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菌,广义的指一切可以用于制药的菌物,狭义指用于医药的大型真菌(蕈菌)。野生有冬虫夏草、蝉花、雷丸、安络皮伞等;人工栽培的有灵芝、茯苓、猪苓、桑黄、木耳、云芝等。虽功效不同,是无毒副作用。医学研究表明,药用菌有益气、强身、祛病、通经、益寿、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癌的功效。
名词简介
药用菌,一般意义是指那些用于医药的大型真菌(蕈菌)。我国古代以其菇
菌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现代科技不仅实现许多药用菌的人工驯化栽培,还能通过
生物发酵、萃取等生物技术,利用其菌丝体及其
代谢产物。
我国利用真菌作为药物治病至少已有2500年历史。我国最早的药物书《
神农本草经》及历代本草书中记载有:
灵芝、茯苓、猪苓、冬虫夏草等药用真菌。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已查明的就有200多种,对药用真菌系统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早期的工作着重于人工栽培研究,如茯苓、猴头、灵芝等人工栽培研究。70年代以来,对药用真菌的开发利用已从早期的使用子实体配伍入药发展到工业
深层发酵,物理、化学方法提取有效成分,改造结构成分,
给药途径除了口服外,还发展了
针剂。同时,在药理、药化、临床实验、制药工艺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应用历史
真菌作为食用、药用或保健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6000~7000年之前的
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采食蘑菇等食用菌了。2000年前的《
礼记》、《
吕氏春秋》和《
齐民要术》等古籍文献中都有人类食用
菇类的记载。东汉时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就有茯苓、猪苓、雷丸、木耳等10多种真菌。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和《
名医别录》中增添了
马勃和蝉花等。明代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增加了六芝、
桑耳、槐耳、柳耳、
皂荚菌、香蕈、天花蕈、
羊肚菜、鸡 、
鬼盖、鬼笔、竹荪、桑黄、蝉花、雪蚕以及茯苓、猪苓、雷丸及马勃等40余种。清代的
汪昂《本草备要》首次明确记载了冬虫夏草并作为药用保健品。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菌,无论野生或人工生产都以物种或品种多样性闻名于世。包括药用真菌在内的中医中药为中国之国粹,以食、药用菌为基础的保健品已在
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930年德国首次报道了用蘑菇属、皱孔菌属和
鬼笔菌属中某些种发酵产物,经处理后用以治疗
癌症。1950年又发现用水提取
美味牛肝菌有效物,对小
白兔肉瘤180有
抑制作用。1959年 LUCUS等从
大秃马勃中分离出马勃素,发现对小白兔肉瘤有抑制作用。然后,日本对数十种至百种蘑菇类和多孔菌类中提取多糖等有效物,作了小白兔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试验,证明绝大多数的种类含真菌多糖并对试验动物有效。这些研究试验发现众多菇类及多孔菌类真菌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作用。
日本等国对许多食用菌有效物的提取和抑制肿瘤试验,引起了食、药用菌
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日本首次提取
香菇多糖并制作产品投放市场。金针菇、豹皮菇、
长根奥德菇、灵芝、云芝、灰树花和
针层孔菌、
裂蹄针层孔菌、
稀针孔菌等多种真菌多糖也率先在日本所提取和试验,其结果大多数对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达60%以上,最高可达100%。
中国科技工作者对冬虫夏草、蜜环菌、灵芝等多种食、药用菌开展有效物质的研究、提取,中国已有263种菌在民间用于抗癌,并进行科学提取物试验。其中,食用菌165种,仅占63%,可以说大量的
野生菌类有待研究试验。由制药厂家定型生产的真菌药物有“
天麻蜜环菌片”、“
银蜜片”、“冠脉乐”、“
猴菇菌片”、“香菇多糖”、
灵芝多糖、灵芝
饮片、
灵芝孢子粉胶囊、木耳
脑脉康等品种。另外还开发了“
金菇露”、“银耳益智精”等一批真菌保健食品和饮料。
随着
科学研究的深入,药用菌已成为具有无限开发潜能的种业。限于篇幅,在此仅介绍药用菌栽培的一般
工艺技术特点。
应用种类
中国是食用菌
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的国家,包括部分木质化的灵芝,总数统计可达1000多种。人工培养成功并形成子实体的有80多种,如果包括应用
