③一季度,烟厂发给他三次奖金。
就上述“述—补—宾”(其中“述语”指单个动词,下同。)的结构序列说,当补语表示结果或趋向时,其语义组合关系有四种情况:
A、宾语可分别同述语、补语组合,构成述宾关系。如“我听明白了他的话”,可分别说成“听他的话”、“明白了他的话”。再如“他已住进了宜城饭店”,可分别说成“住宜城饭店”、“进宜城饭店”。
B、宾语同述语组合,构成述宾关系,同补语组合,构成主谓关系。如“他点亮了油灯”,可说“点油灯”(述宾关系),也可以说“油灯亮了”(主谓关系)。再如“大花猫咬死了耗子”,可说“咬耗子”,也可说“耗子死了”。
C、宾语不能同述语组合,但可同补语组合,构成述宾关系。如“他跑丢了一只鞋”,不能说“跑了一只鞋”,可以说“丢了一只鞋”。
D、宾语不能同述语组合,但可同补语组合,构成主谓关系。如“朱老师已熬红了眼睛”,不能说“熬眼睛”,可以说“眼睛红了”。
补夹宾式
补夹宾式:述—前补—宾一后补
①放下吊桶去就可以打上水来。(茅盾《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
②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走下车子来。(秦牧《土地》)
③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吴伯箫《歌声》)
例①“放下吊桶去”即“把吊桶放下去”,“打上水来”即“打上来水”、“把水打上来”。“下去”、“上来”皆复合
趋向动词充任“放”、“打”的补语,宾语“吊桶”、“水”夹在其中。
例②“走下车子来”即“从车子上走下来”,“下来”即复合趋向动词充任补语,宾语“车子”夹在其中。
例③“想起延安的歌声来”即“想起来延安的歌声”,“起来”为复合趋向动词充任补语,宾语“延安的歌声”夹在其中。
重述式
重述式:述—宾—述—补
①他喝酒喝醉了。
②程老师讲课讲累了。
③这孩子看书看得入了迷。
例①重复述语“喝”,先带宾语“酒”,后带补语“醉”。
例②重复述语“讲”,先带宾语“课”,后带补语“累”。
例③重复述语“看”,先带宾语“书”,后带补语“入了迷”。
述补短语的句法功能
述补短语可以作为一个结构整体充任句子的直接成分、间接成分和附属成分。
充任句子的直接成分
①“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鲁迅《祝福》)
②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鲁迅《阿Q正传》)
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述补短语充任主语,其谓语大多是判断性或描写性的,一般由“是+名词”结构或形容词性词语充任。
①冬季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鲁迅《祝福》)
②她的脸颊被冻得又青又紫,…(峻青《党员登记表》)
③她的心气得紧缩起来了。(同上)
④你们来得不巧。(孙犁《荷花淀》)
⑤大船追得很紧。(同上)
⑥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上例中充任谓语的述补短语都是借助“得”组合起来的。
下面几例充任谓语的述补短语都是述补直接组合的形式。
⑦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孙犁《荷花淀》)
⑧他们“坏透了”。(赵树理《登记》)
⑨月亮升起来了。
以上所述系述补短语充任句子的直接成分,即充任主语和谓语。
充任句子的间接成分
①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柳青《梁生宝买稻种》)
②当时我虽然感到圈得可笑,但嘉不介意。(鲁迅《藤野先生》)
③我…明明说过“说不清”,…(鲁迅《祝福》)
④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⑤这里,我觉得冷多了。
带这类宾语的动词一般是
谓宾动词,如“感到”、“觉得”、“觉着”等。
①这让祥子的心跳得快了些!(老舍《骆驼祥子》)
②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鲁迅《故乡》)
③下午,伯伯已急得坐不住了。
④这里的新鲜事儿多得说不完。
从上面四例可以看到,述补短语可以充任动词述语的补语,也可以充任形容词述语的补语。
①…这真是奇极的事!(鲁迅《狂人日记》)
②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鲁迅《祝福》)
③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同上)
④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司上)
⑤奔向新生活的青年,不觉得累。(柳青《创业史》)
充任定语的述补短语有的是形容词性的,有的是动词性的;有的是带“得”的形式,有的是不带“得”的形式,如上例。
①为迎接贵宾,中、小学生都排得整整齐齐地站在马路两旁。
②孙老大也忍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例①述补短语“排得整整齐齐”充任“站在马路两旁”的状语。
例②述补短语“忍不住”充任“流下了眼泪”的状语。这类状语较少。
以上所述系述补短语充任句子的间接成分,即充任
句子成分的成分。
充任句子的附属成分
述补短语也可充任句子的附属成分。附属于句子的
独立语大多是述补短语,表示说话人对情况的推测、估计,或者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态度等。如:
①今天吴老师会来的,说不定上午就能到。
②看起来,小王还比小陈大一点呢!
③这个办法,想不到,还有这么大的效用!
④这次,你非去不可,说得客气一点,就是一定要请你去。
上例中“说不定”、“看起来”、“想不到”、“说得客气一点”都是述补短语,充任句中的
独立语,辅助表达句意,结构上不同句子的直接成分、间接成分发生关系。
述补短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实现为
非主谓句,即在一定
语境中,具有一定
语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构成句子。
述补短语构成动词非主谓句:
①等一下!你哈气,哈气,先别咳出来!。(谌容《人到中年》)
②“要是人家说成了呢?”
“成不了!”(赵树理《登记》)
③“跪下!”粗野的喊声在寂静的山谷里激荡着回音。(峻青《擎明的河边》)
④五婶说:“改得了!人是苦虫!”(赵树理《登记》)
述补短语构成形容词非主谓句:
①你可以咳嗽了!轻一点!(谌容《人到中年》)
②啊!好极了!
①好,打得好,我的好孩子。(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孙犁《荷花淀》)
③好得很,好得很,…八天之内我们就要打进柏林了!(
都德《
柏林之围》)·
④吃下去罢,一病便好了。(鲁迅《药》)
上述情况说明,在句法功能上,述补短语具有全能性质,它可以充任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为非主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