菌丝体发酵培养的达200多种。如香菇、
豹皮香菇、
大杯香菇、
虎皮香菇、
裂褶菌、
侧耳(
糙皮侧耳)、
金顶侧耳、
鲍鱼侧耳、
黄白侧耳、
泡囊侧耳、
佛罗里达侧耳、肺型侧耳、
粉褶侧耳、
桃红侧耳、菌核侧耳、(
虎奶菇)、
刺芹侧耳、
白灵侧耳(
白灵菇)、贝型圆孢侧耳、
亚侧耳、
白侧耳、
宽褶奥德蘑、
长根奥德蘑、
金针菇、
香杏丽蘑、
蒙古口蘑、
杨树口蘑、
荷叶离褶伞、
榆生离褶伞、
斑玉蕈、花脸香菇、
大白桩菇、
蜜环菌、
假蜜环菌(
安络小皮伞)、
网盖红褶伞、
银丝草菇、
草菇、
美味草菇、
高大环柄菇、
柱状田头菇、(杨树蘑)、光盖
黄伞(
滑菇、
滑子蘑)、黄伞(柳蘑)、绉环球盖菇(
大球盖菇)、
双孢蘑菇、
巴氏蘑菇、
褐鳞蘑菇、
大肥蘑菇、美味蘑菇、
毛头鬼伞(
鸡腿蘑)、
小孢毛鬼伞、
黑木耳、
毛木耳、大
木耳、黄褐木耳、
银耳、
金耳、
榆耳、
牛舌菌、
猴头菌、
小刺猴头菌、
珊瑚猴头菌、
灰树花、猪苓、茯苓、
槐栓菌、圆孢刺孢
多孔菌、云芝、灵芝、
紫灵芝、
密纹灵芝、
松杉灵芝、
硬孔灵芝、
树舌灵芝、
竹荪、
长裙竹荪、
短裙竹荪、
棘托竹荪、
羊肚菌、
蛹虫草、冬虫夏草(
无性阶段)、日本虫花、大虫花、
黑柄炭角菌(
乌灵参)等80种左右。如此多的人工培养子实体和菌丝体发酵种,提供了多风味、多营养、多功能的食用菌和多种药效的
药用真菌以及可加工成多功能的保健品。
代表品种
灵芝
1.概述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又称为
灵芝草,是我国的
传统中药。灵芝实际上包括了灵芝和
薄盖灵芝两个种。从菌种来源和产品去向上常分为韩国芝、日本芝、泰山芝、中国红芝等几大类型。韩国艺菌盖较大较厚,产量较高;日本芝色泽较红,菌盖较薄,菌柄较短,中国红芝色泽鲜艳,芝盖圆整,出芝整齐。大面积栽培并有固定产品回收渠道的情况下,要根据收购方的要求选择品种类型。
2.药用价值
灵芝尽管品种繁多,但是药用价值和功效基本相同。中国古代将灵芝作为可起死回生的仙草,并有不少神奇的传说。
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揭开了灵芝神秘的面纱。研究表明灵芝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有数千种,归纳起来主要是
甾醇类、三萜类、
生物碱、
多糖类、
氨基酸多肽,此外,还有对人体有益的锌、锰、铁、锗等
微量元素,特别是其中
有机锗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灵芝的
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①抗肿瘤作用。
②
免疫调节作用。其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在6个方面,即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体液
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
免疫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
淋巴细胞的
DNA多聚酶λ活性、抗过敏作用。
③抗放射作用。
⑤对
心血管系统有强心作用、对
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⑥对
呼吸系统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平喘作用和对
慢性气管炎的
治疗作用。
⑦对内分泌和代谢系统有降血糖作用,提高机体耐受急性缺氧能力,清除
自由基延缓衰老作用。
⑧保肝护肝作用。
已在临床上应用的疾病有
慢性支气管炎和
哮喘、
冠心病、
心绞痛及
高脂血症、
高血压症、
神经衰弱、
肝炎、
白细胞减少症、肿瘤、
风湿等。肿瘤的治疗中,与化学治疗或
放射治疗合用时,灵芝多糖对
胃癌、
肺癌、
肝癌、
结肠癌、
膀胱癌、
肾癌、
前列腺癌、
卵巢癌、
子宫癌等辅助疗显著。
这里用了较大的篇幅介绍灵芝的药理作用,目的在于使灵芝生产者和我国众多的
劳动人民能够了解灵芝,并善用灵芝,使灵芝为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服务。
灵芝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未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西药,而多以
中药复方应用,以其子实体
水煮浸提浓缩成灵芝精粉、
孢子粉去杂干燥消毒而成
灵芝孢子粉。单独服用或与虫草粉、人参、
枸杞等中药混合服用,都能收到很好疗效。以子实体切片或粉碎作茶饮,或浸于白酒、
黄酒中,也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灵芝的药用起源于我国,灵芝是我国中药医宝库中的一只奇葩,愿我国人民人人都能从中受益,增进健康。
①营养。灵芝是分解
木质纤维素能力极强的
木腐菌,多种树木的木屑和多种农作物秸秆皮壳都可以利用,
棉籽壳、
甘蔗渣、
玉米芯、木屑等都是栽培灵芝的主要原料。
②温度。灵芝是高温
菌类,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5~30℃,以27~30℃为最适,子实体生长适温25~28℃。
③湿度。菌丝生长适宜基质
含水量65%,子实体形成和发育大气
相对湿度以80%~95%为宜。
④光照和氧气。灵芝
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对光照极为敏感,光也是灵芝子实体正常色泽形成所必不可少的
环境因素。在无光条件下芝体不能形成,正在发育的子实体不分化。光照不足引起子实体畸形,原基形成有弱光即可,但分化和发育则需较强的光照,形成形态正常健壮的子实体需要
光强3000
勒克斯以上,以3000~10000勒克斯为宜。此外,子实体生长有很强的
向光性,盆景栽培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造形。
氧气是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不可少的,通风不良,氧气不足,不能正常形成菌盖,而出现鹿角状芝,盆景栽培时可以通过调整
二氧化碳的浓度培养出不同形状的芝体。
⑤
酸碱度。灵芝菌丝生长的适宜pH值4.5~6.0。
4.栽培方式和栽培工艺
①原木栽培。这种栽培方式是以原木为原料,栽培工艺为截段装袋→
灭菌→接种→
发菌→埋木
覆土→出芝→采收。原木栽培发菌期多为180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埋木覆土20-30天后即可有子实体形成,子实体从原基出现到采收历时3~4周,若以采收孢子粉为目的,则时间还要长。
套袋采粉要在子实体充分成熟时进行,采收孢子粉的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这种栽培的优点是
产品质量好,可符合出口要求。
②代料栽培。灵芝的代料栽培多为熟料袋栽,
墙式出芝,这种
栽培方法可充分利用空间,易于创造适于灵芝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常用配方有:
配方一:木屑73%,
麦麸25%,糖1%,石膏1%。
配方二:棉籽壳40%,木屑43%,麦麸15%,糖1%,石膏。
配方三:棉籽壳85%,
米糠12%,
大豆粉2%,石膏1%。
料水比1∶1.8~2.0,拌料时要使料充分吸水,以满足灵芝子实体生长对水分的需要。
袋栽常用17厘米×40~45厘米的
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灭菌冷却后两头接种,发菌期保持温度27℃左右,大气相对湿度<70%,一般40~50天发菌完成。
袋栽多在
塑料大棚或温室出芝,出芝棚的温度要保持24~28℃,大气相对湿度80%~95%,光照为原基形成期100~300勒克斯,以后3000~10000勒克斯,并通风良好,袋栽灵芝一般出芝3茬,每百公斤
干料出干芝30公斤左右,管理得当产量更高。
③盆景制做
基本工艺灵芝盆景的制做依据是灵芝子实体对光、氧、二氧化碳的反应,按照人为的需要,诱导和促进子实体不同部位的生长和发育,形成千姿百态的景观。制做灵芝盆景以柄较长的种为好,如
赤芝、
紫芝,柄较短的薄盖灵芝不适于制做盆景。
盆景制做主要在原基形成以后,特别是原基分化期和菌盖伸展期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的调节。常见造型的基本
处理方法如下。
多盖芝:原基分化早期不通风,使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原基出现不规则栓状物后,突然大通风换气,使氧气供给突然增加,持续数日原基将分化出数个菌柄,并在其上分化出菌盖。
鹿角芝:菌柄分化出来后,减少通风,使二氧化碳积累,并保持弱光条件。
厚盖芝:菌盖长至理想大小但又未成熟时,置于通气不良和较干燥的环境中,抑制菌盖伸展,使其加厚。
芝上长芝:在幼嫩的菌盖上套一遮光性好的
纸筒,在拟长小芝处透光,数日后透光处即出现突起,并向外伸长成菌柄,然后去掉套筒,又可分化出菌盖,成为芝上芝的造型。
进行造型培养时,要充分利用子实体生长的向光性,通过光源的方向和强度的控制塑造盆景的整体外形。
造型完成后,将芝和下面的袋装入选好的花盆,埋土后,将
苔藓植于
表土,待苔藓定植生长后,即可上市。
天麻与蜜环菌
天麻是
叶绿素极度退化了的一种植物,由于本身没有了叶绿素,不能行
光合作用,没有
绿色植物的正常自养功能,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完全来自于蜜环菌。蜜环菌是我国重要的
野生食用菌之一,自然野生于我国的东北、中原、
华中、南华、华东多数地区。天麻是我国著名中药,一直用于
眩晕、肢麻、
耳鸣和
癫痫、神经衰弱等症的治疗。研究表明天麻的
有效成分来自于
密环菌,密环菌液体发酵物。
茯苓
茯苓Wolfiporia cocos (Schw.) Gilbn.别名
茯灵、茯菟、
松柏芋、
松木薯、
松茯苓 菌核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小的斤许,大的数斤至数十斤,偶有达百斤者。表面稍皱或多皱,黄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为一坚实的松皮状的皮壳。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子实体平伏地产生在菌核表面,厚3~8毫米,白色,老熟干燥后变为淡褐色。菌管长度几乎和厚度相等,管口多角形,大小不等,蜂巢状,直径0.5~2毫米,老时管口成齿状。孢子圆柱形,7.5~8×3微米,有一弯曲的嘴尖。 茯苓是一种用途极广的中药,有利尿、健脾、安神的功效。茯苓的药理和药化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从茯苓核提取的茯苓
聚糖经结构改造成新
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羧乙基茯苓多糖2~4,具有抗肿瘤作用,已部分用于临床。另外,茯苓多糖也可用做保健食品和饮料的添加剂。
猴头菌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Bull.) Pers. 别名 猴头、
刺猬菌、山伏菌 子实体形似猴子的头,故名猴头。新鲜时白色,干燥后变为淡褐色,块状,直径3.5~10厘米,基部狭窄。除基部外,均密布肉质、针状的刺,长1~3厘米,直径1~2毫米。孢子生于刺的表面,孢子球形,4~6微米。
孢子印白色。 猴头菌是我国著名的山珍,已人工栽培成功。药性平、
味甘,治
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身体虚弱、
胃溃疡等症,研究发现猴头菌有抗肿瘤作用。用人工培养的猴头菌丝体制成的
中成药“猴菇菌片”已投放市场,
福建省已有
定型产品。
学术概念
广义的药用菌指一切可以用于制药的菌物,狭义指用于医药的大型真菌(蕈菌)。野生有冬虫夏草、蝉花、雷丸、安络皮伞等;人工栽培的有灵芝、茯苓、猪苓、天麻、桑黄、木耳、云芝等。
历史沿革
这些药用菌在我国都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它们虽功效不同,但最大的优点,也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无毒副作用。近代医学研究表明,它们不仅是传统的益气、强身、祛病、通经、益寿等功能,还具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癌的功效。许多食用菌兼具有药用价值。
高校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食药用菌(代码:510131)
修业年限
三年
学业层次
学业性质
学科门类
专业概述
食药用菌专业是从农村经济建设对
人才需求及为农民奔小康、
创业致富实际需要而设置的
新兴专业。该专业为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与
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以培养农村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宽口径多方向,基础理论
课程设置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程以实践技能的训练为主,强化技术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培养
技术应用能力和
基本素质为主线,以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
素质结构为根本点,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基础
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生产加工、发酵制药、营销策划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
高技能人才。
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有适度
基础理论和宽泛的
食用菌生产、加工、育种及发酵工艺的基本知识;
2.了解菌物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3.具有较强的菌种
生产能力、指导栽培能力、产品加工能力、品种选育能力以及
生物发酵能力;
主要课程
普通真菌学、真菌
分类学、菌种生产与保藏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食用菌育种技术、
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相近专业
作物生产技术(510101)、种子生产与经营(510102)、
设施农业技术(510103)、
观光农业(510104)、园艺技术(510105)、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510106)、中草药栽培技术(510107)、
烟草栽培技术(510108)、植物保护(510109)、
都市农业装备
应用技术(510132)。
开设院校